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沖突的最大受害者,夫妻和諧最重要
各位家長朋友們,大家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很舍得投入,可是卻很容易忽視其中的一個方面,那就是夫妻之間的感情是影響孩子的重要的因素,只有讓孩子感受到溫馨的家庭氛圍,孩子才能夠健康的成長。
很多父母非常愛孩子、重視孩子,卻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在爸媽無休止地沖突中成長的孩子,無不是在惶恐之中度日,深感煩惱和不安,造成了心理和品格上的扭曲在所難免。
■ 關穎
近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
由此我想到,家庭暴力往往是夫妻之間、親子之間糾紛、沖突的升級,它已經構成了對家庭成員肉體或精神上的傷害,是違法犯罪行為。為反家庭暴力立法,除了懲治犯罪,對每個家庭倡導建立成員之間和諧的關系。尤其是對有孩子的夫妻而言,父母和諧的關系本身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而夫妻沖突受傷害的不僅是當事者本人,還有無辜的孩子,給孩子帶來的心靈創傷是非常深刻且難以彌補。
有個7歲男孩被老師懷疑有智力問題,媽媽帶他找到心理醫生。男孩在陌生人面前沉默不語,表情呆滯,反復詢問也只以點頭搖頭作答。經了解,孩子在學校也是沉默寡語,不與同學交往,老師提問不敢回答,因過度緊張有時甚至會大小便失禁。心理醫生認為這是典型的兒童緘默癥。
孩子為何會這樣?原來,父親性情粗暴,經常打罵妻子,爸媽感情不和。4歲的一天男孩想去廁所,此刻正遇到媽媽大聲吵鬧、爸爸手執木棍追打媽媽,結果木棍打在孩子身上,嚇得大哭不止,造成大小便失禁。隨后,媽媽邊給兒子洗澡邊罵他,把對丈夫的不滿統統發泄在兒子身上。從此,孩子有話再不敢對大人講,落下了大小便失禁的毛病,還產生了嚴重的心理障礙。好端端的一個孩子,就這樣成了夫妻沖突的犧牲品。
顯然,很多父母非常愛孩子、重視孩子,卻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在爸媽無休止地沖突環境中成長的孩子,無不是在惶恐之中度日,深感煩惱和不安,造成心理和品格上的扭曲在所難免。
在情感方面,孩子由于從小不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人情味淡薄、性情孤僻。對他人表現出冷漠、缺少責任感;甚至有的孩子對父母由失望到厭惡以致仇恨,進而產生反社會行為。
在情緒方面,受父母沖突的影響,有的孩子情緒變化激烈,消極情緒往往多于積極情緒,表現為喜怒無常,悲觀失望,易發怒,易煩躁等。
在人際關系方面,在父母沖突頻繁的家庭中,孩子缺少家庭成員之間友好相處的體驗,不會相信人與人之間存在友好親密的關系。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為樂群性差,攻擊性行為明顯。
父母沖突對孩子的影響有時并不是直接的、暫時的傷害,卻是孩子發生某些問題背后的原因。
有個男孩學習成績不錯,但不遵守紀律,做“惡作劇”的花樣兒層出不窮。父母很著急,卻找不到原因。終于,老師在作文中看到了男孩的自述:“我的爸爸媽媽都很喜歡我,可是我不快樂。他們在家里不是吵架,就是誰也不理誰。有一天,我又在學校干了壞事,老師到我家告狀。老師走后,我看見爸爸媽媽在臥室里說了很長時間,我不知道他們說些什么,可是我很喜歡他倆和和氣氣的樣子。真希望老師天天到我家告狀,那樣我的爸爸媽媽就不吵架了,那該多好呀!”
原來,孩子以“惡作劇”這種獨特的、極端的方式試圖改變父母經常吵架的狀況,可見用心之良苦,而父母卻絲毫沒有察覺。
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間意見不一而發生沖突不可避免。關鍵是當著孩子的面吵架之后,還要當著孩子的面和好,孩子才會不再為父母擔心,也能從中了解通過沖突達到和睦的道理;還能夠讓孩子從中學到忍讓、寬容等為人處世的本領。
如果父母是為了孩子的教育而發生沖突,最好避開孩子。不然很容易使孩子在行為上無所適從,不知聽誰的好,或者鉆父母沖突的空子,討各自的喜歡,由此產生某些非正常心理和行為。
家庭暴力必須禁止,夫妻沖突應盡可能減少,孩子需要和諧的夫妻“二重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