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觀后感600字
《辛亥革命》這一電影是對歷史事件的紀念,通過熒幕上的歷史畫面,讓我們看到祖國發展的道路,通過了解歷史,認知歷史,以促進當代的發展。那么你知道《辛亥革命》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有關于辛亥革命觀后感600字,希望你喜歡。
辛亥革命觀后感600字【篇1】
看完電影“辛亥革命”,心潮澎湃。電影中的烈士一個個鮮活起來,他們為了建立一個新的國家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為了大我舍棄小我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他們對于革命的解讀在今天聽來仍然鏗鏘有力,激動人心。
這段歷史其實我們都從歷史課本中學習過,那時的我們對于這段歷史的意義理解的并不深刻。今天看來,這是多么偉大的一段歷史,沒有這段歷史,我們今天可能依然生活在封建社會,受人欺負,卑躬屈膝,一直是別人的奴隸。
其實,每一個社會或者個人的進步都與一個人或者一群人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息息相關。如果孫文沒有去過日本、歐洲,他不會知道清朝和世界的差距,也不會深切地體會中國人民的痛苦。正是基于對世界的認識,他才會不遺余力的去奔走,去建立一個新國家。
秋瑾對革命的理解是為天下的孩子造一個寧靜溫和的世界;林覺民說,革命是替天下人謀求永久的幸福;孫文說,革命就是讓全國之人無一貧者,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現在新中國建立了,不需要革命了,但是革命的精神卻不能忘,我們要認真地繼承下來,因為它在今天依然有用,有意義。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清醒地認識世界,認識自己,如果我們發現了自己的差距,找到了前進的方向,就要爭分奪秒的大踏步走到前邊去,只要你堅定改變自己的信念,誰也擋不住你。我想,對于革命的解讀每個人現在都有自己的認識。我以為,個人的革命就是要達到自立自強的狀態,不再人云亦云,不再懦弱恐懼,不再固步自封。一個人自己有了主心骨,有了更高的奮斗目標,有了堅韌不拔的信念,他就會建立一個思想上的“中華民國”,做自己的大總統。
同理,一個企業也需要革命,也需要為自己的員工去爭取一個嶄新的未來。我一直在思考,我們管理企業的目的是什么?我想,看完“辛亥革命”后我有了一個初步的答案,那就是一個企業能夠讓自己的員工通過各自的努力,發揮自己的作用,體現自己的價值,在當今社會能夠有尊嚴的活著。
辛亥革命觀后感600字【篇2】
國難當頭,舍我其誰?這是我觀看大型電影記錄片《辛亥革命》最大的感觸。我們中華民族也正因為有了這種精神,才得以不斷地走向繁榮富強!
影片從秋瑾就義開始,廣州起義的準備、過程與失敗,孫中山在美國的募捐演講,試圖回答這么一個問題:為什么要革命?為什么一個女人、母親寧可犧牲生命要去革命?為什么參加廣州起義的20多歲的小伙子們要犧牲生命去革命?為什么海外的華僑要捐款甚至賣掉祖宅贊助革命?
因為滿清政府已經不可能給中國人生活的尊嚴,中國要擺脫被世界歧視的命運,僅有革命這一條路!——孫中山先生如是說。為什么?
翻開中國近代史,觸目驚心!由于政治的腐朽與經濟的衰退,無法扼制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壓迫,在一次次列強的進攻面前敗下陣來。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都是中國被迫割地賠款,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而引起列強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國聯軍進入中國并強迫簽訂《辛丑條約》,迫使中國“將大沽炮臺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臺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務,而外國軍隊則駐扎于中國京畿周圍的要地,實行永久軍事占領。中國在西方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中國人民當然不甘心承認備受列強欺凌的侵略現實,應對列強侵略的加深也掀起過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動。民族復興的追求是幾代人的目標、夢想。可是,實現近代中國的復興則面臨十分艱巨的困難:擺脫帝國主義的外來干涉侵略與壓迫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第一步,而使廣大人民擺脫貧困,使中國作為大國富強起來,則是中華民族復興更艱巨的一步。歷史上,許多人為這一目標以往進行了多次嘗試,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從事的努力。中國近代史就是人們以這樣一種精神支撐著從坎坷中走過來的歷史。
觀看辛亥革命這一斷歷史,盡管我們明白:1911年的革命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的局限,可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此后發生過兩次帝制復辟的活動,但都不能成功,說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提高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這是名垂千古的功績啊!
