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家庭教育方法到什么作用
通常在一個中國普通家庭當中,父親總是擔當著在外掙錢養家的角色,對于教育孩子都是母親的任務,但是其實父親的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今天來和大家一起來看看父親的家庭教育方法及作用。
父親的家庭教育方法
1、做個善于包容的父親
在我們固有的印象中,父親總是那樣的威嚴,但在母親為教育主流的大環境下,這份嚴厲漸漸被母親所取代。作為父親,不僅要疼愛孩子,更要體諒妻子,在深責自己不作為的同時,更要積極的跟孩子溝通,理解母親的良苦用心。
當孩子向父親告狀說媽媽打他時,父親最正確的做法是:首先去勸導孩子,問清媽媽打他的理由,從媽媽的角度告訴孩字媽媽打他時的心情及想法,進而讓孩子能體會媽媽的愛子心切。媽媽的沖動可能是因為心情不佳,或是工作遇到了困難,麻煩,或是孩子不聽話,或者是家務比較重,身體不舒服,等等,那么作為孩子更要學會去體諒媽媽,為媽媽分擔痛苦和憂愁,聽媽媽的話,做個懂事的孩子。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地譴責媽媽,責怪她的不是,或責怪孩子不聽話,用不經思索的行為去處理問題只能造成相互的傷害。家庭成員間的磨擦無法避免,當發生不快時,作為長輩,我們應該做的是既維護自身的威信,又不能傷害孩子,用委婉的話語去化解矛盾。
孩子在漸漸長大,叛逆總是無可避免的來臨,此時的他們會不自覺地與大人唱反調,不服管教,因而總有一些不可避免的沖突發生,大人焦慮,孩子煩躁。此時,父親更需要有耐心從中周旋、解釋,告知彼此應該怎么做。既要母親明白逆反期孩子的心理特點,又要孩子懂得長輩的愛。
2、做個會玩的父親
父親是孩子的良師益友,“玩”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在玩耍中獲得成功和滿足,獲得經驗和情感,當父親和孩子一起玩時,能迅速的跟孩子建立親密和諧的家庭關系,更利于發揮孩子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陪孩子玩沙子、下棋、拼裝各類機器……在這些活動中,作為父親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培養自己的興趣,一起玩不是牽就,而是享受跟孩子一起度過的時間,游戲能讓孩子在實踐中培養思維、語言、操作、交往等能力。
3、做個學習型的父親
“望子成龍”是每個家長的愿望,學習的好壞似乎是孩子的事,家長總是起到了一個鬧鐘的功能,定時提醒一下:你要好好學習!上學前告訴他們要認真聽課,放學后說一句認真作業。好像這就是家長對孩子學習的全部責任。父母們自己已經漸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只知一味地要求孩子熱愛學習;自己從來不捧起書本,卻要求孩子一天到晚看書。每個孩子天生都是愛學習的,他們的頭腦里充滿了好奇和疑問,只是對于孩子的問題家長不能回答,甚至一無所知,或者在學習上不能幫助他們,不能為他們提供一些學習方法的指導,知識探索的指引,對于孩子的心智發展來說都是不利的。做個學習型父親,不僅要有終身學習的觀念,關注生活、關注時事、讀書看報、進修學習,更要關注孩子的學業,看一看他每天的作業,提出一些建議,或表揚他的進步,都會是對孩子學習的莫大幫助。
父親的言傳身教往往比母親更有力,父親自身文化素養的提高,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學習態度和行為準則,當家庭教育有了父親教育的參與時,才能稱為完整的家庭教育,父親在教育過程中應該有思想有目的性的去教育孩子,才能讓孩子的人格更完善。
父親的教育起到的作用
一、孩子的體格、發育方面,父親的影響占有很大的優勢。這是因為父親與孩子互動的方式與母親不同。父親更多的是通過身體運動方式、觸覺、肢體運動、還有游戲,給孩子以強烈的動作和身體的刺激。這種刺激的結果就是促進孩子的體能和感知運動能力。
二、男性比較擅長的邏輯推理、空間定向和抽象思維,有助于孩子相應能力的發展。
三、在孩子的個性發展方面,父親的作用也不可輕視。男性通常具有獨立、自信、果斷、堅強和敢于冒險等個性特征。有機會經常與父親互動的孩子,人際關系融洽、從事活動的風格更加開放、并具有進取精神、甚至冒險性。
