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把這些教養教給孩子 宜早不宜晚
&bsp; 教養,通常是指在家庭生活中自小養成的行為的道德水準,良好的教養能夠給一個人加分不少,有助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反之,在人生的道路上會因此多走許多彎路。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教養是家長們最應該教給孩子的呢?
其實每個人都喜歡有教養的孩子。如果一個小孩兒跟大人說話有問有答很有禮貌;能在飯桌前安安靜靜坐著把飯吃好再自己把盤子收了;坐電梯會在一側等里面的人出來再進去并且在電梯里全程安靜大人就會有點兒驚喜地覺得這個小孩兒很成熟很有禮貌。
但矛盾的是,很多中國家長潛意識里又覺得如果自己的孩子這樣的話就會跟社會環境格格不入,還可能會壓抑個性甚至會吃虧。
所以他們有時候會鼓勵或默許自己孩子某種大大咧咧能爭能搶的氣質,行動魯莽說話不客氣的孩子被誤認為是能力強、敢于表達。
其實那只是沒教養而已,跟個性沒有一點兒關系。而且這種沒教養有可能會伴隨孩子終生。
一個人為什么要有教養,這個問題我沒辦法去從頭解釋。就像說為什么一個兩歲的城里孩子出門應該戴上尿不濕而不應該隨地大小便,懂的人自然懂,堅持表示不懂的人真的就很難跟他解釋了。
三歲的孩子好教,到三十歲再教真教不會。但至少有一個道我想大部分家長都能接受:要做事、先做人。
現在的孩子未來面對的肯定是一個比現在更廣闊、更文明的的世界,如果您認可一些更文明的行為和教養,就要毫不猶豫地從現在開始教育他/她、以身作則地影響他/她。
社會風氣再不好,也要以一個更文明的標準來要求他/她,而不是為了仨瓜倆棗蠅頭小利培養一個街頭斗士,或者那種從小就以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傻瓜。
那什么是教養呢?
我覺得教養就是不光考慮自己也考慮別人,就是對尊重和邊界深刻解之后的一種分寸感。有了這種分寸感,大家都會感覺很合很舒服;沒有這種分寸感,就會給別人帶來不便和煩惱。
教養不是壓抑,而是自的前提。在一個文明有序的社會,人的自與責任伴生、權利與義務伴生。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責任義務在哪里,也就不可能獲得權利和自。那些缺了教養這一課的孩子,猛然到了國外留學,都或多或少會感覺到&ld;不自&rd;的痛苦,甚至會闖大禍。
一個孩子的教養和他的素質是一體的。沒有教養的孩子,并不僅僅是沒有禮貌的問題,他們往往也會表現出自私、傲慢、不知感恩、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比如欺騙)。
而與此同時,他們的內心反又是脆弱和孤獨的。這樣的孩子會給周圍人尤其是父母帶來煩惱,以后自己的人際環境和生活也不會很好。
道講了這么多,列一些我認為一個七八歲孩子應該表現出來的教養,想到哪兒寫到哪兒,供大家參考。別嫌多,因為真不多,這只是文明社會對孩子最基本的要求而已,我肯定有漏的。
1
聲音
媒體對于國人在公共場合呼朋喚友大聲喧嘩的詬病不是一天兩天了。&ld;用對方正好能聽得見的音量交談&rd;、&ld;對方聽不見時要走近前去說,不要隔空喊話&rd;,這是常識更是習慣,要從小教給和養成,否則以后真不好改。
愛吵愛鬧是孩子的天性,對他們一開始就要教一件事兒:正確使用&ld;室外音量&rd;和&ld;室內音量&rd;。
室外就是露天,只要不是深更半夜,怎么大聲都沒關系。
在室內的時候就用對方能聽見的音量就好了。室內包括家里、教室里、樓道里、車上(公交車或自己家車都算上)、電梯里等等。餐廳、酒店大堂就更不用說了。為什么在自己家的車里也要降低音量?因為小空間的大吵大鬧會讓人心煩意亂,也會影響司機開車。
●看電影不要說話,實在要說一句半句的請趴在我耳朵上小聲說。
●電梯里有別人的時候不鼓勵聊大天兒,因為別人不愿意聽你家的事兒。需要交談也要盡量小聲、簡短。站好了耐心等到站,電梯不是游樂場。
