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牡丹亭有感1000字
《牡丹亭》是我國四大戲曲之一,對其后世的文學作品有深遠的影響,如《紅樓夢》。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讀牡丹亭有感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牡丹亭有感1000字(篇1)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
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是在《北京愛情故事》里,沈冰的媽媽說的。年輕時,沈冰的媽媽為了沈冰的爸爸留在一個村子里教書育人。在沈冰小時候,爸爸為了救落水的沈冰淹死了,她媽媽受不了刺激,結果癡情成瘋。這是一句很美的古語!因為愛情,活著的人可以思念成疾;因為愛情,所以我們可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因為愛情,我們即使平凡,也要超越生死輪回;第二次聽到這句話,是在湯顯祖與牡丹亭的課上老師說的。老師的語言并不華麗,不過,很好聽。那時,語言也不能表達這一句話里面所飽含的至情至性,或許只有用一生的勇氣去嘗試一次后,才會體會里面的堅決與不滅的希望。
我們一生都在尋找真情?;蛟S每個人都有那么一段時間,那段時間里,我們毫不放過別人一個小小舉動所帶來的善意,突然間,又會怒不可遏的譴責對方偶爾的冷落。在現實面前我們卻一次又一次的置疑,又一次一次的等待,當幸福來敲門的時候我們卻又一次又一次把它推開,然后再去尋找所謂的美好與向往。在寂靜的深夜,我常常會想,如果每一個人都可以真誠相待,以情換情,就不會有那么多不開心或者不公平。如果是這個樣子,那我的好朋友不也會將關心和愛護分給無數個別人,我也就不會對他很重要了。過去我知道真情是美好的,但是在看了《牡丹亭》后我更意識到,真情是可遇不可求的。真情不能強求,真情不能濫竽充數,真情更不能在我們都心浮氣躁的時候降臨于斯人。生命過于短暫,人生又過于冗長。我能做的,就是安靜的靜守在心靈的原地,簡單的做人,用心的做事,簡單的日子里面自由有我最真實最純真的快樂。
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傳成佳話。但是,每個成功背后否會有那么一段絕望荒唐的往事,尤其是愛情。其實,我不相信,在21世紀還會有像杜麗娘一樣剛烈癡情的女子,也不相信有像柳生為沒有結果的人鬼之戀海誓山盟的男子。這種愛情太不平凡,以至于荒唐。不過,卻給了我,不,還有我的同學門相信愛情的機會。對于那些戀愛過或者不敢嘗試愛情的同學,杜柳的生死愛情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啟示錄了。再過兩年,我可能就得單獨生活在一個城市里機械的做著某一件事,又或者會去愛一個不怎么對的人,久了,就會有一種想要逃離的沖動或者自暴自棄。那我希望自己可以回想起,回想起現在的擁有的那份感動和執著。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如果能愛,請深愛!
有位旅行者,問佛:為什么總是在我悲傷的時候下雪?佛說:冬天就要過去,留點記憶。我問佛: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經意的夜晚?佛說:不經意的時候人們總會錯過很多真正的美麗。我問佛,為什么別處下雪而我這里不下?佛說:不要羨慕別處的風景,你身邊的才是最美的……吶,《牡丹亭》里有它的至情至愛,刻骨銘心。但是小小的我,平凡的我,也可以活出自己本色。與其像杜麗娘小娃一樣的傷春悲秋,我倒是希望自己可以像,舒婷的《致橡樹》所寫,作為一株木棉,對愛情或者其他的感情保持一種相敬相依的姿態。在如果生活太過平凡,那就不要刻意的追求不平凡;如果生活驚濤駭浪,舟再小也會有自己的帆。生活里,你我都可以走遠,保持本真,不要走偏。記得有個好友發表過一條心情所:“生活,每天都是一場浩劫“。那個時候,我有挺深觸動?,F在再看,卻多了些頹廢傷感之意。只能說是以前我一直自認為覺得自己過得不好,所以就喜歡寄托感情在這些傷懷之詞里面罷了。其實,生活呢,其實就是一碗杯水,沒有那么多洶涌。我們每個人都在透過它看世界,角度對了,彩虹也就出現了。杜麗娘在傷春寫真之事,也算屬于少年時期的多愁善感,現在看起來她也應該再樂觀點兒的不要因為相思而死,不過,為了湯顯祖的劇情,為了杜柳生死愛情的佳話,麗娘還是必須得傷感下的。這樣的說法也沒有批評杜麗娘的意思,調侃一下,活躍氣氛。不過,我必須承認,并大聲的說,至情至性之人,無人能及麗娘夢梅二人也。
在這里一一細數《牡丹亭》給我哪些體會了。至情我想自己并不能全懂,只要略懂就好了。因為至情至性太沉重,所以我明白有這種東西就好。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至情,所以至情才會讓人樂此不疲,她才會獨有那雋永之美。我在平凡生活中能體會到至情,就是像我們每個人的爸爸媽媽,為了愛情,敢用一輩子來承諾對方,就算生活不再似青春那會兒激情四射。至情,人生之重!面包會有的,這份情也會有的?,F在,我希望做一個愛笑的女孩,做一個敢愛敢恨的女孩,簡單并溫暖。我希望得到快樂并讓讓快樂感染身邊的人。偶爾任性,卻不犀利;偶爾敏感,卻不神經質。樂意和大家分享所有開心和不開心的事情。高興,就笑,讓大家都知道。悲傷,就哭,然后當做什么也沒發生。
讀牡丹亭有感1000字(篇2)
