剎住教師有償補課歪風 上海56所高中收舉報信
&bsp;
&bsp;&bsp;&bsp;&bsp;&bsp;&bsp; 在不能改變霾污染嚴重的大環境背景下,備受其擾的民眾只能做好各項防御措施明哲保身。在不能改變應試教育的升學壓力背景下,家長、學生也是應對有策。為提高學習成績、考試得高分他們會在課堂之外的時間選擇補課,為孩子請家教,送孩子去輔導班的家庭不在少數。有需求就有供應,各類輔導機構層出不窮,其中分一杯羹的不乏在職教師。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據文匯報下屬微信公眾號&ld;文匯教育&rd;消息:前不久,上海56所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的校長和有關部門,先后收到兩封舉報信,信中舉報違規兼職教師名校占了一大半。
據&ld;文匯教育&rd;消息,舉報信列出了在兩家培訓機構補課的在職教師名單。據一位校長透露,這背后其實是兩家培訓機構在搞惡性競爭,互揭老底舉報對方。上海市教委去年12月17日發文重申&ld;嚴禁中小學校和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rd;。有償補課&ld;禁補令&rd;一出,培訓機構本該人心惶惶,沒想到結果他們竟然主動出擊,還成了舉報&ld;急先鋒&rd;‐‐他們竟利用補課禁令&ld;掐架&rd;,以至于要抖出對方家底,斗個魚死網破。
據了解,上海培訓機構競爭生長期處于白熱化狀態,而利用在校教師、尤其是名校教師兼職是通行的做法,也是重要的賣點。禁補令下,有些機構已經通過多種方式穩定師資,包括聘請外地教師、退休教師,或者加大培養全職教師隊伍力度。記者以家長名言致電一家知名補課機構,他們打起了&ld;外區&rd;的擦邊球,工作人員表示,確實現在抓得比較嚴,他們有兼職老師的話都是外區的,不會是長寧區的。
目前,上海教育部門還未對有關舉報信一事作出正式回應,但是記者看到在市教委微博顯著位置公布了監督舉報電話和電子郵箱,表明了嚴格規范、嚴格檢查、嚴格懲戒的鮮明態度。
針對有償補課現象,各地都明文禁止,比如海口市教育局出臺的治&ld;有償補課&rd;的措施:&ld;教師有償補課,一律免除全年績效工資。&rd;看得出來,這個措施是對海南省教育廳&ld;加大對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的查處力度&rd;的落實。照說,治有償補課是廣受歡迎的事,但這個措施卻令人苦笑:它真的可以治得了有償補課嗎?
如果一種不合的現象普遍存在,首先應該反思的是制度。這是常識。眼下的中國,管用的只有一種教育模式,就是精英教育。現行的教育制度,就是慫恿所有的學生進北大、清華,本來應該勃興的職業教育,被諷為&ld;垃圾學生的收容所&rd;。在教育的產出中,過于重視作為熟練勞動力的訓練價值,而忽視人格塑造上的合作、悲憫、執著等人文價值。講稿中的教育,往往是希望學生&ld;每天都有一個新的太陽&rd;,而現實的教育不過是為了某個特定的一天。那一天,學生考上了北大、清華,或者被&ld;垃圾大學&rd;所&ld;收容&rd;。這十分荒唐,以至于我們司空見慣,很難再覺察到它的荒唐。
為什么會這樣?中國應試教育在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過程中,為什么會幾經反復,困難重重?想必還是人口的眾多和保障性公共資源的稀缺之間的懸殊,而應試教育,正是一種基于稀缺資源在配置之前的選拔。有人說,教學要降低難度,人家美國中小學的課程難度就很低,不照樣得了諾貝爾獎?可在當下的中國,教育首先解決的是作為勞動力的生存問題,它還遠遠不是一種有遠見的國民投資行為。對資源配置份額的爭奪,每一個父母、孩子是從小就有切身體會的。中小學課程的難度當然可以用行政命令來降低,但社會競爭的難度不會降低。獨生子女本身就是家庭中十分容易斷裂的一環,孩子的學習成績,往往比父母的命還重要,所以幾乎家長、學生、教師、學校,都有補課的沖動,但又都感受到了它帶來的不能承受之重。
既然有了補課,就會讓更有競爭力的產品形態‐‐有償補課(補更好的課,但要收費)分離出來。用&ld;一律免除全年績效工資&rd;的辦法來剪滅有償補課,是一種十分粗放的、頭痛醫頭的行政策略。事實將會證明一點,更畸形的有償補課方式將變異、降生出來,因為需求的巨大力量會表現出它自己的頑強生命力。在更畸形的補課供應中,補課將成為一個提高了準入門檻、達官貴人子弟的專有消費品,教育的起點不公平決不會走弱。有償補課,實際上已經成了一種霉變的市場現象。而在市場中,只有需求,才可以最終決定一切的有效供應,及其價格。對供應的簡單打壓,不過是掩耳盜鈴,只會引發新一輪的補課競賽。
制度設計出了問題,釋放的就是人性之惡,比如現在的醫療、教育。沒有人愿意當一個不受尊重的醫生、老師,但為什么那么多醫生、老師不受公眾的尊重?如果說醫生、教師的聲譽不足惜,那么想一想溫總說過的&ld;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有一流的國家實力,才能真正成為世界上一流的國家&rd;這句話,我們一定還毀壞了一些更令人痛心的東西。這些東西的毀壞,會傷及民族的元氣。
有償補課,成了一枚最苦澀的教育畸果。但它是不是就成了絕癥?能不能開動腦筋、規范教育供應鏈的秩序,讓教育從市場的歧路上回歸到教育的本身?路子肯定還是有的,正如民進中央副主席、教育學者朱永新說過,&ld;也許任何制度、任何現實都有改進的空間,教育的最大智慧,就在于尋找這個空間&rd;,但這個路子,肯定不是不加甄別、&ld;一刀切&rd;地堵上了事。這條路,的確要修遠得多,它已經超越了方法論的范疇。
其實,教育管應當是專業性很強的一門學問,絕對不是教育學、心學和管學三本書一合就可以了的事。眼下,十分需要一批從&ld;田野&rd;走來的&ld;內行&rd;官員,來提高教育決策的科學水平,推動各地的教育改良。教育官員應該做的,也是當一條&ld;鲇魚&rd;,把死水攪活,而不是攪渾。
對于有償補課的問題,筆者想說:
第一,教育官僚往往缺乏一種&ld;相信種子、相信歲月&rd;的人文情懷。
第二,&ld;教師有償補課,一律免除全年績效工資&rd;的規定,只會加劇補課市場的激烈競爭和新一輪的洗牌,結出更為畸形的教育果子,背離初衷。
第三,有良知的教育官員,應當褪去&ld;官本位&rd;的外衣,走向&ld;田野&rd;,去尋找制度的空間,尋求與學生、家長和教師的四方同盟,而非人為地制造分裂,以便用好、用足先行先試的政策機遇,為教育改良謀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