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總結(jié):父母帶壞孩子的12個行為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相信每一個爸爸媽媽都希望看著自己的寶貝健康茁長的長大,不過有時,可能無意間的一些小舉動,對孩子們帶來了不好的影響,而自己卻渾然不知。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父母的哪些的行為最容易帶壞孩子,趕緊避免吧。
ALIE G ALT請教了這個領(lǐng)域內(nèi)最權(quán)威的兒童心學、精神學、醫(yī)學等專家們,列出了排在前12位的父母不應(yīng)該做的事情,以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快樂、自信和成熟的小大人。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帶孩子在公園玩,到時間該回家了。結(jié)果孩子們跑開,藏起來,各種手段拒絕回家。你越來越不耐煩,越來越生氣,尤其是當孩子還大發(fā)脾氣的時候,這時你很容易用到一個辦法:威脅要拋棄他們。
雖然,你永遠都不會真的實施,但是,這會深深傷害孩子。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覺得自己是你的一個附屬物的體驗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孩子年幼的時候。
L AlaSrfe博士,已退休,是明尼蘇達州大學的兒童發(fā)展研究所心學教授。他認為,威脅拋棄孩子這種話,哪怕是用程度最輕的方式說出,也會動搖你對孩子來說,代表著安全和保護的根基。
當你說&ld;我要把你留在這&rd;,就開啟了&ld;你不會留在那保護和照顧孩子了&rd;的可能性。對一個孩子來說,你把他留在一個陌生地方的想法是超級可怕的,而且他將失去來到這個世界上后唯一的安全保護依附。
對此我有深刻體會。
蠻蠻快9歲那年暑假和侄子毛陀一起旅行。某處荒野兩個孩子玩得太盡興,不愿意上車啟程。我們幾個大人反復溝通無果,蠻蠻還頭頂香蕉皮開心作樂挑戰(zhàn)我們。于是我決定關(guān)上車門開車假裝離開。
車只開了幾米遠,后視鏡我看到蠻蠻追上來,一副要哭的神情。
結(jié)果當然是停車,讓他們上車。但是蠻蠻當時追上來后一直哭訴埋怨我們?yōu)槭裁匆撸抑钡浆F(xiàn)在偶爾提起來仍舊一副耿耿于懷的樣子。可見這事在他腦海里是深深扎下了不安全的根。
其實我們之前一直很注意,從未嘗試過。只是當時我是覺得他已經(jīng)9歲了,怎么還可能當真?一起同歲的毛陀當時反應(yīng)一直都是鎮(zhèn)定自若在笑,上車后還在笑蠻蠻當真。
這事給我的教訓,不僅是永遠不用&ld;威脅拋棄孩子&rd;的沖動做法,而且我還深刻體會到,每個孩子的心智發(fā)展進度不一樣,我們永遠不能以年齡假設(shè)他已經(jīng)準備好。
例如,父母犯錯的一個典型案例:家里的寵物死了,卻告知孩子們,寵物去了北方某農(nóng)場。
當我們用這種方法隱藏真相,出發(fā)點是&ld;我們試圖保護孩子的感情&rd;或&ld;我們不知道怎么處這種復雜情況&rd;或干脆是為了避開這個話題。
但是為避免孩子感受痛苦而捏造和撒謊,將后患無窮。因為這種做法扭曲了事實,是沒有必要和有隱患的。
正確做法需要注意的重點是,父母對不同年齡孩子,須有不同解釋。低幼的孩子不需要對死亡解釋長篇大論。告訴他們當一個人非常老或者病得很厲害,連醫(yī)生也無法醫(yī)治時,他們就會死亡。
Srfe博士總結(jié),在孩子的體驗和你給他們的解釋之間建立差異,更會讓孩子感覺到不必要的困擾。
例如,當孩子第一天上學跟你說她很害怕。你不必讓她不要害怕,甚至說她太傻太幼稚。你不如了解她的感受,順著她的思維&ld;我知道你很害怕,但我會和你一起去。我們一起見你的新老師和新同學,我會呆在那和你一起,直到你覺得不害怕為止。有時候興奮的感覺也有點象害怕,你覺得你是不是也有點興奮呢?&rd;
所以,下次你想對孩子撒謊隱藏事實的時候,換個思維方式:這是一次成長的機會,擁抱真相,幫助孩子走出感情困擾。這對孩子的健康會有很好的長期影響。
很多家長這樣育兒:&ld;按我說的做,不是按我做的做&rd;。
這正是為何很多指令不奏效的原因。孩子的學習是簡單通過樣例完成。他們吸收周圍的一切,從很小就會和他們的養(yǎng)育者驚人相像,象鏡子一樣反映著養(yǎng)育者的好壞行為。
兒童成長專家、知名兒童成長作家David Elkid教授認為,做好孩子的榜樣,是為人父母做得最好的事。你怎么做,比你說讓孩子應(yīng)該怎么做,要有效得多。
例如,吸煙父母的孩子成為吸煙者,是不吸煙父母的兩倍。
一些細微舉止,例如你怎么對待家庭成員,怎么和陌生人交流,怎么對待小動物和環(huán)境,都會被你孩子吸收和重現(xiàn)。
讓孩子吃西蘭花的最好方法?就是你自己經(jīng)常吃,而且給孩子想辦法做得美味點。
所以,如果你想孩子尊重他人、富有同情心,那就確保自己也是這樣的人。家長,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榜樣。用行動而不是用命令引導,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育兒建議最大的問題,在于沒有通。就像Elkid指出的,同樣的育兒行為會在不同性格孩子身上產(chǎn)生不同的結(jié)果。
如果你有不止一個孩子,你會發(fā)現(xiàn)不僅孩子個性不同,而且連睡覺習慣、愛好的事情、學習方式、對不同規(guī)則的反應(yīng)都可能完全不同。
甚至當你在孩童時的需求和你現(xiàn)在自己孩子的需求也不一樣。
所以,這的確不容易,你沒有辦法簡單依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和記憶來育兒,這需要你持續(xù)觀察持續(xù)學習,滿足每個孩子的不同育兒需求,這將是個長期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