《牡丹亭》主要講的是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跟他說他倆之間有姻緣之分,從此之后柳夢梅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又一女名麗娘,才貌出眾,知書達理,喜歡讀書。她讀了《詩經·關雎》后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后在睡夢中見到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她在死前要求她的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并囑咐丫環春香將她的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托陳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觀”。三年后,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游后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后來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發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后,受杜麗娘之托,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后,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牡丹亭》的愛情描寫,具有過去一些愛情劇所無法比擬的思想高度和時代特色。作者明確地把這種叛逆愛情當作思想解放、個性解放的一個突破口來表現,不再是停留在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狹隘含義之內。作者讓劇中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戲劇的嶄新思想是通過嶄新的人物形象來表現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無疑是塑造了杜麗娘這一人物形象,為中國文學人物畫廊提供了一個光輝的形象。杜麗娘性格中最大的特點是在追求愛情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堅定執著。她為情而死,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當時現實社會中青年女子追求愛情的真實結果,同時也是她的一種超越現實束縛的手段。
無疑,杜麗娘是作者的光輝創造,而《牡丹亭》主題的基本傾向也就從中體現出來。杜麗娘的形象告訴我們,情愛決不僅僅是要一個稱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愛柳夢梅,并不像崔鶯鶯愛張君瑞那樣,僅僅因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為兩個人對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杜麗娘的父母反對他們相愛,也恰恰因為他們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發展。也就是說,在她父母看來,作為一個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愛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條。鶯鶯的母親并沒有這種思想,只認為她找的女婿應門當戶對。所以,杜麗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欲”:性欲、情欲,而不僅僅是男歡女愛的美滿婚姻。她父母恰恰不允許她有這種“欲”,不準她有人性、人的權利。雙方發生沖突,杜麗娘于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來抗爭。這一沖突,矛頭直指封建禮教和程朱理學,直指壓制人性的封建意識,所以,《牡丹亭》所寫的愛情,遠遠超出了愛情的范圍,它公然倡導人性的復蘇與回歸,表現出追求人性,要求個性解放的傾向,即:滅天理,頌人欲,大聲疾呼沖破理學禁錮的枷鎖,以求得對活生生的自然的人的體認與尊重。
杜麗娘令人感動,不但因為她吐露了內心的情懷與對幸福的憧憬,還敢于起而行,走入夢的世界,去追求夢中情人,去實現她對幸福與快樂的向往。夢醒之后,她并不甘心放棄理想,還要去“尋夢”,還把自己的生命投入理想愛情的追索,為“情”而死,而且“雖九死而未悔”,在冥界也不曾忘情,終能因情癡而沖破生死界限,還魂復生,實現了理想的幸福,與夢中情人結合。杜麗娘的執著與百折不撓的信念,跨越千年,跨過地域,與所有等愛的人發生共鳴??v使社會環境不容納,道德不允許,但在我們的內心世界里,幸福的想像卻可以翱翔,可以像湯顯祖筆下的杜麗娘那樣去經歷美好的憧憬。“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就算此生無法得到,或許,還有來生吧?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外,其藝術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義手法引入傳奇創作。首先,貫穿整個作品的是杜麗娘對理想的強烈追求。其次,藝術構思具有離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節離奇,曲折多變。再次,從“情”的理想高度來觀察生活和表現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發掘人物內心幽微細密的情感,使之形神畢露,從而賦予人物形象以鮮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內涵。三是語言濃麗華艷,意境深遠。全劇采用抒情詩,傾瀉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纖細的語言風格。這些特點向來深受肯定。一些唱詞直至今日,仍然膾炙人口。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
