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觀后感300
偉大的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臺。那么你知道《辛亥革命》的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有關于辛亥革命觀后感300,希望你喜歡。
辛亥革命觀后感300(篇1)
《辛亥革命》這部電影是由電視劇轉過來的。我看這一部電影也是有原因的,老師讓我們在國慶假期看一部愛國電影并寫觀后感,爸爸媽媽也讓我了解一點中國歷史,所以我看了這部片。
今天,爸爸媽媽帶我去新世紀電影城觀看了辛亥革命這一部愛國電影。剛剛進了新世紀電影城的六號放映廳,電影就已經開始放映了。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二十世紀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大變化——晚清末年,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到了危亡之際,改良派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決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結束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的辛亥革命的整個過程。辛亥革命,中華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結束了兩千八百年的封建統治;寫下了人類社會民主主義的新篇章,更向世人展示了一個真理:歷史的潮流浩浩蕩蕩,不可阻擋!
我看到一半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我深深的感覺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熱愛我們的祖國,所以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學習,更上一層樓,將來為祖國做出我應有的貢獻。
辛亥革命觀后感300(篇2)
今日,學校組織我們高中年級要看《辛亥革命》這部電影。剛開始放映,我就一頭插進電影中,無論同學們怎樣吵,怎樣鬧,我都會津津有味地看著。我為什么對這部電影那么感興趣呢可能是因為對于一百年前的那場偉大革命的崇敬,或者是對于孫中山先生的崇敬,或許也是沖著成龍的面子吧!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心潮澎湃,電影中的烈士一個個鮮活起來,他們為了建立一個新的國家撒過多少汗,撒過多少血,甚至犧牲過多少無辜的生命,他們“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他們對于革命的解讀在今日聽來仍然鏗鏘有力,激動人心。
所有中國人都明白,此刻的中國已經是一個大國了,在國際社會上發揮著舉足重輕的作用,不在是以前那個受人指使、侵略的國家了。此刻新中國建立了,不需要革命了,可是革命的精神卻不能忘,我們要認真地繼承下來,因為它在今日依然有用,有意義。如果不是以前烈士們那辛苦的革命斗爭,我們也就沒有今日的幸福生活,所以革命雖然不需要革了,可是革命的精神要永垂不朽。
《辛亥革命》這部電影很好地描述了當年革命時的前因后果以及革命的精神,主要是孫中山先生的那種精神,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孫中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我都清清楚楚的印在腦子里。并且影片將辛亥革命中的重大歷史事件都給了很詳細的描述,像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孫中山回國、孫中山就任總統、袁世凱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終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至少很好地解釋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為什么要辭去總統的職位。
如今,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國家繁榮昌盛,人才濟濟。我們又怎樣能忘記那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我們此刻不能天天趴在電腦前打打游戲;不能把電視機放到半夜;不能游手好閑的過完每一天,我們要擔起現實世界里腳踏實地的去踐行黨和國家賦予的光榮使命!要將孫中山先生“博愛”的思想發揚光大。讓中國的每一個中國人都要明白“即使道路崎嶇、布滿荊棘,也該微笑著握緊拳頭,即使困難很難抗拒,也要去迎接;即使這件事是不可能完成的,你也要將它變成可能,因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這是一場空前絕后的革命,在中國歷史舞臺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日,我們去回顧它、銘記它,并必將把它給我們傳遞的一種精神和歷史使命延續到以后的無止盡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去。時光流逝,歷史遠去。歲月能夠改變滄海桑田,可是永遠無法抹去歷史在此間留下的烙印,那震耳欲聾的槍聲將永遠定格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1911年的中華大地哀鴻遍野,彌漫著遍地的死氣沉沉,中華兒女們飽受苦難。在這一片漆黑當中,孫中山等人點燃了這漫漫長夜中的第一束火炬——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觀后感300(篇3)
國難當頭,舍我其誰?這是我觀看大型電影記錄片《辛亥革命》最大的感觸。我們中華民族也正因為有了這種精神,才得以不斷地走向繁榮富強!