四、父親還是孩子性別角色正常發展的重要條件。父親為兒子提供做男人的基本模式,幫助他正確認識自己的性別角色。父親也是第一個引導女兒認識男性社會的人。在與雙親的交往中學習,兒女都可以兼收并取父母的特點,學習如何對待異性。這對于他們將來的社會性發展和性別角色定位,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家庭教育中父親要注意的方式
父親缺失后果嚴重
古話說“子不教,父之過”,即便在過去,父親在家庭教育中也是缺失的,歷史上只留下“孟母三遷”或“岳母刺字”這樣的故事,并未留下父親教育的經典,現在也是如此,家長會往往成為“媽媽聚會”,很少看到父親出席。
國內一項調查表明,八成家長認為教育子女最主要的是家庭的責任,但有六成的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獨當一面,父親真正起主導作用的不超過15%,由父母共同承擔教育責任的只有一成。
“大多數父親對孩子或不聞不問、或態度粗暴缺少耐心,成了家庭教育中的‘甩手掌柜’,這與‘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有關,‘女主內’就是‘相 夫教子’,男人則在外打拼干事業,認為教育孩子是婆婆媽媽的事情,并非大男人所為,因此父親以忙、事情多為借口,將教育孩子的陣地拱手相讓,由母親全盤接 收。”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若隱若現”、母親付出很多,效果真的理想嗎?楊洪認為,不見得,對子女教育的不均衡,會導致嚴重后果。“它破壞了正常的家庭 結構和關系。有些家庭在有了孩子之后,夫妻關系慢慢變淡,就是因為母親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管孩子’成為一個合情合理的借口,使夫妻關系逐漸趨 于平淡,家中出現一個很厲害的‘第三者’,這種情形使得家庭的等腰三角形遭到破壞,對家庭結構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一旦父親放棄了教育的陣地,母親就會用高度的熱情去填補,這是一種錯位與顛倒,甚至出現“嚴母慈父”的格局,這同樣是不恰當的,會使 孩子的發展偏離正常的軌道、心靈扭曲。“單身母親覺得孩子缺少父愛,容易對孩子過多地投入或者補償,但這是一種過度的關注,如果母親的注意力總是放在單親 家庭的不足之處,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應看到單親家庭也會帶給孩子一些好處,如孩子更容易樹立責任感、更自立、更懂得關心別人,這是雙親家庭沒有的條件。 所以,任何事都是一分為二的,要發現它的優勢,把危機變成一種‘成長的機遇’,而不是只看到‘缺陷和不足’。”
父親為何不可缺少
為何母親不可以取代父親?楊洪從男性與女性的不同心理,進行分析:“父親和母親對子女的影響是不同的。男性總體上比女性粗心,他們更多地提供孩子成長的‘主干’,母親的細心則提供了枝葉與養分,只有粗細結合,孩子這棵‘樹苗’才會長得主干挺拔同時枝繁葉茂。”
再如,父親膽大,有利于維護孩子的探求欲與好奇心;母親相對膽小,所以顯得安全。“這是一對矛盾,但都是需要的。過多的安全使我們不能冒險,也就缺少創造,所以母親的過度補償會讓孩子出現問題。”另外,男性活動范圍大、內容多,可讓孩子接觸更多的外部環境;女性活動范圍小,更傾向于觀察細節,會 培養孩子觀察的能力、體驗更加深刻。
“有位女大學生快畢業了,但她不知道自己今后該與男人還是女人一起生活,她并非雙性戀,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她的性別認同感沒有建立。”父母應樹立孩子的性別模板,我們將來能否在社會中建立起身份認同,取決于我們是否建立起性別認同感,顯然,父親的缺失會讓孩子的性別認同、繼而是身份 認同出現問題,也就難以適應社會。
家庭教育應“宜粗不宜細”,分清“主干與分支”,不可本末倒置,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相輔相成的,教育是父母雙方的責任,父親不要放權,母親也不 應爭權。但在單親或者分居的狀況下,孩子會缺乏父親的教育,這時該怎么辦?此時母親千萬不要去亂填補,寧缺毋濫,而且孩子對男性的學習,并非一 定要來自父親,這種狀況下的孩子一樣可以健康成長,因為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借鑒或者替代父親的榜樣,可讓孩子多接觸一些男性親屬,逐漸學習,社會更是一個廣闊天地,提供了很多學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