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匠精神名人素材
你知道哪些中國工匠精神名人素材?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密切關系;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中國工匠精神名人素材五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工匠精神名人素材(篇1)
劉麗始終把“我為祖國獻石油,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為己任,堅守在生產一線,苦練本領。她專注于解決生產難題,研發各類成果200余項,其中獲國家及省部級獎項33項、國家專利及知識產權軟著41項。她研制的“上下可調式盤根盒”,使操作時間縮短四分之三,填料使用壽命延長6倍,在60000多口油井應用,年節約維修工時10萬小時、節電2.4億多度。她研發的“螺桿泵井新型封井器裝置”等一批成果填補了國際國內技術空白,累計多產油60000多噸。
劉麗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8月,擁有35個工種、11個分會537名成員。10年來,實施訂單式培訓、體驗式五步階梯培訓等多種培訓方式,累計培訓技能15000多人次,65人被聘為高級技師、技師,135人被評為技術能手。工作室探索實踐“技師聯合研發、革新工廠自主生產、示范區試用推廣”的“研產用”一體化模式,研發技術革新成果1048項,獲國家專利174項,推廣成果5000余件,創效1.2億元。
作為中石油集團公司技能專家協會主任,劉麗帶領中石油專家團隊行程17萬公里,走遍石油、煉化、石化生產現場,以“擇優百項創新成果、開展百次技術服務、精選百個難題攻關、優選百名培訓專家、培養百名人才接續”的“五個百”工程為引領,組織開展重大技術攻關,跨地區技術服務等活動,攻克中國石油集團公司級生產難題1000余項,取得國家專利704項,技術技能成果獲獎2081項,為油氣勘探領域技術技能進步提供了有力支撐。
中國工匠精神名人素材(篇2)
艾愛國是第一位從湘鋼走出來的焊接大師。從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到亞洲最大深水油氣平臺——南海荔灣綜合處理平臺,這些國際國內超級工程中,都活躍著他的身影;從助力中國船舶制造業提升國際競爭力,比肩世界一流水平,到突破國外企業“卡脖子”技術,填補國內技術空白,都離不開他的焊接絕活。憑借一身絕技、執著追求,他2021年被授予“______”。
他在上世紀80年代采用交流氬弧焊雙人雙面同步焊技術,解決當時世界最大的3萬立方米制氧機深冷無泄露的“硬骨頭”問題;上世紀末帶領團隊10年攻堅,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填補國內空白,實現大線能量焊接用鋼國產化;花甲之年帶領團隊解決工程機械吊臂用鋼面臨的“卡脖子”技術,大幅度降低中國工程機械生產成本;主持的氬弧焊接法焊接高爐貫流式風口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申報專利6項,獲發明專利1項。他用50多年的時間,實現了自己最初寫下的“攀登技術高峰”的目標,將自己活成了一座高峰。
如今,72歲的`艾愛國仍然留在湘鋼,工作在生產科研第一線。這些年,他為冶金、礦山、機械、電力等行業攻克400多項焊接技術難題,改進焊接工藝100多項,在全國培養焊接技術人才600多名,創造直接經濟效益8000多萬元,成為我國焊接領域的領軍人。
中國工匠精神名人素材(篇3)
