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問西東800字觀后感
《無問西東》正是由心而發地用一種致敬的姿態,解構一所百年名校的精神傳承,為觀眾交出了一篇與眾不同的“命題作文”。盡管它并不完美,甚至有不少稚嫩之處,但作為一部青春類型片,《無問西東》的真誠與勇敢,對得起電影的片名。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無問西東800字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無問西東800字觀后感(精選篇1)
無問西東,整個電影是圍繞著泰戈爾的詩歌展開的,傳遞了的故事都是想告訴我們,期望每個人在生活中,都能在自我的感情面前堅定,在自我的夢想面前堅持,真誠的應對自我,才能夠真正的做到無問西東,無所畏懼。
第一條主線是民國時期,20年代清華青年學子代表吳嶺瀾,一個天才,為了讀書而讀書的人,然后給到了圖書館里面泰戈爾演講的時候,他看到陪同在泰戈爾身邊的人,都是當時最卓越的一群人,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篤定,那種從容讓人羨慕,他突然領悟到了什么是真實。然后他一輩子追求對生命的思索,對自我的真實。年老的他把他內心的光照亮了正在迷茫中的沈耀華。
第二個故事到40年代西南聯大的段落,當沈耀華的母親千里尋兒,不期望他當兵參與到戰爭中時,說了這樣的一段話:我不想你還沒有想好怎樣過這一生,就沒有了性命。媽媽只期望你過上自我想要的幸福生活,平安。這一段我已經飆淚了,我們出生在一個沒有戰爭的年代,活在一個安全的國家,從來不用擔心看不到第二天升起的太陽,我們能夠平安的過完這一生,應當更加學會珍惜。當他看到那個帶給他無數歡笑的孩子被日本轟炸機炸死的時候,他決定去當飛行員,把生命獻給國家。在訓練的過程中,他把軍營的食物帶給那個村莊的人,被教官訓罵的時候,他說: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里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我不是為了這一口飯吃而當兵,我清楚的明白我在做什么。
然后就是新中國成立__年代的故事,到電影快要結尾的時候,陳鵬回來發現村落都被封了,兩人走散了,王敏佳說這輩子必須要找到你,在我最熬不住的時候是你給我堅持的力量,此刻該我來照顧你了。看到最終也沒有看到兩人相遇的鏡頭,人生就是有這么多遺憾和錯過,在那樣訊息不發達的年代,錯過可能就是錯過了一輩子。可是此刻呢,想念的人只要打一通電話,告訴你等著我,就不會走散。
所有的一切回憶都是給了21世紀的張果果這個故事,他在救助四胞胎這個事情里,一開始充滿溫暖,然后聽到一些被幫忙的人纏上一輩子這樣的故事后有所猶豫,到最終聽從自我的內心,選擇相信人性的善良。四胞胎的家人必須要見到果果其實就是想給他送四個孩子的胎毛做的毛筆。
電影的最終還有一段獨白,看到的聽到的,經常會令你們沮喪,世俗是這樣的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它們的念頭來。可是如果有機會提前了解了你們的人生,明白青春也可是僅有這些日子,不知你們是否還會在意那些世俗期望你們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榮耀,擁有什么,才能被愛。
等你們長大,你們會因綠芽冒出土地而喜悅,會對初升的朝陽歡呼跳躍,也會給別人善意和溫暖。可是卻會在贊美別的生命的同時,常常、甚至永遠地忘了自我的珍貴。
愿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
愿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你想好怎樣過這一生了嗎我想這個電影就是想告訴我們,思索生命的意義,是值得花時間去思考的,永遠不放棄真誠,對自我真實。
無問西東800字觀后感(精選篇2)
《無問西東》,是一部為慶祝清華百年校慶而攝,年代感很強,前后穿插了四個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故事,四條敘事線連貫在一起,讓整部影片充滿熱血、溫情。
1923年,發生在清華大學里的學生吳嶺瀾的身上。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梅校長對他講的話:“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吳嶺瀾問:“什么是真實?”校長答道:“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做什么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吳嶺瀾不解,直到泰戈爾訪華演講,才釋然明白。遇到一個好老師很重要,但更需要自己不斷的去悟,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去體會,進而遵從自己的內心。
在廣告公司工作張果果的故事。當四胞胎的家屬頻繁找自己時,他中間也自我懷疑過,逃避過。后來隨父母去掃墓,原來父母是第三個故事中李想用自己的生命所救下的,后來是父親的話讓他警醒。主動聯系了四胞胎媽媽,原來人家只是想將四只胎毛筆送給他。后來他看著四胞胎時出現的那句話印象很深: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
這部電影前后穿插了這么多故事,很多人看完都會有點迷茫,這部電影到底講了什么?其實在電影開始的片段里已經給出了答案,追隨自己的心中所想,只要無問西東,再大的困難終將克服。而沈光耀、陳鵬、吳嶺瀾這些人在影片中的所有表現都符合全劇信念的設定——無論遭遇什么,都選擇面對真實,保持初心、敢勇、最終盛放的清華人特有的清華精神
故事結尾說到“愿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愿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四個不同時代的年青人身上的精神,從清華學堂到西南聯大再到清華大學,時代在變,精神不變,精神給予的力量與勇氣未變,一代一代的精神傳承下去,影響下去,讓他們能在迷茫時認清方向,在痛苦時重新振作,在跌倒時重新起來,在無助時鼓起勇氣,也正是這種精神力量感動了我。
保持你的善良、聽從你的心聲、無悔你的人生,無問西還是東!
