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陶淵明的故事
陶淵明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詩人陶淵明的故事你了解多少?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詩人陶淵明的名人故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童年陶淵明故事
公元365年,東晉大司馬的陶侃的孫子陶逸家,一個嬰兒呱呱墜地了,算命的瞎子王三看過說,此子根骨不凡,當(dāng)成大器。陶逸給兒子起名陶淵明。
童年的陶淵明同學(xué)在這樣一個家庭里度過,錦衣玉食自不待言。良好的幼教、家教,先祖的豐功偉績,激勵著童年的陶淵明。他自視極高,這是他后來去做官以求兼濟天下,同時也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主要心理來由。
可惜到了陶淵明同學(xué)九歲的時候,老爹死了,一家人的頂梁柱沒了,最主要是銀子來源沒了,家里只剩下老娘和妹妹。一家人坐吃山空,就窮下來了。(想了半天也沒有明白,老爺爺是國家政治局的常委,爺爺是市委書記,老爹也是市委書記,應(yīng)該是標準富好幾代啊,國內(nèi)外的房產(chǎn)、存款、名車、股票什么的稍稍變賣一下,怎么就能窮下來了呢?真讓人納罕。)愛信不信,反正就窮下來了,只好與母妹三人一起,寄養(yǎng)在外祖父孟嘉家里(讓我想起了林妹妹,莫哭)。
魯迅老師說過:“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辈苎┣巯壬苍缡?,陶淵明同學(xué)今也如是,更何況是從大康到困頓呢,這段經(jīng)歷,對陶淵明同學(xué)心理成長歷程起到重要作用,一個眸子里隱了淡淡哀愁的沉默少年一天天長大了。(掉一個心理書包:童年的印記對人一生的影響巨大。)
陶淵明的外祖父孟嘉早已經(jīng)過世,據(jù)說是“好酣酒,逾多不亂;至于忘懷得意,旁若無人”,但不妨礙這個老先生成了陶淵明同學(xué)后來學(xué)習(xí)的榜樣。陶淵明在這里的生活也算幸福,至少衣食無憂,祖父家里藏書極多,陶淵明同學(xué)學(xué)習(xí)很努力,讀了一肚子書,為后來成為真正偉大的田園師祖陶淵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總結(jié)一下影響陶淵明心理行程的因素:
1、祖上曾經(jīng)的輝煌。
2、家道中落的困頓。
3、野逸散仙好酒的祖父對他的影響。
……
這時候的陶淵明逐漸顯出其優(yōu)秀的潛質(zhì),他后來曾寫詩:“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he思遠翥zhu(就是像鳥一樣昂首展翅飛翔,去實現(xiàn)遠大的人生理想的意思,古文難懂,實在討厭)?!笨梢娙艘欣硐氚?,心有多遠,路才可能有多遠。(先生要經(jīng)常把這個道理說教給學(xué)生聽。)
……
陶淵明逐漸長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單過,在陶家園(網(wǎng)上查了查,說是今宜豐澄塘秀溪南山自然村的陶家坪)蓋了幾間房子和老母同住。這期間,主要是在家讀書和出外游學(xué)。期間,妹妹嫁了武昌程家,祖上留下來的一些積蓄逐漸耗盡,親友接濟也逐漸不支,生活每況愈下。
這個時候,陶淵明自覺已經(jīng)學(xué)成文武藝了,可以出來大濟蒼生了,而且家里也已經(jīng)沒米下鍋,兩方面的原因,陶淵明決定外出做官了。
陶淵明官途故事
陶淵明身處亂世。東晉末年傳統(tǒng)豪門勢力與新興貴族勢力比闊斗富,大量囤積土地,而貧窮的底層勞動人民大量淪落為官宦鄉(xiāng)紳的佃戶,生活窮困窘迫,這種狀況發(fā)展到后來便接二連三地爆發(fā)了農(nóng)民起義,軍閥割據(jù),民不聊生。陶淵明的仕途生涯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了。
1、江州祭酒
公元393年,陶淵明在江州謀了一個祭酒的差事。
這個官不算小,類似于今天保定市常務(wù)副市長。陶淵明的這個“祭酒”是江州剌史王凝之(這個王凝之的老爹是大名人——叫王羲之)自設(shè)的一個官職(晉朝地方官自己有權(quán)設(shè)置自己下級官吏,只需向上報備就行了)。這個官職在江州屬于要職,握有重權(quán)(第一任江州祭酒就是王羲之),類似常務(wù)副市長。
初來乍到的陶淵明能得到這個官的原因有三個:
1、 陶淵明此時已經(jīng)在文壇小有名氣。
2、 陶淵明雖已家道中落,但好賴也算江州的旺族,名門之后。
3、 (據(jù)小道消息說)陶家是五斗米教教徒,王羲之家族也是五斗米教教徒,是一黨人士。