影片從秋瑾就義開始,廣州起義的準備、過程與失敗,孫中山在美國的募捐演講,試圖回答這么一個問題:為什么要革命?為什么一個女人、母親寧可犧牲生命要去革命?為什么參加廣州起義的20多歲的小伙子們要犧牲生命去革命?為什么海外的華僑要捐款甚至賣掉祖宅贊助革命?
因為滿清政府已經不可能給中國人生活的尊嚴,中國要擺脫被世界歧視的命運,僅有革命這一條路!——孫中山先生如是說。為什么?
翻開中國近代史,觸目驚心!由于政治的腐朽與經濟的衰退,無法扼制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壓迫,在一次次列強的進攻面前敗下陣來。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都是中國被迫割地賠款,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而引起列強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國聯軍進入中國并強迫簽訂《辛丑條約》,迫使中國“將大沽炮臺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臺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務,而外國軍隊則駐扎于中國京畿周圍的要地,實行永久軍事占領。中國在西方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中國人民當然不甘心承認備受列強欺凌的侵略現實,應對列強侵略的加深也掀起過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動。民族復興的追求是幾代人的目標、夢想。可是,實現近代中國的復興則面臨十分艱巨的困難:擺脫帝國主義的外來干涉侵略與壓迫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第一步,而使廣大人民擺脫貧困,使中國作為大國富強起來,則是中華民族復興更艱巨的一步。歷史上,許多人為這一目標以往進行了多次嘗試,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從事的努力。中國近代史就是人們以這樣一種精神支撐著從坎坷中走過來的歷史。
觀看辛亥革命這一斷歷史,盡管我們明白:1911年的革命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的局限,可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此后發生過兩次帝制復辟的活動,但都不能成功,說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提高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這是名垂千古的功績啊!
一個世紀的光陰猶如彈指一揮間,歷史不容假設,所以我很難想像,如果100年前,沒有那些國難當頭,舍我其誰勇士們為了心中的信念、自我的夢想用拋頭顱灑熱血的方式執著的追尋新的期望,那么如今的中國該是怎樣的一種場面?
從秋瑾、廣州起義烈士(實際可考人名為89人)、武昌首義將士,以及舊體制內的同情者,清朝駐英大使的女兒唐曼柔,為孫中山游說西方財團停止對清廷貸款勇敢地站在舊體制及父親的對立面,最終隨父親一齊自殺的女性。還有:林覺民的《與妻書》代表了年輕的革命黨人,為什么拋妻棄子、放棄富裕的家庭、個人的前途,去進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為革命代表了中國的未來、民族的期望,即使明知自我看不到勝利,也要為革命奉獻的精神!
革命者不全是不得已的逼上梁山者。中國近現代歷史最感人之處,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舊體制家庭的年輕人,甘愿拋棄優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夢想、奉獻給革命,這些人是先知先覺者,是中華民族新生的不滅的源泉,是魯迅所說的舍生取義的仁人志士!
同學們,今日,不應忘記這些民族的脊梁。也不應容許那些將自我的家庭、個人幸福奉為最高人生標準的人對革命者進行肆意及陰險的誹謗。我們的國家也不夠強大,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我們國內、國外不斷地制造事端,挑起民族危機、國家危機,我們又怎能掉以輕心?
古人云: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我們,這些生活在安樂世界里的人們,怎能忘記這段歷史?如今的我們要做的已不是追尋夢境中童話般的天真,而是在現實世界里腳踏實地的去踐行黨和國家賦予的光榮使命!
天下興亡,舍我其誰?
