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放養式教育,這種教育給孩子帶來哪些好處
現在家長有時候也夠糾結的,為什么呢?一方面怕孩子和小伙伴玩耍染上&ld;壞&rd;習性,家長就把孩子鎖在家中 &ld;圈養&rd;,另一方面放任孩子去瘋玩,家長又擔心從小缺少管教,太野蠻沒教養。在孩子教育方面真的不能一概而論。
在傳統的德育觀念中,好像乖孩子就是好孩子,好孩子就是要循規蹈矩;不為人先,不為人后……于是,多少家長恨不得把孩子放在眼皮底下,24小時監護。然而,教育專家指出,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缺乏自信和勇敢,缺少付出和挫折教育。
高先生夫妻倆是上班一族,于工作忙,沒時間帶孩子,小家伙大部分時間保姆帶,保姆每天都帶孩子到院子里和一群小伙伴玩。孩子兩歲,正是喜歡 模仿的年齡,漸漸地爸爸媽媽發現,孩子染上吐口水、踢人等壞毛病。&ld;家里沒有人教孩子這些,肯定是在外面學壞了&rd;,夫妻倆反應迅速:讓保姆把孩子&ld;圈&rd;在 家中玩。
古代孟母擇鄰而居,如今父母有過之無不及。專家認為,出現這種情況時,關鍵是父母要多跟孩子在一起,告訴孩子對錯。孩子在集體生活中總會學到壞 毛病,但不能因此就不讓孩子和其他同齡人在一起。有時候孩子學吐口水等,無非是想引起注意,倒不見得是&ld;學壞了&rd;。家長不去強調,反而沒事。
有的早教機構還指出,&ld;圈養&rd;的另一個表現就是溺愛,家長視孩子為心肝寶貝,不能讓孩子受一點&ld;委屈&rd;,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于是,有的家長 為了給自己的孩子出氣而去鄰居打架;孩子不愿意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家長就給孩子寫&ld;病假條&rd;……一批自私任性的小皇帝、小霸王就這么成長了。
&ld;放養&rd;確如家長們擔心的那樣會讓孩子&ld;放蕩不羈&rd;嗎?一位父親的教子經驗讓人反思。他兒子在兩歲時,他曾嘗試教兒子認字,一天教幾個,全部可 以記住。但孩子不知道學習認字的目的,所以放棄了這個&ld;教學計劃&rd;。于是,他開始讓孩子在外面野,每年假期專門送回東北老家鄉下去&ld;野&rd;,打野仗,堆雪 人,扔泥巴,愛干什么干什么,甚至學會鄉下罵人的土話。現在孩子上學了,沒有學壞,既不打架,也不罵人,仍舊是很愛學習的小神童。
其實,&ld;放養&rd;并不是不教養,有的家長把&ld;放養&rd;當&ld;放任&rd;,天忙于工作、事業或打工賺錢的家長,為孩子提供的只是生活上的保障,而對于孩子 的內心世界一概不聞不問……教育專家認為,在現代社會,家庭中應盡量避免封閉式、隔絕式的&ld;圈養&rd;,也應摒棄無拘無束、放任自流式的&ld;放養&rd;‐‐這都易導 致孩子的合群性、合作性缺失,最容易形成&ld;問題兒童&rd;。
早教專家認為,學齡前孩子的&ld;任務&rd;應該就是玩。&ld;圈養&rd;或&ld;放養&rd;都不利于兒童身心的成長。關鍵是要在玩中培養其規則意識,可有的放矢地逐步引導。
專家認為,孩子從小應有自己的同齡人群體,不要僅僅成為大人的&ld;玩物&rd;和附屬品;父母應該像高明的教練,對孩子進行科學的 &ld;馴養&rd;,才能塑造真正的&ld;千里馬&rd;。
事實上,有專家提出一種新型的家庭教育即自然教育,就是讓孩子親近自然、接觸社會,開闊視野,陶冶情操,鍛煉身體,錘煉出了堅強的性格,培養了對大自然、對人類的博愛之心,讓孩子漸漸懂得了許多為人處世的道。
第一,勇敢了。以前要讓他給小朋友們講一個故事可費勁了,他總是扭扭捏捏,現在可以主動地給小朋友講故事,而且繪聲繪色。還主動給小朋友唱歌。
第二,樂于幫助別人。他所在的幼兒班是蒙氏實驗班,大家都知道,蒙氏教育都是混齡,一個班中有不同年齡段的小朋友。他每天幫助比他小的同學洗手,午睡后,幫助小同學穿衣服,幫老師疊被子。從家里帶糖給小朋友吃,以前,他可舍不得。
第三,懂禮貌了。老師告訴我,在幼兒園里,他碰到別班的老師會主動打招呼問好。老師蹲著的時候,他會幫老師搬椅子,嘴里還說:&ld;老師請坐!&rd;
第四,做事專注。他現在無論是看電視,還是寫作業,或者玩玩具,都特別專注,即使在寫作業的時候,旁邊開著電視,他也象沒有聽見一樣。老師也反應,他上課是最專心的一個,一直跟著老師(他們現在學習學前班的課程),而以前,他經常坐不住。
第五,生活習慣改善。他以前從不在幼兒園大便,非要憋回家來,搞得大便一直不太正常,現在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第六,獨立性。他每天騎車上幼兒園,從我家到幼兒園有一公里的路程,路上要過一條五六十米寬的交通主干道。他已經可以自己去了。我還可以放心地讓他到七八百米外的超市獨立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