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考試作弊你怎么看
&bsp;
&bsp;&bsp;&bsp;&bsp;&bsp;&bsp; 2015年8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自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刑法(修正案九)》將組織作弊、買賣作弊設備、買賣考題、替考等作弊以及幫助作弊行為納入刑法范疇。加重對非法出售、提供或竊取公民個人信息等行為的處罰力度。新增對偽造、變造或者盜用他人身份證件等替考行為的處罰措施。加大對非法生產、銷售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等作弊器材的行為的懲處力度。
盡管如此,每逢重要考試,關于&ld;作弊&rd;的新聞似乎總是&ld;攔&rd;不住地冒出來。至于學校里的大考小考,你懂的……學校里,圍繞作弊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有人覺得作弊不公平,有的人覺得作弊可以解,微信公號中青評論(ID:ydplb)征集的網友觀點有:
@翰墨竹苑:學生作弊,學校也需反思。學校不能&ld;頭痛醫頭,腳痛醫腳&rd;,在防范學生作弊的同時,更需要在考核上下功夫。根據不同專業,制定不同考核方案。例如,文學、新聞學等專業通過學生發稿質量和數量來考評,電子商務專業可以通過制作網站、推廣優化效果等考核。用實踐來檢驗學生的真才實學,既能從源頭上遏制作弊,又能讓學生早與社會接軌。
@喬木:但凡上過學,考過試的人,有幾人敢說自己沒有過&ld;作弊&rd;經歷的?在我看來,雖然&ld;作弊&rd;不值得鼓勵,但也不必一棍子打入萬劫不復之地,要根據具體情況,視情節輕重程度來區別對待。為按時完成作業而偶爾抄襲,或者在日常小考中,甚至在期中、期末的考試中偶爾&ld;借鑒&rd;一下同學的思路或答案,在筆者看來,都是可以原諒并挽回的小錯。
@段躍初:記得高中時一次期中考試,有個我平時覺得考試成績最好的女生,突然悄悄要我把試卷給她看,當時我感到很驚奇。后來才知道,一些成績好的同學是作弊得來的,我們只能考在他(她)們后面,后來我也學會作弊了,覺得這樣得來的分數最方便快捷。工作后,才知書到用時方恨少,考試作弊騙老師,最終騙的還是自己。
@玉:作弊的定義是什么?如果在考試之前,老師就把大部分題目公布出來,而學生僅僅是把答案背下來進考場考試,算不算作弊?大學四年,經歷過很多考試,但是幾乎在每次考試前,老師都會劃所謂的重點(說白了就是考試內容),而學生只需背好重點,成績肯定不會低,甚至比認真學習的同學成績還要好。我覺得大學作弊,學生有錯,但老師也應該承擔責任。老師為了評級,為了教學成果,就默許學生&ld;作弊&rd;,很多學生也欣然接受。
@貴龍大道:如果把作弊概率按學習階段來分,小學最少,初中、高中次之,最高發的是在大學。我覺得可以說明兩個問題:一是隨著年齡增長,考生誠信度反而在下降;二是隨著學歷增加,考生責任感反而在弱化。作弊的真正根源是誠信的缺失和認知的滑坡。我認為,小學生作弊之所以少,不是因為他們膽子小,而是因為他們的思想純度高,覺得那樣丟人現眼,有羞恥之心;而大學生包括考研生作弊者多,不是因為怕掛科、就業壓力大,而是因為他們內心雜念太多,而且毫無愧疚之感。
@胡波:據以前的新聞報道,有教師在期末試卷中設計&ld;一人一題&rd;,不重復。這當然是一種創新,但是任何創新都會加重任課教師的工作量,對大班上課(動輒一二百人)的教師來說尤其如此。僅僅是改革期末的考核方式,就會給教師平添很多負擔,更別提加重平時的考核,或是增加平時的考核次數了。
@消失在宇宙深處的美少女:作為一名剛進大學的新生,我已經歷過幾場期中、期末考試,監考之嚴格出乎意料。首先,考試前各科老師、輔導員會組織動員大會,告訴我們考試作弊的后果‐‐取消考試成績,個人檔案上記過;其次,考試過程中,單人單排坐,三個監考老師全程巡視。嚴格的監考措施,讓平時不好好學習的同學對作弊這條路望而卻步。可是,采取政策壓制終歸是不長久的,根本還是要轉變學生對分數的態度。如果在乎學到了什么,而不是只關心多少分,作弊這件事自然會消失。
從犯罪經濟學角度看,當作弊帶來的效益遠大于刑罰威懾時,就不能排除有作弊者。考試作弊入刑雖說增加了犯罪成本,但還要在執法上使力,讓國家考試作弊者得到及時恰當的處罰。
及至現今,固然不會再有如此血腥懲戒之舉,但為了懲防考試作弊,法規制度的籠子也是越扎越緊,追究作弊責任趨于嚴厲。之前,對于考試作弊行為,屬于規章約束的范圍。2004年5月,教育部頒布的《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辦法》,對考試作弊行為等予以界定。2012年1月5日,教育部又對該《辦法》作了修訂,進一步明確了違規行為認定與處程序,規定對作弊者可視情節輕重,暫停其參加各種國家教育考試1至3年;在校生、在職教師如果替考或被替考,開除學籍或予以解聘等。
很少有老師愿意做警察,去抓作弊的學生。教育機構的目的,終歸是通過測評激勵學生去學習。教學思路上的改革,給作弊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如果學生想通過歪門邪道的方式解決作業和考試問題,會累得疲憊不堪。老老實實地學習,反而成為&ld;捷徑&rd;了。
關于美國高校對待作弊的各種說法,您所聽說的情況可能都是對的。學術不誠實,通常被視為個人品格問題,與一般學校所要弘揚的培養方向和價值觀格格不入,故而在所有學校都被認真對待。
作弊現象并不可怕,年輕人一時混淆了&ld;借鑒&rd;和&ld;抄襲&rd;之間的界限,或教育,或懲罰,都是對偏差加以修正的正常手段。可一旦作弊變成了一種文化,而且是一種&ld;玩兒得越大越安全&rd;的文化,那么個社會的誠信體系就會受到嚴重沖擊。
凡是當過學生的人,必然與&ld;作弊&rd;發生過直接或間接的關聯。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慣于以考試來選拔人才的國家,各類大考小考在磨練人意志的同時,也不可避免令一些人產生不勞而獲的幻想。于是,作弊就演變成了一種文化:它既是一些人投機取巧的鉆營之道,也在一些時候被視為對現行規則的反抗或挑戰。
拋開道德角度,僅僅從學習效果上講,考前突擊與考試作弊的結果是差不多的。很多同學之所以不作弊,并不是因為所學的知識多有價值,而是因為畏懼于學校嚴厲的懲罰政策。
盡管從小就堅定地信奉&ld;作弊可恥&rd;的信條,可是每次看到青春電影里花樣百出的作弊手段時,我不禁感慨:原來沒有作過弊的青春也是不完的啊!一些人也在為大學里的作弊現象辯護,甚至提出了一種&ld;作弊經濟學&rd;的論:作弊本質上是一種高風險、低投入、高潛在收益的投資行為,與道德無關。而且,許多課程內容刻板無趣,耗費大量時間復習是在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