張路明1984年畢業于西北電訊工程學院(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電子對抗專業,畢業后到國營750廠(廣州無線電集團)工作。他長期扎根專業技術一線,從事無線通信射頻電路設計工作,幾十年如一日埋頭鉆研,聚焦軍工通信核心關鍵技術研究、產品研制,先后突破了短波小型化射頻信道的“機芯平臺”“高速跳頻”軟切換技術、“抗強干擾”同軸腔體濾波器、“超寬帶大動態”低噪聲放大技術等數十項關鍵技術,其中多項技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突破了國外在高性能短波偵收、小型化高性能抗干擾電臺、超寬帶短波通信系統等方面的技術封鎖,他參與研制了共4代(模擬、數字、自適應、自動)短波、超短波通信系統數十型號產品,支持了我國在短波、超短波電臺等軍工通信裝備緊跟世界領先水平同步發展。
他從1988年至今負責研制“100W短波自適應通信系統”“__戰術短波跳頻電臺”“艦艇遇險救生通信系統”“125W自適應電臺”“軟件無線電網關”等多個項目。中國自主研發制造戰斗機殲20是國防重器,意義重大且深遠。他負責其中“X20機載短波通信設備”項目,指導確定技術路線和技術方案。通過試飛驗證,該技術方案基本解決了機載短波通信設備發射效率低的問題,較大提升了有效通信距離,滿足了飛機遠距離覆蓋的要求。
中國工匠精神名人素材(篇4)
陳兆海先后參建大連灣海底隧道、大連港30萬噸級礦石碼頭、大船重工香爐礁新建船塢、星海灣跨海大橋等多項國家戰略工程,堅守“用一輩子做好工程的眼睛”,從攻克懸索安裝到高精度測量,將測深技術從原有的二維推展到三維,對海上沉管安裝測量工藝進行革命性創新,用執著和匠心雕琢“中國精度”,詮釋“中國速度”。
2001年,陳兆海參建福建石湖港項目,海域情況非常復雜,在沒有測深儀的情況下,水深測量施工只能采用“打水跎”(采用水準儀配合水準尺作業)。在高流速的海域放水準尺好比是頂著2—3節流速練百步穿楊,測深讀數時間必須在配重觸及海底的2秒內完成,最佳讀數時間不足1秒。為抓住這1秒鐘,只要沒有施工,他就反復練習眼力和反應速度,最后將一整套快速讀數方法練成了條件反射,練就了一手在高流速海域秒內精準讀取水準尺的絕活,創下了靠人工測量方法將沉箱水下基床標高精度控制在毫米的奇跡。
2002年,在我國首座30萬噸級礦石碼頭——大連港礦石碼頭項目施工中,陳兆海成功將船用測深技術和GPS定位系統引入測量,該項技術革新成為后來普遍推廣的GPS-RTK技術,在北方水工施工中得到廣泛應用。在國內首座雙層地錨式懸索橋——星海灣跨海大橋項目中,他帶領團隊采用雙GPS定位樁位圓心工藝,為樁位放樣提供更加精確便捷的依據,有效提升了項目施工的效率和精度。隨著大連灣海底隧道項目全面啟動,他向著更高精度目標發起攻堅,提出了立體成像測量方法,成功引進多波束測量設備和系統并進行優化,實現海底沉管“毫米”級精度對接。
中國工匠精神名人素材(篇5)
1986年,盧仁峰在某軍品生產攻堅中意外發生工傷,左手4級傷殘基本不能工作。重返崗位后,他定下每天練習100根焊條的底線。為了克服左手殘疾帶來的技術“短板”,他把筷子當成焊條、把桌子當成練習試板,反復訓練恢復技術能力,最終創造了熔化極氬弧焊、微束等離子弧焊、單面焊雙面成型等操作技能,《短段逆向帶壓操作法》《特種車輛焊接變形控制》等多項成果,“HT火花塞異種鋼焊接技術”等國家專利。他牽頭完成152項技術難題攻關,提出改進工藝建議200余項,一批關鍵技術瓶頸的突破為實現強軍目標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作為閱兵裝備的某型號輪式車輛首次批生產,盧仁峰主動請纓,經過多次失敗和從頭再來,創造性地提出“正反面焊接,以變制變”的操作方法,使該產品合格率由60%提高到96%,對推動我軍輪式裝備性能和國防工業水平的躍升、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具有重要的牽引推動作用。2020年,他對某海軍裝備鋁合金雷達結構件焊接變形問題進行攻關,通過優化焊接順序、改進焊接方法、制作防變形工裝等措施,一舉解決了該裝備變形問題,為開拓海軍裝備市場奠定了工藝技術基礎。
他主動與公司簽訂“高師帶高徒”的協議,把更多心血花在帶徒弟和團隊建設上,總結提煉出《理論提高6000字讀本》和三頂焊法、短段逆向操作法等20余項焊接操作技法,培養出24名高級技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