●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叫別人的時候要自己走過去叫,不能隔著屋子扯著嗓門兒喊別人過來,有什么話過去說。我有時候忘了,他們還會提醒我。
●周末你們起得早,我們還想再睡會兒呢。爸媽臥室門沒開之前不能在外面大吵大鬧,不能練琴。
●住公寓就不要在家里拍球了,樓下鄰居受不了。
雖然說了室內要小聲,但飯桌上當著別人的面互相咬耳朵是不好的,因為別人不知道你們在背后說什么,會覺得被隔離、不舒服。其實小孩兒都喜歡這么做,暫時無所謂,但與其大了再改不如現在教給他們。
2
耐心、謙讓、禮貌的舉止
●從小要學會給別人一點兒耐心和謙讓。不擠、不搶、排隊。輪到自己再玩兒。玩兒的時候如果后面有人排隊,玩兒一會兒就要讓給別人,不能因為輪到自己了就霸著玩兒個沒完沒了雖然別人也說不出你什么來。
●大人交談或打電話的時候要安靜等在一邊或走開,不能大喊大叫更不能試圖打斷,不緊急的事兒等一會兒再說,緊急的事兒要先說一聲&ld;exse e&rd;/&ld;打擾一下&rd;。(孩子們小的時候肯定是這樣的,要慢慢教會他們)
●要扶住門讓后面的人通過(妹妹做這個太積極令人心疼);電梯來的時候讓到一側,讓里面的人出來以后你再進去;進電梯以后如果外面還有人沒進來要為人家按住開門鍵(而不是關門鍵)。
●到人家做客不能自來熟地亂跑,要主人帶著參觀,一般也不主動提出來要參觀。別看見什么新奇的就去拿去摸,不拿自己當外人兒。用別人家衛生間要問主人一下&ld;能不能用一下衛生間?&rd;人家肯定讓你用,還會指給你適合的那一個。別人給的零食要問過父母才能吃。
●好好坐著不蹬前面的椅背,不把腿伸到過道里。自己東西掉了要馬上撿起來,別人東西掉了幫著撿;公共場合不鉆桌子,即使是榻榻米那么誘人的桌肚子也不能鉆,雖然你是小孩兒。
●看到房門、廁所門關著,即使是在自己家,也要先敲門再進去。
3
有禮貌地說話
●跟人好好說話,正面溝通,避免使用嘲諷、詰問、挑釁、毫不客氣的語氣,不能用反問回答別人提出的問題。這些不算是我家的明文規定,因為孩子們很少那么說話。偶爾冒出一句聽著不對勁兒的我就會說一下。特別把這個提出來說的原因是,我經常有機會聽到國內的小學生們這么說話,不知道別人怎么想,反正我覺得挺刺耳的。
●別人跟你說話或問問題要回應,不知道怎么回應就說&ld;我不知道&rd;好了。我不替他們說話,但他們不吭聲時我一定會提醒:某某剛才問你什么什么
●從小不逼著叫人,但會把他們和我的朋友做正式的介紹:&ld;某某,這是我兒子ars; ars, 這是某某叔叔,say hi/你好&rd;。 &ld;Hi/你好&rd; 對于小時候很害羞的他倆來說最容易說。所以叫人這件事兒沒演化成社交恐懼癥,倆人第一次見到別人雖然不一定叫叔叔阿姨好,但會主動打招呼,還愛跟人聊。
●活學活用&ld;請&rd;、&ld;謝謝&rd;、&ld;對不起&rd;。&ld;請&rd;是&ld;魔法詞&rd;,說了別人才會幫你,不說就得不到幫助,但我會提醒:&ld;是不是忘了魔法詞啦?&rd;。我發現國內小孩兒說話特別&ld;沖&rd;,喜歡用命令的口氣,比如&ld;我要/要吃這個&rd;&ld;給我拿那個&rd;,然后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就像得了圣旨一樣趕快去辦。其實這句話正確的展開方式是&rd;我能不能吃這個?&rd;&ld;請幫我拿一下那個&rd;。而且得到以后必須要說&rd;謝謝&ld;。
●別人擋到自己的時候要說一聲&rd;借過&ld;或&rd;對不起讓一下&ld;,然后繞過去,不能硬往上擠。
●家里客人走時一定要送出門口,并且說&rd;thak y fr ig&t;或&ld;再見&rd;;去別人家做客,走時要說&ld;thak y fr ivitig e&t;或 &rd;謝謝款待&ld;。如果到了他倆睡覺時間客人還沒走,要先跟客人道晚安再去睡覺。
●即使收到的禮物不是那么喜歡,也不能說&rd;我不喜歡這個&ld;、&rd;這個我有了誒!&ld;,而是很好地跟送禮物的人說一聲&ld;謝謝你!&rd;。如果喜歡的話就再加一句&ld;我很喜歡!&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