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樣才能了解孩子的想法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額一部分,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讓孩子更好的成長。想要做好家庭教育,首先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心和想法,那么怎樣才能了解孩子的想法呢?想要了解更多家庭教育相關的知識嗎?請看
與其喋喋不休地向孩子強調一些大道,不如選擇一些有意義的活動讓孩子去參加,通過活動來尋找更合適的溝通話題,加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促進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
《沒有孩子是差生》的作者清澈小舟說:&ld;很多時候我們喜歡頭疼治頭,腳疼治腳。孩子學習不好,就拼命地補課。其實,活動往往會使大腦動起來,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更容易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找到孩子的興奮點。&rd;
在清澈小舟的班里,有4個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孩子,姜和、亞東、田威和袁源。為了使孩子們能夠在活動中得到一些啟發,清澈小舟專門在周末帶他們去溜冰場。
到了溜冰場,孩子們一下子興奮起來,他們或是講自己的溜冰故事,或是表演自己的溜冰技術,或是練習如何溜冰,場面非常活躍,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
在回家的路上,清澈小舟問孩子們有什么收獲。孩子們的話題一下子多了起來。
姜和說:&ld;原來溜冰這么鍛煉身體啊,我滿身是汗,感覺還很開心。&rd;
亞東說:&ld;我今天明白了什么是王者風范。真的,在溜冰場上,看到你們不會而我滑得那么好的時候,內心真的很驕傲,平添了一份自信,感覺自己原來也可以把事情做得那么好。&rd;
田威說:&ld;今天是我第一次學溜冰,在溜冰的過程中,我真的是一點也不敢懈怠,可以說是全神貫注呀!如果做其他事情也能這樣認真,沒有做不好的。&rd;
袁源作了總結性發言:&ld;最大的收獲是在玩中學,大家快樂地學習溜冰,還領悟到了老師今天帶咱們玩的深意。&rd;
&ld;噢,我帶你們來有什么深意呢?不就是玩玩嗎?&rd;清澈小舟問道。
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說,老師的意思是讓我們通過學習溜冰,知道學習也可以像溜冰一樣,跌倒了,爬起來,站直了,不趴下,讓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品嘗到一點點進步的滋味;讓我們學習的時候,也能像學溜冰一樣集中精力,全力以赴。
瞧,這就是活動的魅力,在活動中,孩子們自己體會到了該怎么做,一點都不用他人再提醒。正如清澈小舟所說:&ld;孩子們能體會到我的用意,我真是很欣慰。&rd;
父母應該該給孩子自選擇的空間,不應該給孩子下達硬性指令,然后靠不停的嘮叨來督促孩子,那樣的效果往往并不好。例如:想讓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間,對孩子說:&ld;完飯前必須把你的諸窩收拾干凈!&rd;這樣的硬性指令,孩子多半是不會聽得,而父母見孩子不聽自己的話,就不斷的反復催促,結果就可想而知。但是如果換一種說法‐‐&ld;孩子,如果晚飯前你有空,就把你的的房間收拾一下吧。&rd;這樣的說法,則能給孩子以喘息的空間,不會惹孩子反感,反而多半會達到預期的效果。給孩子一些喘息的空間,給孩子一些選擇權,孩子的感覺就會好很多。
在對孩子嘮叨無效時,父母就要小心地運用懲罰。因為孩子處在被懲罰的階段,很自然地父母和孩子會變成敵對狀態。
對年紀較小的孩了,等時間快到了,他卻什么都還沒做,再平靜地說出處罰的方式,但是要用正面的說法:&ld;等你洗完澡才可以看電視。&rd;這種說法比&ld;除非你洗好澡,否則不準行電視&rs;好得多。立即對年紀較小的孩子說出罰則要說&ld;這是我希望你做的事,但是我想你不會做,所以這就是你不做的后果&rd;這樣的話。
對年長的孩子應該解釋為何必須去做此事,&ld;草坪早上必須澆水。否則會被太陽曬枯&rd;或是&ld;你必須在8點去洗澡,因為你需要時間選擇書籍。然后讀一會兒再睡覺&rd;。孩子認為父母只想嘮叨他們,假如父母可以解釋,就能降低雙方之間的緊張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