一定要把這些教養教給孩子 宜早不宜晚(2)
●爸爸媽媽給買了東西也要說一聲&ld;謝謝&rd;。
●打完球游完泳要跟教練說&ld;謝謝!再見!&rd;
●下飛機的時候跟空乘說一聲&ld;謝謝&rd;。
●到人家做完客,不但跟主人說謝謝,最好也記得去廚房跟忙了一晚上的保姆說一聲&ld;謝謝你,飯很好吃!&rd;。
●拒絕別人的好意時要說&ld;不用了,謝謝&rd;。
●聽到別人夸獎自己時不用扭捏或得意,只要真誠地說一聲&rd;謝謝&ld; 就可以了。
●禮貌用語適用于任何人,包括給他們開車的司機、給他們開門的門童、給他們上菜的服務員。
●跟人說話要看著對方的眼睛。
他們小時候喜歡當著人說大便啊小便啊什么的,然后樂得不行(現在倆人有時候還會拿馬桶開玩笑)。那我就要狠溫和地說:&ld;這些話是要在衛生間里說的哦,要不要現在去衛生間把它們說完?&rd;年齡特點就是這樣,沒必要責怪,但也不能大笑鼓勵,要讓他們慢慢知道什么是得體的語言和場合。
4
餐桌禮儀
我覺得在孩子小的時候,最能體現教養和親子狀態的就是餐桌禮儀。
在孩子吃飯這個問題上,中國家長比較看重飯菜質量和吃進去的數量,所以比較喜歡喂飯什么的,孩子沒有自主權;
而另一方面,只要他們能吃,在餐桌上怎么無禮都行,不在餐桌上吃也行。那些喪失了飲食自主權的孩子就會格外淘氣。
西方人呢比較看重自主性和餐桌行為,所以不喂飯,孩子愛吃什么吃什么,吃飽了就可以下去,但一定要自己吃,哪怕吃一身也沒關系。家長的精力不花在催孩子吃東西上,而是花在培養餐桌禮儀上。
ars三歲之前吃飯不積極,我也給他喂過飯。后來有一次他表示不想吃喂過來的食物,我說,如果要我喂,就要我來決定你吃什么;如果想自己決定吃什么,就要自己吃。從此以后他就自己吃了。我也兌現承諾,頂多偶爾給個建議,絕不強迫他吃東西。這就是責任和權利的打包。
我們家吃飯要人到齊了才宣布開動,偶爾大人臨時有事會交待一聲&ld;你們先開動吧&rd;,他們才會開動。
即使使用公筷,也只能夾靠近自己的,不能挑來挑去、不能攪和,夾起來就不能放回去。不要伸著手夠離自己太遠的食物,也不要站起來,只要請別人幫忙遞給自己就好了。別人問你要不要吃一種食物,你如果想吃就說哦好謝謝,不想吃就說&ld;不用了,謝謝&rd;。
后面這句是他們很小的時候就教會了的,因為ars老被別人勸吃這吃那,他不想吃,熱情的大人卻不肯放過他,還是一直勸一直勸。
我就教他說,下次你要看著人家,認真地說&ld;不用了,謝謝。&rd;別人就會覺得你不是小孩兒了,也會很尊重你,不強迫你了。ars很快就掌握了,然后驚奇地發現,只要他這樣一說,別人就會立刻停止逼他吃東西。
有一回ars吃自己喜歡的一種壽司,總共沒幾個,一不留神差不多都被他一個人吃了,就剩最后一個他還毫不猶豫給夾走了。我當時說了他一句:好吃的東西不能光顧自己吃啊,就剩最后一個了,至少問一下別人要不要吃。話說的不重,但他馬上醒悟了,有點尷尬。
后來他吃飯,每次想吃盤子里最后一個的時候總是問一下我們要不要吃。Keira更逗,那天回了一句:我想吃,不過可以給你吃。
餐桌上可以交談,但不能又笑又鬧。一個女朋友剛剛問我,她家兩兄妹吃飯特別愛鬧,怎么說都沒用,拍桌子也沒用,怎么辦?我說,笑勁兒上來了就是這樣。也簡單,這種時候把他倆分開就好了,一個留在餐桌上吃一個去廚房吃,讓倆人冷靜一下,也算是合的懲罰。
吃東西要盡量閉著嘴嚼,不要吧唧嘴。說話時把先把食物咽下去再說,我給他們的是嘴里都是東西跟我說話我聽不清,而且食物會掉出來或嗆到你。再說,那樣很難看。
ars吃飯特別容易掉一地,說不管用,要糾正他吃東西的方式,還要給他發塊兒抹布,吃完飯自己收拾干凈。遇到咬不動的東西?再努力咬咬唄。實在不行了請默默吐在紙巾里,沒人愿意看到直接吐在盤子里甚至桌子上的咀嚼物(其他場合吐東西也是同)。
