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總結:父母帶壞孩子的12個行為(2)
每個家長心里都有個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的規則標尺。但是,如果規則被孩子打破時,你的反應非常重要,是讓孩子吸取教訓還是讓他們生氣和不滿呢?
當不期望的結果發生,有的人反應輕松,有的人如臨大敵。
Gerge Sarlett舉了個例子:如果你的孩子偷偷看暴力或色情電影,而你平時提供給孩子的是一個正面積極的成長環境的話,那么這并不是世界末日。
因此,如果在你的教育規則下,孩子99%的表現都是合乎規則的,則一個&ld;壞&rd;行為的偶爾出現,不會對孩子的發展多有害。如果孩子成長在一個充滿愛、被尊重、感受被重視的家庭,偶爾做出我們會高喊&ld;不要&rd;的行為,不會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或者多負面的影響。
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幼兒中心主任,Tvah Klei說,&ld;對一個嬰兒而言,不可能因為你抱或回應他太多而寵壞他。研究表明正好相反。獲得越多關愛和回應的嬰兒,成為幼兒后越能干和獨立。&rd;
擁抱寶寶、回應他們的哭聲、當他們難受的時候安撫他們,都只會對他們有益。畢竟,小寶寶哭是有的:這是他們需要父母幫忙的信號。
而對大點的孩子,則應該在反應和過度反應之間有個平衡。
例如孩子摔倒了,他們通常會觀察父母的反應。如果父母對他蹭傷的膝蓋反應過度,他們也一樣會感染。但如果父母只是說:&ld;噢,你摔倒了,看起來沒事,對吧?&rd;孩子反應就沒那么強烈了,連想哭的打算都放棄了。
但是,家長要注意一點,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一樣,&ld;過早把孩子推向獨立會有不良后果。&rd;家長要密切觀察孩子對每一步的反應是否良好,給你&ld;已準備好&rd;的信號,否則,等段時間再試無妨。
打和扔東西,是小孩子表達生氣的正常行為。這是孩子用他們有限語言和未成熟心智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懲罰他們是不明智的,而且會給孩子這些第一反應的情感是不好的印象。
Klei建議家長們,與其責罵孩子,不如及時幫孩子解自己的負面情緒(生氣、悲傷)和作出的行為,讓他知道你解了他的困惑。
設立一個界限,例如,&ld;我解你很生氣,但是我不能讓你打人&rd;。展示給孩子還有其他表達感情的方式,這樣的輸出比單純懲罰要好得多。
這是很多父母的常見錯誤,尤其在孩子長大以后。所有的父母都想被孩子喜歡和愛著,讓孩子覺得自己很酷,所以他們很容易把自己定位為努力做孩子朋友的角色,多過為人父母。
Se Hbbard指出,為人父母的角色是十分關鍵的,特別是涉及到給孩子定物質界限的時候。
現在青少年酒精和毒品問題攀升,部分原因是因為父母把自己定位為孩子朋友的愿望多過為人父母。通常情況下說&ld;是&rd;比&ld;不&rd;要容易,他們對酒精和毒品在家的情況于是多表現為視而不見。
Hbbard用的是酒精和毒品被青少年的家長視而不見的例子。而其實過分寬容的育兒會影響到很多方面,在做一個權威的父母還是寬容的父母之間,有一個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具有權威性是用你經年累計的知識經驗給孩子解釋,這跟獨裁是不同的。這兩者的持續效果很明顯也會是不同的。
在生活日益繁忙的今天,家庭聚餐時間變得越來越困難。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很自然的情況是先給他們弄一餐吃了,大人晚點再吃。而孩子大點,零食多,課后活動多,所以很容易把晚餐變成&ld;每個人的事&rd;。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全家一起吃飯能在心和生上促進家庭成員的健康。就像Hbbard說的,&ld;全家聚餐變得比規范還神奇。尚不清楚原因,但大量研究表明,有家庭聚餐習慣的孩子,在學校學術表現更成功,更少行為問題,更少酒精和毒品問題,而且具有更好的餐桌禮儀。&rd;
所以,全家盡可能一起聚餐,全家人坐在一起,講講每個人每天的壞事情好事情。
著名兒科醫生 Ji Sears指出,父母們自己愛吃垃圾食品,有不良的購物習慣,也是父母常愛犯的錯誤。很多商店都賣曲奇、薯片和蘇打汽水,雖然很多還號稱沒有垃圾食品。父母自己買了放在冰箱里,孩子們則也會看到會接觸到這些食品。Sears建議家長們,要改變家庭購物習慣。
雖然開車的確快捷方便,但Sears給家庭的第二條建議,就是盡可能地運動起來。
&ld;我并不是建議你一周去五次健身房,我的意思是,家庭成員應該選擇盡可能地活動起來。騎單車或者走路上學,走路去公園、郵局,你可以中午午餐走路去,步行走樓梯。。。&rd;
讓你的孩子習慣這些活動,視為生活的一部分。這些習慣不僅僅讓他們更健康,而且他們會把這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帶給他們的下一代。
有時候育兒會走極端,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會對孩子的成功產生嚴重影響。
如果不能送孩子去最好的小學,孩子的學術前途會怎樣?
孩子今天在操場推了一個孩子,是不是因為我讓他看了暴力的卡通片?
成為一個時刻有內疚感和緊張兮兮的父母,是毀掉孩子的一個好途徑。Has Steier,斯坦福大學兒童精神學的退休教授,告誡父母不要假設自己對孩子的所有行為負全責。在孩子的人生中,還有很多因素會影響他性格和發展:基因、家庭其他成員、學校、朋友等等。所以如果事情變壞,不要怪罪你自己,因為很大可能并不是因為你或者不單單因為你才導致問題的發生。
反之,Steier說,也不要假設你在孩子的發展中完全沒作用。有些家長認為孩子的成功是因為基因或者老師的教育。
這兩種想法都是極端的。你在孩子人生中的影響非常重要,但你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
你讀到現在學到不少育兒方法了,但是如前面所到的,孩子們的性格是如此不同,育兒不可能有一個標準方法。
心學家把人類氣質分為三個主要類型:輕松/靈活的,困難/易怒的,謹慎/慢熱的。
不能說,你孩子的氣質和你就是合拍的。有的父母和孩子氣質相處很和諧,有的則需要長期磨合。孩子的氣質可能和你的非常不同,而且你沒辦法去改變。就像一個挑剔的母親有一個馬虎的孩子。
一旦你了解了這些現象,你會找到和孩子相處融洽,減少摩擦的新辦法。華盛頓大學一個最新研究發現,育兒方式越量身定做般接近孩子的需求,孩子就越少困惑和焦慮。
認識到自己孩子的天性和需求,是做父母的一個必須和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