王凝之是個有個性的人物。他深信五斗米道,迷信“鬼兵”。孫恩攻打會稽時,王凝之同志設(shè)壇禱告,燒紙畫符,之后給手下說已經(jīng)請到“鬼兵”十萬,大家可以高枕無憂了,于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于是叛軍至,于是城破,于是全家被殺。
王凝之這人脾氣還不好,喜歡用鼻孔看人,可陶淵明官職雖小,但也是有脾氣的,也常常用鼻孔看人,或者說叫傲骨,四個鼻孔相對,兩人間隔閡日深。
文人是應(yīng)該有骨氣的,不管水平高低??催^一個寫汶川地震的《江城子》,說“縱做鬼,也幸福”什么的,據(jù)說還是作協(xié)副主席(也是專業(yè)作家啊,還副主席,呀呀呸)。讓人感嘆,有骨氣的文人太少。
面對王凝之這樣一個“寶貝”,陶淵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了。說不干就不干,打死也不干了。后來,州里又來召他做主簿(秘書長),他也沒有答應(yīng),回家種地去了。(這就是文人氣節(jié),但還有更多文人一邊高唱氣節(jié)歌,一邊努力鉆營,也是一景。)
第一次仕途結(jié)束,但陶淵明并未灰心,只是運氣不好罷,達既不得,就獨善其身,回家讀書去。
不久他的妻王氏死了,繼娶翟氏。
2、桓玄門下
公元400年,陶淵明三十五歲,這個時候,天下大亂,也許是實在是過不下去了,他到荊州,投入荊江二州刺使桓玄門下做了個參謀。但陶淵明很快就發(fā)現(xiàn)桓玄有個要命的想法——做皇帝。
陶淵明可是個正統(tǒng)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當(dāng)然不想趟這造反的渾水,但危險來了,俗話說,上賊船容易,下賊船難,要沒有個合適理由,如何能下得了船?恰恰(閆哥指導(dǎo)修改)這年冬天,陶淵明老娘死了(偉大的母親),于是因母喪辭職回家,丁憂三年,名正言順,也算幸運啊,陶淵明守在母親墳前感慨萬千了許久。
公元402年正月,桓玄舉兵攻入東晉首都建康,造反成功,改國為楚。
陶淵明在家鄉(xiāng)躲著,心里暗罵,但也頗有些尷尬,一邊種地,一邊作詩發(fā)憤,來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的不平,不滿,不屑:
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
意思就是說:老子是高潔人士,才不會跟你們這樣的亂臣賊子同流合污,沒有誰是我的知己,我白天也把門子關(guān)死,老子骨頭還是有的。(不知道可否入圍中國脊梁?)
這些日子里,陶淵明可把桓玄恨到家了,但人家是皇帝,恨也白恨。罵娘歸罵娘,再想出仕,可就要到人家桓玄門下去,這在陶淵明是打死也不會干的,等于說斷絕了陶淵明出仕之路。
郁悶啊,郁悶。沒法郁悶中爆發(fā),就在郁悶中喝酒,可莊稼也不好好長,酒也不夠喝……
一晃就是三年。
3、劉裕參謀官——俠客陶淵明
劉裕在陶淵明經(jīng)歷中可是個重要人物。辛棄疾同志有首名詩《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边@里的寄奴就是劉裕的小名。
劉裕同學(xué)可是個超級猛人,他做了兩件大事:
一是劉裕在家鄉(xiāng)京口起兵,擊敗桓玄,保傀儡皇帝司馬德宗登基。二是劉哥覺得司馬德宗當(dāng)皇帝實在不如自己干(確實),就轟走司馬(禪讓),自己干了。東晉滅亡,劉宋王朝誕生,南北朝開始。
在劉裕大敗桓玄的時候,陶淵明高興極了,老天有眼啊,老陶雄心萬丈,開門出來,投奔劉裕,并且做了一件大事:
這時候桓玄同學(xué)被劉裕同學(xué)打得屁滾尿流,一敗涂地,就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上(這可是個護身符),一溜煙跑到江陵。陶淵明為了救黎民于水火,為了救安帝,也為了自家出口氣,實實在在地做了一回俠客
——他化了妝,扮作一個落魄文士游學(xué)的樣子,騎上一匹高大的白馬(拍電影該這樣拍吧),背背長劍,腰掛水葫蘆,懷揣大餅,風(fēng)餐露宿,冒險穿過敵人轄區(qū),中間躲過敵軍多次盤查,幾歷生死,到達建康,找到劉裕,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報給劉裕知道:“快去救萬歲爺啊,桓玄那個王八蛋吧主子抓到江陵去了,囚在那哪兒了,我這里還有地圖,你看你看……”劉裕自然大喜,和陶淵明一起做了個營救計劃,于是……(省略613字),于是把可憐的皇帝給救出來了。
自覺為劉裕征伐大業(yè)立下一件大功勞,著實滿足了一下文人假裝俠客,“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 千里不留行”的癖好(中國文人大多有此“雅好”),自己也出了口惡氣。
他高興得很,也頗有些得意,寫詩明志:
“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
心里覺得理想抱負的翅膀終于可以展開,在天地間自由翱翔了。論功行賞,陶淵明得到一個參謀的職務(wù)!
