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看待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的問題一直是中國家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對著人們結婚生育越來越早,這種隔代教育問題就更加突出。可能會出現隔一代,有的也會是隔兩代,隔的代數愈多,問題。分歧就更多。許多年輕的家長門忙于工作,常常不能夠自己親自帶孩子,于是就交給父母帶,父母帶孩子出現了什么問題,爸爸媽媽就會認為是隔代教育的問題,可以說很多時候都是人們的內心在作祟,如果我們正確的去看待隔代教育,那么就不會存在所謂的&ld;隔代教育&rd;問題。
在育兒念上,與長輩意見,我們的態度和做法,對孩子的影響是長遠的。現在雙職工家庭很多,老人幫忙帶孩子的現象很普遍,如何和老人在育兒念上統一真的很難。但是一個家庭的和諧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13年9月小小明出生,15年6月期間一年半多點時間,我和婆婆合作來帶娃,深深地知道,要磨合好兩代人的育兒念,真的很難難于上青天,一方面年輕的父母不 斷地學習育兒新知識,認為這些方法對寶寶的養育和教育是最好的,另一方面婆婆養過兩個兒子,按照傳統一貫的方法,認為小年輕不懂,自己這么有經驗,還需要 你來指點。后來發現這些觀念需要新父母提前學習不算,也要讓幫忙帶孩子的老人一同學習,不要想到問題出現了,再后補就麻煩了。可以和老人一起提前上課,給 老人接受新觀念的機會,這些舉動是很少會做到的,也包括我在內,沒有警惕防范與未然。都因為各自的忙碌,而忽視了育兒念的一致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小孩 子也在兩代人的育兒念中,有時困惑有時茫然,比如:媽媽說一歲內不要吃鹽,奶奶非要認為吃鹽好寶寶有力氣。
下班回家或是節假日自己多帶孩子,讓老人有自己的空間與娛樂活動,畢竟孩子還是自己的,今后教育任務肯定是自己的,需要父母更多的陪伴,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你才能和孩子有良好的溝通。
一 般兒媳婦的話,婆婆好多都不大愿意聽,因基于這層關系。我記得有次好像是感冒,我們一起去醫院,我婆婆喜歡大冬天把孩子裹得很嚴實,估計很多老人都是這樣 的,但是發生在自己兒子身上,就會特別難忍受,溝通過好多次,還是喜歡裹得嚴實即使是室內。碰到醫生時,我問醫生這么多衣物寶寶穿合適嗎,醫生回答太多 了,室內不用穿這么多的,太多反而容易生病。自此,婆婆就沒有穿這么多了。
出現育兒意見不同時,自己先要冷靜,想好溝通技巧,如何表達才不會觸犯老人家,又讓他聽你的意見,其實很難辦到,特別是當我遇到自己兒子一歲以內吃鹽吃糖吃巧克力,危害他健康的事情,最好的辦法就是和老公達成一致,請老公出門溝通,畢竟是親兒子會很容易接受的。
孩子不是我們擁有的一件東西,他是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的,思考什么是對孩子最好的,什么才是愛孩子。
我們都是以自己認為對的方式來愛孩子,但是世界上的科學在不斷變化中,對于方法和科學的事情不是最主要的,而是做媽媽的平和的心境最為主要,這個媽媽的情緒 和心態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如果媽媽遇事很緊張很在乎,孩子也會是這樣的。碰到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事情是我們困在問題上無法自拔,而不去以正確的積極心 態去解決。
要磨合育兒念很難,要磨合兩代人的更難,加上城鄉觀念的差異化 就難上加難。今年6月,我提出了辭職,回家相夫教子,回歸家庭,走一條不同尋常的路,對自己,老公和孩子和公婆多方有利的事情。孩子是年輕父母的責任,錢 可以慢慢賺,但是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不是說我們的全部就是孩子,我們在帶孩子的過程中,發現我們童年的缺失并且借著和孩子的相處有修復的機會,說到底是 孩子成就了我們。
掙扎著辭職很久了,就是沒勇氣跳海全職,一方面是自己心里沒準備好,怕自己這么多事情,忙不過來,也怕缺失了自我,另一方面,經濟上還沒準備好,怕家里人反對我年紀輕輕的不賺錢,荒廢了大好青春年華。經過一年多 的心上和經濟上的準備,終于在今年6月初回家全職,當時又想財源滾滾來,又想帶好娃,這么美的事情怎么可能一下子實現呢,一樣一樣來,帶娃是首位的,寶 寶寶寶睡覺時可以做點喜歡做的事情,比如寫寫育兒文章,推廣下親子閱讀的經驗,寫著寫著思路就順了,知道自己的首要任務是什么了,現在已經不猶豫沒錢賺就 沒安全感了,而是覺得孩子的頭三年對他來說太重要了,品格,習慣,性格成形的關鍵時期,對他一生都有幫助,這個投入產出比例太大了,把它比作一個項目,那 絕對是超值的投資。
那時婆婆農忙回家,我就和單位提出來了辭職,同時老公電話他哥讓她請去幫忙帶大孫子。順成章。不會讓他有失落感,不讓他感覺我們在嫌棄他帶不好孩子。平時還旁敲側擊說哥嫂辛苦,哥哥又上班又帶孩子,還是他們更需要你。顧忌老人的感受,尊重她,肯定她在帶孩子方面的功勞。
一定要肯定老人的付出,因為帶孩子并不是他們的義務,需要我們懷著感恩的心,對待老人的付出。買個她喜歡的禮物,不論貴重與否,投她所好,同時表達自己對她謝意,她感到很開心。
隔代教育需要年輕父母付出的精力是很多的,提前準備學習新的知識不算還要和老人共同學習,如果很難做到,在遇到沖突時,碰到能接受新事物的老人還能磨合好, 否則三方都會難受,對于新父母糾結于所學的知識也是苦惱,對于老人會覺得你們嫌我帶的不好,對于小孩在這樣的不和中困惑和缺失安全感。總之,誰養的孩子, 誰來帶,老人也需要自己的生活,媽媽全職無疑對全家都是最好的選擇,減少點我們對世界物質的過多追求,其實我們需要的并不多,一家人在一起開開心心,孩子 能夠健康快樂成長,養育出優秀的孩子,就是對家庭和社會的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