辛亥革命觀后感300(篇4)
不少人看過《辛亥革命》后都搖著頭說,張黎還是缺乏經驗,電視劇痕跡太重。對這點,我不太好評價,他的電視劇,完完整整看過的就只有《人間正道是滄?!芬徊浚浅O矚g。說《辛亥革命》電視劇痕跡重,我覺得也不是,這部電影在主旋律電影中來看,可以說是上乘之作,起碼比建字兩部曲要強很多,這也說明,明星臉挽救不了一部電影,再多也沒用。
《辛亥革命》采用了一貫的編年體形式,選取若干重要節點展開描繪,文戲和戰爭場面剛柔并濟,幾段戰爭戲拍的都很過癮,有大片的范兒,有兩段甚至可以和《南京!南京!》開篇的巷戰相媲美,這是值得稱道的地方。但是頻繁的穿插和場景的急促變換,打亂了電影的敘事結構,什么都想說,又什么都說的不到位,這點是歷史片最怕也很容易出現的問題,比較典型的一段就是成龍耍把式的部分,顯得非常突兀,前后都沒有交代,反倒因為成龍漂亮的身手而容易讓觀眾出戲。實際上這段不但不多余,反倒遠遠不夠,黃興原本就是孫中山的保鏢,前后搗毀過9次針對孫中山的刺殺,我想成龍飾演這個角色應該是有意為之,可能是后期剪掉了很多戲份,因此看來,剪輯也很有問題。
其實,《辛亥革命》最大的問題是煽情,太過火了,不厭其煩的特寫、慢鏡讓人生厭。從影片開始秋瑾戴著枷鎖游街就開始極盡煽情之能事,廣州起義也如此,每一段戰爭戲都要找點機會煽情一下,比如,鋸腿。過量的煽情將影片蒙上了一層哀怨的色彩,黃興苦大仇深,孫中山更是從頭到尾一副救世主、舍我其誰的模樣,好在這邊有一個黎元洪,那邊有一個袁世凱,朝廷有一個隆裕太后來調節氣氛,要不然這片兒真沒法看,你們還真以為觀眾花錢買票是想憶苦思甜呢?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煽情的同時也打亂了電影的節奏,忽松忽緊,不連貫,綜合上面這一點,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很多人說它電視劇痕跡過重了。不知道導演是否聽到了這方面的聲音,他又是怎么想的,是不是該反思一下。
演員表現上我給打80分,雖然多數中規中矩、少數幾個比較出彩,但這種片子講求的是群戲,整體看來還是很不錯的。趙文瑄的沉靜很符合孫文的氣質,姜武的黎元洪好像就是專門出來搞笑調節氣氛的,全片最可樂的就是他。孫淳雖然沒有和趙文瑄的對手戲,但是兩人分屬不同陣營,隔空PK非常精彩,最后一個我非常喜歡的,是陳沖飾演的裕隆太后,不僅僅是有那副架子,她的臺詞不多,但是每一句說出來,都能營造出很強大的氣場。
盡管還沒看《白蛇傳說》和《畫壁》,不過已經能肯定國慶檔三足鼎立之勢成不了,最多是這兩者的PK,《辛亥革命》很難分到過億票房,希望它不會太慘,淪為炮灰。
辛亥革命觀后感300(篇5)
今日晚自習教師讓我們觀看了《辛亥革命》。這是一部講述革命時期怎樣革命、革命最光榮的一個故事。
在這次革命中許多英雄失去了自我最寶貴的生命,更有些革命者忍下心來拋棄了自我的家庭、孩子和地位,都把自我獻身在革命事業中。他們是多么偉大,多么讓人敬佩啊!
袁世凱、孫文、汪兆銘……一個個片中的“主人”,他們都是多么的霸氣啊!個個威武的英雄們說上就上,絲毫不不怠慢,不猶豫,就在臨死的關頭也要捍衛革命。因為對于他們來說:革命最光榮,生,要為革命而生,死,也要為革命而死。
是啊!他們個個都是那么精神抖擻,那么勇敢,對革命事業那么的忠心。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樣一顆為團體為團隊熾熱忠實的心,那么這一切不是很幸福很完美嗎?如果我們13億人都能像革命隊伍一樣團結,互幫互助,世界豈不是變得更加堅強、有力量?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革命者那顆一切都能夠付出的心,那我們這身邊的一切,不是都將要被改變了嗎?變得很完美很完美!
自從我看了《辛亥革命》,我的感觸很深。這些革命烈士的一舉一動都是多么值得我們學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