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讀 孩子必須學會哪些規矩(2)
狀況一 當孩子認為「我來做決定!」
* 「從別的小孩手裡搶來的東西,我可以留下來。」
* 「如果我不吃這樣食物的話,媽媽會煮別的東西給我吃。」
* 「如果我坐在地上哭鬧的話,就能立刻實現我的愿望。」
* 「我記得什么時候該上廁所。如果我拒絕去,媽媽會幫我清乾凈并為我包上新的尿布。」
這些規矩都是出自同樣的條件:「我要什么就有什么,別人怎么樣不重要。」
狀況二 當孩子認為「爸爸媽媽嚴格的全權決定一切」
* 「如果我搶走別的小孩的東西,會被打屁股。」
* 「必須坐在馬桶上,直到上完廁所為止。」
* 「如果不吃午餐,會被強迫餵食。」
* 「如果生氣坐在地上耍賴,會挨罵挨打。」
這裡和前面提到的規矩相反,只有父母有權決定一切,他們不體諒孩子的感受。若孩子須輪流面對這兩種規矩,會搞煳涂。
怎么做最有效 適用于幼兒的規矩
家長可以選擇第叁種做法來取代前面提到的規矩,如此孩子會學習到自我負責的態度:
* 「如果我從別的孩子手中搶走東西,媽媽會從我這兒把東西拿走并且還給他。」
* 「如果我不吃午餐,就得等到下一餐。」
* 「如果我坐在地上哭鬧,媽媽立刻走出房間。」
* 「我現在不再包尿布了,即使我常常『大』在褲子上。」
如果你帶孩子去上學,學校或許也有這類規矩:
* 「玩游戲時,我可以選擇要不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 「共進早餐時,大家都坐在桌邊。吃完可以站起來,但是不準手裡拿著食物亂跑。」
狀況一 當孩子認為「我說了算」
* 「如果早上我不肯穿衣服,媽媽會幫我穿。」
* 「如果早上我拖拖拉拉或胡鬧,就不必去幼稚園。」
* 「如果我拒絕收拾,媽媽會做。」
這樣孩子學到的是如何實現他的要求,不必顧慮他人。但另一種極端也是有可能的:
狀況二 當孩子認為「根本沒有我說話的余地」
* 「如果我不自己穿衣服或者拖拖拉拉,就會被臭罵一頓或得到嚴厲的懲罰。」
孩子覺得自己任憑父母擺布。有些父母會在這兩種極端之間擺蕩,可想見,態度搖擺不定,無法為孩子帶來好的影響。
怎么做最有效 適用于幼稚園年齡的規矩
有第叁種方式,可以取代前面不太有幫助的「規矩」:
*「即使我衣服還沒穿好,媽媽還是準時送我去幼稚園。」
*「如果我哭鬧得令媽媽很煩,她就走出去。」
*「我的玩具必須自己。」
孩子在幼稚園裡,還會學到更多類似的規矩:
*「所有孩子都乖乖上廁所(大號)。」
*「吃完早餐,把自己的盤子收好、洗乾凈。」
*「所有孩子一起,好以后才去外面玩。」
只有孩子在家裡和在幼稚園都確實遵守,才能學好這些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