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該怎樣處理家庭矛盾
家庭中難免會有磕碰,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產生了逆反心理,就會和家長產生矛盾。那么面對孩子不聽話所產生的矛盾,家很臟們應該怎樣去解決呢?下面小編給大家搜集了一些處理家庭矛盾的方法。想要了解更多家庭教育的知識嗎?請看孩子不想上學怎么辦 孩子厭學的原因是什么。
做人上,“言教”與“身教”的矛盾
東東要吃東西,媽媽不許。東東說:“那你怎么什么時候想吃就吃呢?”媽媽被噎回去了。
媽媽和東東玩游戲,媽媽玩不好,東東說:“你真是笨蛋!”媽媽大怒,斥責東東無禮。東東說:“你昨天還罵我笨蛋呢!你凈罵我,我為什么不能罵你?”媽媽語塞。
點評:“言傳身教”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教育的永恒命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的這種“身教勝于言教”的教育法則,在幾千年后卻被我們給扭曲了。許多家長一邊給孩子講“粒粒皆辛苦”,一邊卻隨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邊給孩子講“孔融讓梨”,一邊卻爭先恐后地擠車搶座;平時讓孩子尊重父母,自己卻不盡贍養父母的職責和義務;一邊給孩子講“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大道理,一邊自己卻一年也不摸書本,甚至沉溺于麻將桌上;一邊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一邊卻又幫孩子打掃教室衛生,恨不得連勞動課都要替孩子上……諸如此類的矛盾行為,比比皆是。
這種充滿矛盾的家庭教育,讓不明世事的小孩感到很為難,甚至無所適從。他們往往學家長樣子,一方面從學校接受文化知識教育,另一方面從家長身上仿效“說一套,做一套”的圓滑世故的處世哲學。因此,人們很形象地總結出“5-1=0”,即學校苦口婆心的5天教育,被家庭、社會的1天教育所毀掉。
正確的作法應是身教在先,言教在后。但是,問題不在于方法,而在于家長的品質、修養,也就是人們常所說的素質。真正的教育是在自然流露中進行的。
生活上,“窮教”與“富教”的矛盾
天津市河北區9歲的小斌正在上小學三年級,家庭經濟狀況一般,父母月工資加起來不到4000元。但父母很寵小斌,他想要什么東西都盡量滿足。今年快過年時,小斌告訴父母,他想買一套名牌運動裝和運動鞋,說自己好幾個同學都有。小斌的父母到商場一看,這些東西加起來要2000多元,有點舍不得。小斌不高興了,接連兩天不好好吃飯。父母心疼兒子,咬咬牙給小斌買了。小斌還想要一件新羽絨服,父母答應他一發獎金就給他買。
一項對河南鄭州406名中小學生進行的調查顯示,約70%的學生稱自己對勤儉的認識主要來自老師,表示勤儉教育主要來自家長的學生只有22%。此外,幾乎所有的學生都不知道襪子破了還有哪些用途;在外就餐時,87%的學生沒有提醒過家人打包。
鄭州市長江東路小學老師路敏說:“勤儉教育是學校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培養勤儉習慣上,家長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遺憾的是,不少家長并沒有當好這個老師。”
點評:很多家長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都曾親歷過苦日子,他們不想讓自己的子女過那種艱難的生活,于是乎總是給孩子買好吃的、好穿的。同時,他們又要求子女生活節儉,不要光顧吃而不學習,常常拿偉人的儉樸生活來教育他們,講授“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陳年舊理。而一旦孩子向他們要錢時,他們通常都會有求必應,從未有半點吝嗇。
在這種矛盾家教中長大的孩子,怎么會形成節儉、樸素的觀念和行為?因此,家長在生活上對子女的關愛要有所節制,那樣才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