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教育孩子的態度要溫柔堅定
孩子的素質教育很重要,一個好的素質教育將會影響孩子的性格以及今后的人生。爸爸媽媽們常常不知道怎么去教育孩子,只知道順其自然就好,但是所謂的順其自然,并不是和放任不管劃等號的。家長們應該理解這一點才行。所以在教育孩子時,家長們不必嚴肅的去審問孩子,這樣會使孩子害怕與父母們交流,導致適得其反的效果;也不應該什么都輕易原諒孩子,而是應該以溫柔而堅定的態度幫助孩子,從行為接受漸漸轉變為心理接受,這樣,孩子才能夠健康成長起來。
女兒小安兩歲半了,為了讓她明年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我在這個夏天開始帶她接觸親子課。很快,我就在離家不遠的地方,找到一所無論是課程設計還是老師都挺滿意的機構。開開心心繳費上課之后,卻遇到了一個小麻煩:她們班上有個孩子很愛打人。
第一次上課那天,我領著小安還沒走進教室,就聽到里面有孩子大聲哭鬧的聲音。當時還以為有小朋友爭搶玩具,就沒太注意這件事,等到正式上課之后,我才發現根本不是這么簡單——那個打人的孩子整節課都在打人。
幾乎每隔三五分鐘,他都會像只小野馬一樣從媽媽的懷抱里竄出來,滿房間亂跑,一會兒踢一腳這個孩子,一會兒推一下那個孩子。我數了一下,整節課 一共50分鐘,他總共打哭了6個小朋友。課堂上哭聲起伏,老師也特別辛苦。基本上,有大半節課的時間,她都在上課的同時,充當這個小霸王的“臨時家長”,一只手把他牢牢地抱在自己的雙膝之上,另一只手帶著其他的孩子們學習小貓小狗。
而這位小朋友的媽媽,則只是皺著眉頭黑著面孔坐在原地,嘴里不停地嘟嚕道:“洋洋,你這樣媽媽生氣了!你這樣我們下次不上課了!”面對這么一個無法無天的孩子,作為媽媽,她好像也只會在一邊瞪著眼生氣而已。
可惜,一個只會喊喊口號很生氣的媽媽,是很難管教好這個年齡階段的小朋友的。具體原因,不僅是因為他們的語言理解能力有限,有時可能會聽不懂大 人所說的話,另外,更重要的是,兩三歲的孩子,正處在修正內心全能感的發展階段,他們會抓住生活中的一切機會,來不斷探試各種界線到底在哪里。
所以,他們會對爸爸媽媽所有心口不一的雙重信息保持特殊敏感,并且十分清晰地知道,到底什么才是真正不可以去做的事情(比如不能去碰火和電器,因為大人們全都會提前收好),相反,其他什么要求可以不必搭理。
就像小安課堂上的那位媽媽,如果她在孩子亂跑的時候,沒有用自己堅強有力的臂膀將他牢牢抱住,那么,她就等同于在用自己的身體語言,清清楚楚地告訴她的孩子:“寶貝,其實你可以。”
類似這種“嘴巴上說不行,行動上說可以”的雙重信息,生活中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媽媽會在看到孩子動手去打外公外婆的時候,只顧氣鼓鼓地跟老人強調“你們不該這樣慣孩子”,自己卻從來不曾及時阻止孩子的糟糕行為。
似乎,對于這樣一種只會生氣的媽媽來說,她們很期待自家孩子可以在一夜之間,成功甩掉身上所有的壞毛病和臭脾氣,卻不需要她們自己做出任何行動上的努力。
這也許是因為,在她們的記憶中,但凡管教孩子,就必然要拿出一副兇神惡煞的表情,也就必然會帶給孩子一生都揮之不去的傷和痛——所以她們舍不得。
其實,還真不是一定都要發脾氣那么嚇人。不用爸爸媽媽有多生氣,只需溫柔而堅定地幫助孩子們在行為上做到需要的表現就好。反復這樣多做幾次,孩子們的身體就會自動記住。
就好比,最近我在“訓練”小安從外邊回家要記得脫鞋子,她有時沒被提醒還是會忘記,但是我們也不用兇巴巴地罵她,每次看到她忘了,就領著她從客廳走回門口,脫掉鞋子“重新”再進一次家門就好。
說得簡單,那這小姑娘有沒有過故意撒潑不聽話?有啊。那時候,我就會顯示出媽媽的比她強大的力氣,堅決阻止她穿著鞋子走過去。但是,整個過程中,我真的不會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