什么,真的?沒想到啊,有點小啊!陶淵明心頭一懵,但文人的自尊并沒有讓他怒形于色,他默默地回到住處,坐在暗影里,半天沒有聲響……
這個差事,著實給了心頭火熱的陶淵明當(dāng)頭一棒,被一盆子冷水澆得有些發(fā)懵,學(xué)點心理學(xué)的人,可以一眼看穿,這是擺明了不信任,不重用啊,陶淵明這樣的文人要的首先是個臉面啊,于此陶淵明變得沉默了……
后來,劉裕打入大大一片疆土,從監(jiān)獄里撈出來的安帝被劉裕命令做了皇帝(劉哥現(xiàn)在和曹操同志一樣,入京輔政,獨攬朝權(quán)),劉裕被加九錫(像曹操吧),挾天子以令諸侯。再后來不得已當(dāng)了皇帝。
說不得已,是因為一個禪讓的故事:
安帝死了(有小道消息說是不小心喝了毒藥給藥死了,皇帝這個工作不好),恭帝司馬德宗被命令即位(苦啊!)。再后來,劉哥覺得司馬德宗當(dāng)皇帝不如自己干得好(這倒是真的,劉哥作為一位亂世梟雄哪里是司馬德宗這個白臉蘿卜能比的?),于是司馬德宗也覺出來了(聰明),于是就提出要把皇位禪讓給劉哥,劉哥當(dāng)然不干,笑著痛斥司馬:
“怎么能這樣想呢,這不是陷我于不義嗎?決不許這樣說了啊!”。
但司馬這個樣子皇帝也不傻,隔了幾天,就又說禪讓的事,而且更加言辭懇切,如是者三。而且,群臣在這件事情上也和司馬皇帝一條心(只有這件事和皇帝一條心,其他事情都和劉裕一條心),寫了六牛車的奏折,說你要不接皇位我們就都不活了,而且組織請愿團,到皇宮外跪哭,這期間劉哥狠狠地痛斥了幾個帶頭的,但這幾個帶頭的這回死活不聽,繼續(xù)哭著喊著上訪鬧事,而這時候百姓也上萬民表,強烈要求劉裕同志順應(yīng)民意,接受禪讓。并且以罷工罷市相威脅,并且有些人已經(jīng)上街游行了。
劉哥實在沒法子了,才說:“唉,你們就害我吧,不過我總不能讓百姓寒心啊,就勉為其難罷”。非常痛苦的接了皇帝位。
群臣都長出了一口氣,這關(guān)可他媽過去了。稱頌萬歲圣明,劉裕皇帝封賞了“鬧事”的官吏。
陶淵明對劉裕是頗有幾分崇拜的(劉裕之大能也的確值得崇拜幾分啊),但骨子里的正統(tǒng)思想?yún)s使得他對劉裕的“謀朝篡位”頗有不滿,在這樣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劉裕就有了許多異樣的味道,劉裕對陶淵明這樣的心態(tài)自然也是洞若觀火,所以當(dāng)然也不會重用陶淵明。另外劉裕的所為(比如不重用自己,以及為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王愉,重用王謚任等)也使他頗感失望,終于萌生去意。他在《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經(jīng)阿曲伯》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此情可見。
公元405年三月,上表辭去參軍這個實為顧問(顧著就問,顧不著就不問)的差事,馬上被批準。再回家種地。
4、彭澤令
還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
這次到任應(yīng)差的原因主要是為了生計,他在《歸去來兮詞》里說,家里窮得揭不開鍋了,連酒都好久喝不上了,實在沒有別的辦法,愁得轉(zhuǎn)圈。而去當(dāng)官還有300畝官田歸自己用,吃的喝的就都解決了。
干到第八十一天,潯陽督郵(是個類似巡查欽差的職務(wù),張飛打過的那個督郵)來視察,手下說:“您得穿戴整齊了,去跪迎上差”。這時候,陶淵明心中多年的郁結(jié)終于爆發(fā)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精彩出爐:
“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
翻譯過來就是,為這么幾粒糧食,讓我跪你?去他媽的,老子真真的不干了。這回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活結(jié)束。為了表明心志,還寫了《歸去來兮辭》以表決心。
(熱烈鼓掌!!!)