一個世紀的光陰猶如彈指一揮間,歷史不容假設,所以我很難想像,如果100年前,沒有那些國難當頭,舍我其誰勇士們為了心中的信念、自我的夢想用拋頭顱灑熱血的方式執著的追尋新的期望,那么如今的中國該是怎樣的一種場面?
從秋瑾、廣州起義烈士(實際可考人名為89人)、武昌首義將士,以及舊體制內的同情者,清朝駐英大使的女兒唐曼柔,為孫中山游說西方財團停止對清廷貸款勇敢地站在舊體制及父親的對立面,最終隨父親一齊自殺的女性。還有:林覺民的《與妻書》代表了年輕的革命黨人,為什么拋妻棄子、放棄富裕的家庭、個人的前途,去進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為革命代表了中國的未來、民族的期望,即使明知自我看不到勝利,也要為革命奉獻的精神!
革命者不全是不得已的逼上梁山者。中國近現代歷史最感人之處,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舊體制家庭的年輕人,甘愿拋棄優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夢想、奉獻給革命,這些人是先知先覺者,是中華民族新生的不滅的源泉,是魯迅所說的舍生取義的仁人志士!
同學們,今日,不應忘記這些民族的脊梁。也不應容許那些將自我的家庭、個人幸福奉為最高人生標準的人對革命者進行肆意及陰險的誹謗。我們的國家也不夠強大,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我們國內、國外不斷地制造事端,挑起民族危機、國家危機,我們又怎能掉以輕心?
古人云: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我們,這些生活在安樂世界里的人們,怎能忘記這段歷史?如今的我們要做的已不是追尋夢境中童話般的天真,而是在現實世界里腳踏實地的去踐行黨和國家賦予的光榮使命!
天下興亡,舍我其誰?
辛亥革命觀后感600字【篇3】
歷史是那么真實,卻又那么殘酷,她的腳印一深一淺的消失在沙灘上,印刻在天邊血紅的朝陽上。
我國從清朝開始。就開始閉關鎖國,過上了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生活,好似“世外桃源”。但是西方列強們漸漸意識到,中國不過是一只披著狼皮的羊,他們的欲望一點點占據了他們的狼子野心,終于他們開始了掠奪侵略。
看著世界奇跡圓明園一點一點被他們燒毀,漫天的硝煙遮掩的天空,光明似乎也隨著煙霧的彌漫而消失了,殘暴的列強們的鐵騎踐踏每一寸熱土,哪里還有“世外桃源”的美好生活呢?
就在這不堪入目的情況下,一個英雄他們用一場轟轟烈烈的戰斗辛亥革命拯救了民族,他們用熱血用怒吼,用堅持喚醒了沉睡中的東方雄獅,雖然結果差強人意,但他們是真正的勇士,此人便是——孫中山。
在人民心中辛亥革命并沒有失敗,它使我們意識到了民族的軟弱,正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烈士們用他們的星星之火燃起了民族的斗志,燃起了人民的希望。
到現在繁榮富強的時代,我們的國家以全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我們華夏兒女,也以中華民族的風骨,在世界上取得了不朽的成績。
我為自己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而感到驕傲,天邊那血紅的朝陽也將光明與和平灑遍每個角落,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我愿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辛亥革命觀后感600字【篇4】
作為中國人,我們永遠都不能忘記這個日子。1911年10月10日,爆發了辛亥革命,這是20世紀中國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一舉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統治了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國。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因此,我觀看了電影《辛亥革命》,對辛亥革命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電影主要講述了晚清末年,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到了危亡之際。改良派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決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體制。在武昌,革命黨人名單泄露,形勢十分危急,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憤然打響了革命第一槍。武昌起義成功,舉國震驚,消息傳到美國,孫中山和同盟會成員歡欣鼓舞。立即派黃興和徐宗漢趕到武昌戰場,大大振奮了革命軍士氣。經過多方努力,南北代表雙方達成共識,支持建立共和政體。經過十八省代表的公開民主選舉,孫中山被推選為首任大總統。孫中山表示,只要袁世凱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讓位,由逼退清讓位的人,出任中華民國大總統。辛亥革命在多方面都有著重大的影響:在社會上,打倒了社會頂層的滿人權貴;在思想上,它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推翻了滿清政府及中國實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權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
辛亥革命,中華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結束了兩千八百年的封建統治;開創了亞洲第一個共和體制;寫下了人類社會民主主義的新篇章!更向世人展示了一個真理:歷史的潮流浩浩蕩蕩,不可阻擋;順其者昌,逆其者亡。中國的未來,充滿著革命的因素和希望。我做為一名小學生,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回報養育我們的祖國!