吃飯就是吃飯,不能一邊吃一邊看電視、一邊吃一邊玩兒玩具。吃飽了要問一下大人&ld;我吃飽了,可以下去了嗎?&rd;,大人同意了才能下桌,下去了就不能再跑回來吃了。現在他們大了,在家吃飯已經不再要求問我這個了。但最好也要跟其他人說一聲:我吃好了,你們慢慢吃。然后再下桌。反正我是這么做的,妹妹有時候也跟著我這么說。哥哥永遠最后一個吃完,這句用不上。
下桌要把自己的碗盤收到廚房。我們是從兩歲開始這么做的。沒打過碗。
說到餐桌習慣,一定要從小養成,最好從能坐著吃輔食開始。難嗎?日日堅持就不難。這只是又一個家長和孩子互相建立尊重的過程。
記得他倆一個兩三歲一個四五歲的時候,有一回帶他們到一個五星級酒店吃新開張的親子自助餐,食物區和游戲區是連在一起的,結果能想象那些孩子有多反天吧,根本沒人好好吃飯,大吵大鬧,還把海洋球在食物區亂丟。
甚至連家長也跟著孩子在就餐區瘋跑瘋鬧,有一個家長搬了餐椅站在上面,用自助餐夾點心的夾子去夠天花板上的氣球(我還跑去制止了他一下)
在一片亂象之中,我家兩個懵懂的小人兒略顯困惑地一直坐在小桌子前,好好地把盤子里的食物都吃掉了,才來問我能不能去游戲區玩兒。我都快感動哭了。
是的,這就是傳說中的&ld;社會風氣如此,教不好孩子&rd;。但事實真相是,受過家長良好教養的孩子看到這些事兒的時候,并不會發出&ld;為什么我不能這樣做?太不公平了!&rd;的吶喊,而是更深刻地解了家長為什么會要求他們在公共場合的行為,因為他們也會覺得那些孩子太吵太煩了。
后來等他們長到五六七八歲的時候,看到不合的人和事會來跟我討論,也有了最初的正義感。
所以說,只有立場、方法不正確的家長,沒有教不好的孩子,你就是你孩子的起跑線。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言傳身教比社會影響重要得多。要給他們正確的東西,讓他們以后到了社會上能分辨錯誤的東西;而不是教給他們錯誤的東西,以期望他們未來能與社會丑惡現象順利接軌。
寫了這一堆,可能有人覺得太麻煩,有人覺得還不夠。這很正常,人人都有自己的分寸感、家家都有自己的規矩。反正我是這么來要求孩子的,他們也完全解為什么要這么做,所以絕大多數時候都能做到,所謂已經內化成自覺行為。正因為他們做到了一個孩子基本的教養,也就得到了周圍人的喜愛和更為尊重的對待。往大里說,他們和這個世界初次相識就為自己贏得了一個友善得小環境,也確立了自己內心的規則。
當然,孩子的行為習慣在形成過程中需要大人不斷提醒、糾正、落實。
有時也要講究一些管方法:
該說沒說的話,讓他再說一遍;
該做沒做的事兒,讓他再做一遍,做到了的時候及時肯定和鼓勵,這樣才能慢慢習慣成自然。
行為需要反復訓練,別怕麻煩,這個功夫值得花,因為趁著小培養一個行為良好的孩子其實是最容易的。我從他們差不多一歲就開始這么做,現在就輕松極了,基本道不用講了,全都是舉一反三的事兒。
有了基本的教養,就會自然而然地發展出一個人應有的美德:誠實、公平、謙遜、勇氣、責任感,等等。
至于他倆有沒有被壓抑個性?
我覺得并沒有。
就像穿衣服不影響做事情一樣。從小到大除了危險的事兒不能做、影響別人的事兒不能做,他們有非常合的自度,家里有非常清晰合的規則,做事情不會被大人強迫或打擾,犯錯時聽到的是道而不是羞辱。
所以倆人都既有規矩又活潑開朗、友好愛聊,心陰影面積接近零。而且他們周圍教養好的小朋友們也都是既天真又成熟,能很好地自我管,親子關系也就不那么緊張。有教養的孩子不需要特別教給他孝道,因為他也一定是個感恩的孩子。
說到教育的具體方法是什么,我想每個人有自己的風格,就不細聊了。不過,要想培養一個有教養的孩子,有兩個特別關鍵的前提要問一下自己:
作為家長,這些事兒你自己做到了嗎?
你希望孩子尊重別人、尊重環境,那你尊重他了嗎?
孩子們從小要體會到作為一個人所受到的尊重,而不是被縱容或被當寵物一樣對待,他們才能解為什么要尊重家長、尊重周圍的人和環境。
當初在網上跟&ld;小孩隨地便溺合派&ld; 舌戰時,德高望重的羅太說過:我們這個社會什么時候尊重孩子、把孩子當人了,教育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