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最佳時機是什么時候
孩子一天天的成長,一天天的學習進步。每天都學著怎么去改變自己,怎么樣才能變得更棒,才能更好的贏得同學和老師的喜愛。但是家長呢?有些家長在家里教育孩子時隨心所欲,批評孩子時也不看場合,更不去關注教育孩子什么時候是最佳時機。
教育與監護孩子雖是父母的權利,但并不意味著你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批評孩子。有些時間父母不應該批評教育孩子。
古人對批評教育孩子的時機也很講究,他們認為,年幼和地位卑微的人有過錯的時候,不應該責備。清人陳繼儒認為&ld;卑幼有過,慎其所以責讓之者&rd;。他認為以下七種情形不宜批評孩子:
第一,&ld;對眾不責&rd;,即不要在眾人面前責備孩子。
第二,&ld;愧悔不責&rd;,即慚愧后悔不責備孩子。
第三,&ld;暮夜不責&rd;,即夜晚不責備孩子。
第四,&ld;正飲食不責&rd;,即吃飯時不責備孩子。
父母如果能在合適的時間與合適地方采用合適的方法教育批評孩子,孩子易接受,批評的效果自然好。接下來向大家介紹教育孩子的十大最佳動機。
孩子在校運會上因故沒能拿到名次,在最沮喪的時候如果所聽到的不是父母的鼓勵,而是&ld;也不看看自己是不是塊料&rd;、&ld;沒得本事瞎逞能&rd;的譏諷,他必定對父母沒有好感,以后對體育也很可能再無興趣。相反,在孩子考試失利時,父母不是訓斥,而是首先肯定其已經盡到了努力,然后再引導他分析失敗的原因,并幫助他及時補救,使他走出困境,孩子定會因感激而自覺地加倍努力。
孩子在犯了大錯或闖了大禍的時候,大多會產生畏懼感、負罪感和內疚感。此時,他們比平時更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也容易虛心地接受批評。父母若能抓好這一時機,在充分解、同情和體諒的基礎上,幫其總結經驗教訓,循循誘導,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父母若抓住孩子&ld;闖禍&rd;的辮子不放,橫加責罵,沒完沒了,卻會適得其反,使其破罐子破摔,無心思改。
每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都有爭強好勝、不甘落后的共性。因而當朝夕相處的同伴取得了突出的成績時,他們表面上可能裝得滿不在乎,其實心里卻在暗下決心一定要追上和超過對方。而當他們真的取得了成績或做了好事受到夸獎時,更會以此為動力,精益求精,好上加好。因此,父母應善于抓住時機,對其進行指導,向孩子提出適當的目標要求,促其將一時的熱情轉化成持久的行動。
當孩子對某一事情如繪畫、彈琴、踢球等產生濃厚興趣時,往往產生積極追求的欲望,他們會自覺地去尋求知識、去刻苦努力。父母應該尊重孩子自己的興趣選擇,而不應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孩子,逼其去做不愿做的事,學不愿學的東西。聰明的父母大多支持孩子的興趣愛好,并幫他們入門,發展的過程中對其進行正確、科學的引導,教其平衡發展,夯實知識基礎,厚積薄發,少走彎路。
大量事實證明,孩子養成惡習往往與第一次發生不良行為時未能及時得到指正密不可分。很多孩子做了錯事,往往主觀上并未意識到。家長若能在孩子的某種不良行為剛剛露頭的時候,緊緊抓住這&ld;第一次&rd;不放,及時地對其進行明辯是非、詳陳利弊的教育,必能幫助孩子打下良好道德品質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