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讀:博物館里更應該教會孩子"文明"
&bsp; 文明,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者,前者值得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物質成果,而后者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過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總和,是人類智慧、道德的進步狀態,對于人的發展與進步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但是,現如今,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人們往往將其忽視,這是非常不應該的。
上海玻璃博物館內,一件精美的玻璃翅膀展品被兩個孩子用力搖晃折斷,而一旁的家長不僅沒制止還在拍照,此事引起熱議。媒體報道,被破壞的作品已改名&ld;折&rd;,放在館內永久展示。
博物館不僅是一個開放的公共休閑場所,更是一個與歷史、藝術對話,提升修養的公民課堂。家長帶孩子去博物館,或多或少都有陶冶情操、提升修養的目的。放縱孩子鬧騰,破壞博物館靜謐、幽雅的氛圍,甚至任憑孩子損壞展品而不加勸阻,這種縱容豈不是與教育孩子的初衷背道而馳嗎?
在國家動物博物館,&ld;熊孩子&rd;走后垃圾遍地、一片狼藉;在武漢東湖等景區,&ld;熊孩子&rd;不聽勸阻下水上樹……生活中,&ld;熊孩子&rd;在博物館、餐廳、景區等公共場所隨意打鬧、影響他人的現象并不鮮見。而這些行為與家長的寬縱不無關系,一些家長總覺得孩子還小,別人應該諒解,殊不知文明需要從小養成。孩子不懂事,家長卻應明。
公共場合遵守公共秩序、保持文明素養是起碼的要求。一旦孩子的行為有損文明,對他人造成影響,家長就須及時進行教育和引導,這本身就是一個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過程。孩子就像樹,要成長成棟梁,必須及時剪枝。作為監護人,家長需要承擔起這樣的責任,及時對孩子進行文明養成教育,使之成為講文明、有修養的人,這是對孩子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
每個個體的素質都關乎國家形象。過去,一些人出門不講文明,隨意插隊、大聲喧嘩、多吃多占等,嚴重損害了中國人在海外的形象,讓人慨嘆&ld;國民素質低&rd;。提升國民素質,須從今天的青少年開始。如果說,成年人中有些人素質不高有一定的歷史原因,一些人養成的舊習難改。可現今物質條件好了,對孩子進行文明教養應該沒有什么&ld;硬件&rd;障礙。
&ld;子不教父之過。&rd;孩子折斷博物館展品,輿論的板子打在家長身上,展現的是對當下家庭教育的擔憂,引出的是文明教養的問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有責任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文明的榜樣,培養孩子的文明素養、道義擔當、愛心、善心和良心。當你發現自己的孩子&ld;淘氣&rd;&ld;不乖&rd;的時候,就應及時蹲下來,告訴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一味驕縱,不加約束,&ld;熊孩子&rd;就可能變成壞孩子,&ld;淘氣&rd;就可能變成&ld;沒教養&rd;。
博物館里,更該教會孩子何為&ld;文明&rd;。請不要把這堂課上&ld;反&rd;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