辛亥革命觀后感600字【篇5】
《辛亥革命》作為在《建國大業》、《建黨大業》之后出來的歷史題材影片,自然會讓人將之與這兩者進行比較。筆者個人最為突出的感受就是這部電影拍得拘謹而古板。雖然陳列了片段化的事實,卻與時代脫了節。
一閃而過的時代感,總是配合著黑屏白字的交代這在年代電影里屢見不鮮。《建國大業》和《建黨大業》也是如此。但此兩片開創了偶像時代的明星譜這一招,很得意的吸引到眾多年輕粉絲買票進影院數“星星”。這之后的歷史枯燥題材電影大都學了這一定律,當然這部電影也是如此。從胡歌、李冰冰和成龍的加盟正驗證了這一點。當然這點與導演無關,與技術層面也無關,與資金投入和老板的人緣關系有關。筆者個人認為,這不屬于影評討論的范疇。
不過,放在一個時空段里的革命題材電影,最難把握的就是如何在一定的時間段里將劇情短暫提煉、凝聚、使得觀眾情感宣泄抒發,不能冗長乏味。這一點是這部電影里最致命的短板,也徹底導致了它與《建國大業》、《建黨大業》的差距。比方說戰爭場面,導演張黎似乎只記得成龍是功夫明星,于是刻意給了黃興這個人物幾處近身博斗的戲份。然而此種以小寫大的拍法在視覺沖擊力上,往往一敗涂地。大的場面鋪陳得不夠大氣,沒有了視覺震撼,期待的大場面很少很少。于是這部電影的致命問題明顯呈現了出來。
那便是場面設置過于關注細節,而忽視整體,而情感表達卻過于想當然的一氣連貫,而忽視細節上的喘息機會。本來成龍和李冰冰這條感情線可以很有層次的。客觀的分析,這部電影的導演張黎是電視劇導演與攝影師出身,所以駕御跨度時間長的年代劇是很不錯的,比如他的《走向共和》,但電影又是另外一回事。于是對于電影拍攝執行經驗不甚豐富的他,很明顯的走上了一條寧拘謹勿犯錯的中庸之道。
觀影過程中給筆者最大的感覺就是敘事的老套和過場的退步。如果放在拍《解放戰爭》那個年代的話,這部電影就是好的。因為有功夫成龍化身邋遢戰場將軍,帥氣胡歌撕掉偶像面具潛入海底。然而時代的進步不應該只體現在能請到大牌上的,或是年輕觀眾們喜歡的偶像明星加盟影片。而應該在敘事和講故事大方式上尋求進步。很明顯,這部電影在這方面做得相當差。
盡管大的整體遜色,甚至退步,讓筆者覺得老套,當這部電影卻在塑造個體形象上也所建樹。這也從側面上再次驗證了張黎理性謹慎,拘謹少犯錯,卻沒有個性,不能把握感性東西的弱點。而演員的個體表演無疑也無意間幫助了他。其中孫醇扮演的袁世凱以強橫的臉部肌肉和個體化表演尤為突出,而演慣孫中山的趙文煊則顯得中規中矩,這是一種極其缺乏張力的演出,筆者個人的觀點是趙文渲因為對這一角色的表演之多,已經形成了固有的套路與模式。而在藝術創作中如果出現了套路和模式,就極可能使得表演非常的概念,缺乏生動感。
盡管現今先進的化裝術已經幫助他的蒼老臉部輪廓很多很多,但無奈的是他一樣暴露了謹慎不變通的毛病。反觀察孫淳的每個鏡頭都似信手捻來的自然,而不露痕跡。同樣的表演特性,在成龍和李冰冰這兩人身上一樣體現了出來。李冰冰是徹底的“外放”型演員,就算那部幫她拿到金馬影后的《風聲》也不過是將她的歇斯底里發揮到極致的典型范例而已。這部電影里的徐宗漢不過將她的外放功力再次出來釋放。因為“給力”向來的是李冰冰的拿手好戲。
功過相抵,《辛亥革命》可以看明星,可以有話題,但因為框架和敘事問題的老套,題材的大同小異,注定難成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