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家庭早教兩誤區 家庭早教需要注意哪些(2)
因此,他提醒家長,早期家庭教育既要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又要重視健全人格的塑造,既大膽、合地開發孩子的身心潛能,又使其個性得到充分和諧發展。
孩子個個不同,父母人人有異。個性化教育是滿足每個孩子發展需要,并能使其個性潛能獲得充分、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性,都有自己獨特的成長足跡。對于寶寶來說,最好的教育就是適宜他個性特點的教育,是每一步都能從他的最佳起點出發的教育。
&ld;其實,如果家長細心觀察,早在1‐2歲時,我們就可以通過孩子經常的活動和舉止,區別出個性傾向不同的孩子來,如經常快樂的或郁郁寡歡的,活潑的或呆板的,敏感的或遲鈍的,好交際的或羞怯的,從而,依據他的個性來開發培養孩子。&rd;
然而,一位著名的心學家感嘆:只有10%的孩子是從他們最佳的起點出發的。程淮表示,年輕的父母們應當作好三件事:一要了解自己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每個成長領域的發展順序和規律,尤其應當熟知寶寶每個月或者發展關鍵月齡智能發育應達到什么水平和每個年齡段達到的指標。比如一個2歲的寶寶,應當能兩腳同時跳高兩次,能說兩句以上的兒歌,會一頁頁翻書翻3頁以上等等。另外一點要了解你寶寶目前的發展水平,細心研究和觀察自己的孩子,看看他的哪些方面具有優勢。此外,最重要的一點還在于,就是為寶寶每一步的發展都設計一個&ld;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rd;的具體目標。
近期的一項調查指出,沿海和內陸家庭的關注側重點不同。廣州、深圳等沿海城市的年輕父母中,優先選擇智力開發的占到了八成以上,而成都、武漢等內陸城市,九成以上家庭傾向于疾病預防,半數父母對于一些關乎孩子疾病防治的產品非常關注。
專家分析,這種現象的出現,與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各地父母普遍持有育兒觀等因素相關。相比于內陸,廣州、深圳等沿海城市的競爭更加激烈,父母們對于&ld;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rd;的觀念有著更強的認同感,而遍布全市的早教中心、文化宮等教育場所,也使得年輕家長們對智力開發格外關注。但是,在內陸城市,少有家庭能負擔早教中心的昂貴費用,大部分父母認為,應該先把孩子的身體養好,而在炎熱夏季,他們較為關注寶寶睡不好、食欲不振等上火問題。
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認同3歲之前是人類大腦生長發育的關鍵期,所以0‐3歲的早期教育也日益火爆。但實際上,于不少家長的早教觀念中存在一些誤區,致使本來促進孩子發展的早期教育反倒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有關權威調查顯示:有70%的家庭把早教與知識灌輸相提并論。科學研究早已證實,3歲以前的孩子雖然能靠鸚鵡學舌的方式將內容死記硬背下來,但記住的內容并不能幫助他們提升心智水平,也無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甚至反倒給兒童帶來心壓力,降低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早教貽害不小!
有關專家建議家長能夠科學認識孩子的發育階段和特點,選擇一些趣味、體驗式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在游戲、娛樂中進行基本的能力培養和知識體驗,&ld;寓教于樂&rd;是0‐5歲寶寶最佳的學習方式。
早教專家表示,很多家長不知道怎么去愛孩子,還是用傳統的方式教育孩子,即使上早教課,也是把早教推給學校,自己卻缺乏與孩子進行互動。其實對于0‐6歲的幼兒,關鍵是學習興趣的培養,而不是知識的灌輸,這需要家長和早教學校同步去做。
比如學鋼琴的問題,明智的早教學校會通過音樂課程讓孩子先享受彈鋼琴的樂趣,一旦他們發現自己對鋼琴有興趣,家長就無須強制他們,他們會自覺自愿地去學,但回到家,家長仍然需要讓孩子去享受,而不能像以前那樣繼續用強迫的方式逼孩子去學琴,這種貫徹對于早教的成效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