無問西東800字觀后感(精選篇3)
電影《不問西東》里吳嶺瀾、沈光耀、陳鵬、張果果四個時代的年輕人,在最好的年紀迎來了最殘酷的考驗,并成就了永不褪色的青春傳奇。尤其是沈光耀自愿參與了最殘酷的戰爭,用戰火中的熱血生命寫出了他的精彩。他以往和他的教官一樣堅信: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自我心底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同樣,每個共產黨員都要守住的,正是對黨和人民的真心,對黨的事業的真心,這決不是背口號的空話,而是要用一生堅守、奉行的初心。
和平環境更考驗黨員干部的初心。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
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改革發展的新要求、新挑戰,更考驗著黨員干部的為民初心。應對市場經濟的物物交換原則,以及無處不在的金錢價值觀,這些都無時無刻影響著我們,考驗著每個黨員干部,稍有不慎就會跌入利益的陷阱。現今的各種物質利益的誘惑,其實絲毫不遜于戰爭年代的考驗。黨員干部能不能在新時代的考驗面前,更好地站穩腳跟,堅守當初入黨時的初心,向戰火中現身的革命先烈一樣守牢初心,更是一種直接的考驗。
堅持住對黨那份發自心底的真心。共產黨員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這特殊的材料就包含著那份發自心底的真心,包含著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每個黨員干部都應當在內心拷問,應對生與死的考驗,我們是否能夠像沈光耀那樣,奔赴一場劫難,卻像去赴一場盛宴,能不能夠在新時代的每項工作中,都能始終堅持對黨的事業的那份真心,努力在自我的崗位上,發揮好先鋒模范作用,帶動周邊群眾共同為推動黨的十九大描繪的宏偉藍圖落地實施而努力,共同凝聚在黨的周圍,構成實現中國夢的磅礴力量,用自我的實際行動,為黨的事業不斷添磚加瓦,奮斗一生。
不問西東只問初心是否永駐心間。在心中播撒一片信念的種子不難,難在一生堅守這種夢想信念。踏上新時代的長征路,把完美的藍圖變為現實,需要的不是一時的熱情,而是長期的堅守。面向新時代,黨員干部也需要不問東西,只問初心,要能夠扛得住各種利益的誘惑,在困難和挑戰面前,能夠始終堅守住夢想信念,守住入黨時的那份初心,經常照照焦裕祿、谷文昌、廖俊波等先進人物的鏡子,守牢進取向上的初心,也要經常照照周永康、__、令計劃等反面典型的鏡子,搞清楚底線在哪里,紅線在哪里,真正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利益的考驗,讓入黨時的那份初心永遠留在心間,像《無問西東》里的四個年輕人一樣,守住初心、踐行初心。
無問西東800字觀后感(精選篇4)
四代人,四個時代,不一樣的人經歷著不一樣的路。他們心里都想活得更加真實,追求更完美的事物。熒幕下,一群清華學子追求著自我的生活。
四個時代,交錯著電影的每一個小節。有辛酸的淚,也有激動的笑。
鏡頭起初落在現代的張果果身上,他遇到了一對四胞胎并向他們展開援助。但因為許多工作和生活的原因,他想過要放棄贊助他們。他淡視了別人的生死,但因為一件事打動了他。在清明節那天,父母堅持要去掃墓,為了報答救他們一命之恩的李想。他們以往是支邊隊員,李想救了他們一命而犧牲,他的最終一句話是,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張果果明白了這個道理,決心贊助四胞胎。他活出了自我的真實。
第一代人,吳嶺瀾和梅貽琦。梅貽琦任職清華大學校長。吳嶺瀾在學習當中遇到了問題,就去找梅貽琦討論關于換課的問題。梅貽琦提到了“真實”兩字讓我深有感觸。學習是為了什么?只是追求成績的排行和學科的好壞嗎?功名利祿都是次要的,找到自我喜歡的專業才是最重要的。之后他來到了一次泰戈爾的演講,深有感觸,真實二字深深的印在他的心中。
第二個時代,日本侵華時。清華改為西南聯大遷移到了昆明,在那里建起了茅草屋,鐵皮頂,條件十分惡劣。軍隊到學校來招生,報名的人寥寥無幾,他們害怕犧牲。沒有令人想到的是,家境富裕的沈光耀主動報名。他是一個努力學習助人為樂的人,他沒有自我的家嗎?他不害怕失去生命嗎?但他認為,成為一名飛行員,為國報效更加重要。當他見到母親,遭到了極力的反對。他承諾不去參軍,卻又瞞著他們繼續來到飛行隊。他令我感動,也讓我感到敬佩。感動的是,他偷偷帶著食物,開著飛機到貧民窟播撒食物幫忙那些貧困的孩子,即使受到處罰,他也無怨無悔。令我敬佩的是,他為了戰斗,駕駛飛機撞向軍艦,結束了他的生命。這既讓人感嘆,又讓人悲傷。