《牡丹亭》的主題在于一個“情”字,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來發展:第一本啟蒙于“夢中情”,第二本轉折為“人鬼情”,第三本歸結到“人間情”。《牡丹亭》可以說是一部有史詩格局的“尋情記”,上承《西廂》,下啟《紅樓》,是中國浪漫文學傳統中一座巍巍高峰。《牡丹亭》的意義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愛欲的客觀性與合理性,并對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強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與《西廂記》有類似之處,但是,《西廂記》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則是先欲后情;《西廂記》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發展,更多的是表達“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則特別突出了情(欲)與理(禮)的沖突,強調了情的客觀性與合理性。這種不同,是時代的差異造成的。
其實在文學作品里頭,死而復生,生而復死,神神鬼鬼是不足為奇的,且放開心胸去關照。湯顯祖說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闭媲榈搅?,愛得死去活來,那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催^《牡丹亭》之后開始對元代戲曲產生了興趣,尤其是優美的唱詞。
讀牡丹亭有感1000字(篇3)
有一本書最好在靜夜里讀,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閣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愛情最好在生離死別中吟,那還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頁的書角,我問自己:夢到底是什么?于丹說,夢只關乎情懷,只關乎一個人內心的感受。湯顯祖卻道:“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而我想說:“夢很簡單,就是走出深閨大院,恍然間,看到那個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遺落的本真?!敝毖粤T,“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附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便是我對《牡丹亭》最深的懷想。
杜麗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閨女眷,被《詩經》中《關雎》一章所描述的愛情故事所打動。梁夢中,見一書生柳夢梅持柳求愛,從此共度良辰,幽會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麗娘因夜有所思,情無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終身。死后,其母親將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后移至梅花庵觀,丫鬟春香將麗娘的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當柳夢梅赴京趕考,留宿庵觀中,拾得那幅畫卷,憶起夢中佳人。他不顧開棺處死的危險,掘開杜麗娘的墳墓,讓她起死回生。幾經波折,兩人最終興得皇帝賜予姻緣,從此相伴相隨,相知相愛。倘若緣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繾綣。
《牡丹亭》與《長恨歌》不同,它沒有皇家宮苑,沒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藥花開,杏花雨落,青橋石板,滿園春色,還有那段夢回千轉,相思不相負的愛情?;蛟S如果麗娘不走出那深閨大院,沒有看見“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的風光,這段愛情會不會鎖進封塵中,不會出現呢?不,它會出現。因為它的背后有兩顆脫去世俗的心。這便是《牡丹亭》留給我最美好的夢幻。在那個宋明理學壓制,封建脅迫的年代里,杜麗娘解放個性,追求幸福,是福還是禍?我說,是福。封建思想讓她從唯唯諾諾變得執著勇敢,敢于為愛情放棄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據理反駁,慷慨陳詞。只有為自由,為信念奮斗的人才會變得至情至理。我想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詩經》中“關關雎鳩”便是麗娘尋找本真的開始。誠然,每個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麗娘不應該甘于禮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尋找幸福;林逋不應該求生于污濁的官場,所以它隱于湖畔,梅妻鶴子;嚴子陵不應該安于富貴所以他逐夢山水,無憂無慮。請相信,人有時會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會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邊,卻無法被庇護,但人有時會因渺小而強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實人的本真很強大。
