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育兒焦慮癥 育兒焦慮癥會產生什么后果
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很多家長們教育孩子的方法和觀念都不一樣,導致了孩子不同的性格特點。很多家長教育孩子很緊張,不能讓孩子發生一點出乎自己意料的事。這種育兒焦慮癥是對孩子有很大影響的。那么什么是育兒焦慮癥呢?下面和小編一塊來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育兒焦慮癥?
“如果你沒有孩子以外的生活,或者當你的孩子出了一點小問題,比如磕破頭皮,和別的孩子發生一點口角和爭執,你就處于高度緊張狀態,無法承受一點意外發生,你可能就是這可憐又可厭的家長中的一位。”而沉溺于焦慮泥潭,過于兒女情長的父母,都被研究者定性為弊大于利。他們比放任的父母更加毀壞孩子的未來——伴隨焦慮而來的過度控制,不僅毀掉孩子之所以為孩子的生活樂趣,還會毀壞他長大成人的能力:比如自信、獨立、忍耐力,甚至被認為戕害到社會的未來。焦慮的父母如何影響到我們的大學?可是,作為一個有3歲孩子、正與連綿不斷的焦慮對抗的中國媽媽,我還是想辯解一下。我已經歷了一些在孩子生理探索期的焦慮考驗。
每到育兒與社會的接觸面,都是中國年輕的白領父母最手足無措、最焦慮的時刻。家庭之外的世界,不僅擁擠,而且藩籬重重。為了給孩子上戶口,我不得不從北京往返我的戶籍所在地成都兩次,因為北京的戶籍警察不接受成都方面出示的證明——那是成都警方在幾年前對戶籍登記格式進行的小小改革。但因為這超出了北京一位街道民警的常識,所以我必須要坐飛機再回到成都,重新開一張符合她認知的補充說明。
這可能是當代中國年輕父母的獨特體驗,是美國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家們的研究中并不涉及的部分:我們的社會必需品嚴重不足,我們孩子生活的世界有更多條條框框的嚴格限制。認識園長或某個教委官員嗎?我們想讓孩子在正常的年齡,以正常的價格,通過正常的程序,獲得正常的醫療、教育服務時,卻要面對極不正常的超量競爭。或者為了滿足蕪雜的行政要求,卻要為混亂的行政管理,耗費大量人力和金錢成本。
如果你有那么一點混不吝,在中國,由于育兒成本的高企和大城市生活壓力的增大,很多白領家庭都選擇了請老人共同參與育兒的方法。一項在線數據調查顯示,在中國,平均有50%的家庭由老人幫忙照顧第三代,而在生活成本更高的北京和上海,這一比例可能高達70%到80%。上一代人口紅利和資本紅利的加入,為育兒的安全健康與家庭經濟增長做出了杰出貢獻。但在減輕焦慮感方面,有一句老話是“世上沒有白吃的午餐”。美國的心理學家們對育兒不要用力過度的勸誡可以翻譯為:人生是一場長跑,不要苛求一城一池之得失。但對于從物質緊缺時代開始人生長跑的上一代父母來說,最重要的經驗還是:保持隊形,不要掉隊,更不能脫隊。畢竟,我們行政管理體系上的進步還是少得可憐,社會其他部分的突飛猛進,反讓它與現實間生出了大量的裂縫。在路況不明的情況下,跟著既有路徑走是最安全的。幼兒教育
社會必需品短缺但副產品過剩,傳統人生路徑與現代社會的飛速變遷,是中國白領家庭的育兒焦慮二重奏。它們相互作用,相互放大,讓世代相傳的“因愛生憂,因愛生懼”更為強烈:擔心他因為不合格的食品監管而不健康;擔心他因為接受不到好的教育,耽誤在了起跑線上;擔心他就算擠進了優質教育資源的行列,卻在充滿著智力、權力和金錢競爭的群體中,得不到真正的快樂。
可是即便中國的幾千萬育兒新手愿意洗心革面,控制自己的不安全感和軟弱,以獲得與孩子相處的勇氣、智慧時,那至關重要的另一角——社會的公平,這些的獲取對于孩子來說都是一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