第三代,是新中國成立后的不久,清華大學遷回了北京。陳鵬,王敏佳,李想是從小一齊長大的。陳鵬和李想,都對王敏佳有著愛慕之心。他們都是很優秀的人,可是結果卻大不相同。王敏佳和李想,想幫忙中學教師擺脫婚姻,寫了一封信寄到他家,卻被教師的妻子發現。他的妻子追究到底,最終找出了王敏佳。從此,王敏佳受到牽連,變成了反革命分子被批斗。李想為了去支邊,沒有站出身來承認。在王敏佳的批斗會上,她被打得頭破血流,陳鵬發現他后,給她洗去了傷痕,立下的墓碑,代表著和過去再見。第二天,王敏佳醒來后,陳鵬把他安頓在了一個偏遠的小山村。陳鵬便要轉身去往核基地,他碰到了在王敏佳墓碑旁哭泣的李想,只說了一句,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李想為了追求自我的夢想,他逃避了事實,放棄了真實。他的后半生充滿了懺悔,他在支邊的路上救死扶傷,活出了他的真實。幾年后,陳鵬回到了小村子,發現那里已經荒無人煙。王敏佳踏上了尋找陳鵬的路,尋找她自我的真心與所愛。
電影結束,每個時代的人都有不一樣的結局,不明白是哭是笑。盡管結果不是那么完美,但他們都活出了自我。像電影里所說,我們要為自我和他人而變得更加珍貴:愿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愿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無問西東800字觀后感(精選篇5)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些人,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尋找著屬于自我的真實……
《無問西東》主要講述了四個來自清華大學的年輕人在不一樣的時代迎接最艱難的選擇:陳鵬在感情和夢想之間徘徊,張果果對四胞胎供給幫忙后,懷疑四胞胎的家人賴上了他,還被上司算計離職;沈光耀不顧母親的勸阻,投身戰場,為祖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吳嶺瀾在轉專業的問題上犯難……
整篇電影都在探討一個問題:什么是真實?梅教師說:真正的真實是“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做什么、和誰在一齊,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泰戈爾說:世界于你而言,無意義無目的,卻又充滿隨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誰知,也許就在這悶熱令人疲倦的正午,那個陌生人,提著滿籃奇妙的貨物,走過你的門前,他響亮地叫賣著,你就會從朦朧中驚醒,走出房門,迎接命運的安排。”是啊,在生活之中,我們應當不顧左右,用平淡的心看待一切,尋求自我的真實。
再來看看沈光耀。沈光耀是一個文武雙全的青年,他的母親管的很嚴,當他的母親發現他要當飛行員時,立即就跟他講起了家規。她說:“當初你離家千里,來到這個地方讀書,你父親和我都沒有反對過。因為,是我們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樂趣,比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比如同你喜歡的女孩子結婚生子。注意不是給我增添子孫,而是你自我,能夠享受為人父母的樂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祿,沒有什么是你的祖上沒經歷過的,那些只可是是人生的幻光。
我怕,你還沒想好怎樣過這一生,你的命就沒了啊!”可是沈光耀最終受不了自我的祖國被侵犯,最終為祖國獻出寶貴的生命。這時是1940年,抗日戰爭已經進入最為艱難的時刻。棗宜會戰中宜昌淪陷,日軍以此為基地開展對陪都重慶的大轟炸;之后美國來中國支援并組建了飛虎隊,沈光耀便加入了飛虎隊。我不禁想到,我們這個時代沒有戰爭,可是我們卻坐在空調房里,躺在軟沙發上,比起沈光耀他們,我們的生活簡直就是天堂。我們應珍惜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