我想,我該重新翻開第一頁,因為愛情的故事沒有盡頭,自我的實現沒有終點。今晚,又是一靜夜。
讀牡丹亭有感1000字(篇4)
翻開這書前,我還一直沒有分清主角是杜麗娘還是杜十娘,就像幼時把《長門賦》當成《長恨歌》一樣。但待我讀后感嘆同為佳人,杜麗娘的命誠然比陳阿嬌和楊玉環好些,柳夢梅沒像漢武帝那樣因鬼神之事冷落麗娘;杜麗娘縱然因感傷柳生離魂,總好過馬嵬坡賜死??v觀麗娘游園、離魂、驚夢、還魂……這系列多舛的經歷,才子和佳人到底求成正果,至最后柳生高中,杜寶闔家團聚,也算個完滿的結局。戲曲的編者在安排人物角色時就隱隱決定了最后結局。柳生才華橫溢,風流隨意,以致張榜報喜的人們找狀元郎左右不得,卻發現他正被杜相吊起痛打,令人忍俊不禁。陳夫子腐朽村儒,降于敵寇又以宋使身份招降敵寇,徹頭徹尾尷尬好笑;杜老相頑固倔強,痛打狀元女婿,抵死不信女兒死后還魂;杜老婦人仁慈愛女,早早與女兒團聚,共享天倫。萬事皆因麗娘游園因春感思,花神引柳生入她夢境開始,以二人佳偶天成做尾,環環相扣。
死后復生這種事在古代戲曲小說中并不少見,《長生殿》中就可見一二,它看上去就像網絡小說里的穿越。兩種創造出這類奇特情節的作者都有他的無奈,試想杜麗娘作為一位侯門繡戶,連后花園都不讓逛的千金小姐;柳生作為一個無權無勢的嶺南秀才,縱使他們緣定三生,二人相識、相會,以及后來喜結良緣都是不可能的事。在封建禮教的層層束縛下,除了這種特殊情況,發展出來的極端產物(死后還魂),一個作者無論再怎么妙筆生花,也無法讓柳生和麗娘的愛情深得人心。如紅樓夢里史老太君看戲時曾批道:那些故事原本濫俗,滿紙富貴人家,書香門第的小姐,知書達理,才貌雙全,如何見了人家男子便不顧父母,私奔而去。況何曾大戶小姐,身邊只一個丫頭,便是我們這樣人家也不至如此。
不過,王實甫寫的就比網絡小說一干人等想過百倍,游園感傷,斯園,斯柳,無可奈何之時,“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則為你如花美眷,逝水流年,是答兒閑巡遍,在閨閣中自憐”,比之“一道閃電,當再度睜開眼睛,她的世界已完全顛覆”何其太韻,同為男女主角相逢做引(一離魂,一穿越),但前人絲毫不應付讀者,寥寥數筆,帶出千古絕句。今人卻只想草草交割,趕緊進入正文。細節決定成敗,在開頭,已大勢已去。詞句縱妙,但原本認為元戲曲雜劇,明清小說已過了它的朝代鮮有人問津,不過,看眾篇穿越文,都少不了都套用《牡丹亭》、《紅樓夢》原句,為人物潤色,他們文章好壞還在其次,看有很多人也和我一樣喜愛,甚是開心。
經典不管過了多久,仍是風華正茂,如秋霜中一枝傲菊,獨立不敗之地。
讀牡丹亭有感1000字(篇5)
《牡丹亭》這本由湯顯祖創作的小說,語言細膩,文辭華麗。文中女主人公杜麗娘一個有著聰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一日在丫頭春香的慫恿下決定去游園,游園前還打扮了一番。打扮本是為人看,但她說“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提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庇峙卤蝗丝匆?。這確實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狀態?!安坏綀@林,怎知春色如許”,春天的大自然喚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籠罩著封建禮教氣氛,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眼睜睜地看著青春即將逝去,她卻無能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熾熱的感情壓制在心中。帶著無限的傷懷杜麗娘回到了自己的閨房,不一會就覺得乏了,伏于案幾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正因為這一睡,改變了她的命運,在夢中他夢見了一英俊瀟灑的少年郎,兩人情意綿綿,私下定了終身。在那之后麗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麗娘死后葬于梅花樹下,雖在冥界仍不忘尋覓夢中情郎,歷經千般苦難,終得大團圓。
《牡丹亭》是一部催人熱淚的愛情小說。凸顯出了杜麗娘為愛情極力地掙脫封建枷鎖的勇敢形象。杜麗娘是個封建官僚的女兒,她的父親杜寶因膝下無兒,就對杜麗娘格外看重,竭力把她培養成標準的“淑女”,在家是個敬父母的溫順女兒,出嫁是個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因此,杜麗娘從小受著嚴格的封建教育,她不能自由行動,也不能自由思想,絕不允許有個人的意志和感情。她被嚴密地關在家庭里,同外界社會是完全隔絕的;她同時被嚴密地關在閨房里,同外界自然也是完全隔絕的。杜麗娘的內心深處卻積壓著長期的郁悶最終在讀了《關雎》詩以后引發了出來。弗洛伊德說過:“夢是被壓抑的愿望以一種隱藏的方式實現,是人們對于現實不滿的一種宣泄,是最真實的自我的內心表現。女主角夢中大膽放肆的行為正說明了這一點,為了幸??v是死亡也無所懼,反映了其不屈于世的大無畏的反抗精神。小說也正是巧妙的借女主角的行為表達了一種反抗封建壓迫的思想,從而也宣揚了女性解放。表現了杜麗娘的堅持精神和執著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