為什么要熱烈鼓掌,我們來細說緣由:
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里表明了兩個重要觀點:
1、陶淵明十三年仕途,到辭彭澤縣令結(jié)束,是他為實現(xiàn)“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拔蛞淹恢G,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就是說過去錯了,對仕途徹底絕望了。
2、陶淵明歸隱后有過短暫的自得與快樂。歸家途中“舟遙遙以輕飏,風(fēng)飄飄而吹衣”,歡樂之情溢于言表,但很快他就又郁悶了。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
看得出此時的陶淵明心中還是沒有放下,失落,寂寞,不平,仍是心中難平的郁結(jié)。但陶淵明經(jīng)過了“命巾車,棹孤舟,尋壑,經(jīng)丘,植杖,耘耔,登皋,舒嘯,一大段時間的思索,終于得出結(jié)論,要“聊乘化以歸盡,樂天天命復(fù)奚疑!”了,這時候的陶淵明終于不再是一個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俠客,而成長為我們心目中那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了。
幸甚啊,幸甚!
《歸去來兮辭》是一個分界點,一個里程碑,標志著陶淵明同志思想的真正成熟(此前陶淵明同學(xué)的詩文實在沒有什么意思)。從此之后在陶淵明的詩中沒有了不平之氣,沒有了無病呻吟,真正達到了平和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
一個徹底放下的,開悟了的陶淵明正式出爐。
所以我們感謝王凝之老弟、桓玄老弟、劉裕老弟等幾位同志的合力打造,尤其是劉裕同志,想來有些后怕,若劉裕這樣的英雄豪杰好好地栽培栽培老陶,老陶要也放下正統(tǒng)忠君的狹隘思想,好好跟著劉哥混,造就出一個半吊子政客陶淵明,可就絕對沒有桃花源里的陶淵明了。
陶淵明與菊花的故事
陶淵明迷上了菊花,在東園辟了個花圃,專門用來栽培菊花。凡經(jīng)過淵明親手蒔弄過的菊花,株株壯健,枝枝挺撥,花色艷麗,更奇妙的'是一般菊花通常是春生夏長,秋季開花,而淵明的菊圃之中,幾乎一年四季都有菊花在盛開,一茬接著一茬,可以說是常盛不衰,四季如秋。每當(dāng)秋風(fēng)一起,東園中的菊花競相開放,花朵黃白相間,青紅錯雜,引得滿園蜂蝶紛飛。一些傾慕者又給淵明加了一個雅號,尊稱他為“菊仙”,也有人暗地里稱他為“菊癡”。
大詩人陶淵明酷愛菊花,菊花是經(jīng)得起秋后風(fēng)霜摧折的花卉,象征著高潔的品格。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的亂世,不滿當(dāng)時的政治傾軋和官吏的腐敗,也有高潔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辭去官職,回到家鄉(xiāng)柴桑隱居,在宅旁東籬邊種了許多菊花,朝夕觀賞。他的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歷來為人傳頌。陶淵明喜歡喝酒,可是因為家貧,時常缺酒。那年重陽,陶淵明在籬邊賞菊,卻沒有酒喝,不能一醉,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聊以為遣。然而菊花畢竟不能代酒,陶淵明正在百無聊賴的時候,忽然遠處來了一個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的差人,特地送酒來給陶淵明的。陶淵明喜出望外,立即打開酒甕,對著菊花開懷暢飲,盡醉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