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的讀后感1000字
《牡丹亭》是我國四大戲曲之一,對其后世的文學作品有深遠的影響,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牡丹亭》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牡丹亭的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1)
翻開這書前,我還一直沒有分清主角是杜麗娘還是杜十娘,就像幼時把《長門賦》當成《長恨歌》一樣。但待我讀后感嘆同為佳人,杜麗娘的命誠然比陳阿嬌和楊玉環好些,柳夢梅沒像漢武帝那樣因鬼神之事冷落麗娘;杜麗娘縱然因感傷柳生離魂,總好過馬嵬坡賜死。縱觀麗娘游園、離魂、驚夢、還魂……這系列多舛的經歷,才子和佳人到底求成正果,至最后柳生高中,杜寶闔家團聚,也算個完滿的結局。戲曲的編者在安排人物角色時就隱隱決定了最后結局。柳生才華橫溢,風流隨意,以致張榜報喜的人們找狀元郎左右不得,卻發現他正被杜相吊起痛打,令人忍俊不禁。陳夫子腐朽村儒,降于敵寇又以宋使身份招降敵寇,徹頭徹尾尷尬好笑;杜老相頑固倔強,痛打狀元女婿,抵死不信女兒死后還魂;杜老婦人仁慈愛女,早早與女兒團聚,共享天倫。萬事皆因麗娘游園因春感思,花神引柳生入她夢境開始,以二人佳偶天成做尾,環環相扣。
死后復生這種事在古代戲曲小說中并不少見,《長生殿》中就可見一二,它看上去就像網絡小說里的穿越。兩種創造出這類奇特情節的作者都有他的無奈,試想杜麗娘作為一位侯門繡戶,連后花園都不讓逛的千金小姐;柳生作為一個無權無勢的嶺南秀才,縱使他們緣定三生,二人相識、相會,以及后來喜結良緣都是不可能的事。在封建禮教的層層束縛下,除了這種特殊情況,發展出來的極端產物(死后還魂),一個作者無論再怎么妙筆生花,也無法讓柳生和麗娘的愛情深得人心。如紅樓夢里史老太君看戲時曾批道:那些故事原本濫俗,滿紙富貴人家,書香門第的小姐,知書達理,才貌雙全,如何見了人家男子便不顧父母,私奔而去。況何曾大戶小姐,身邊只一個丫頭,便是我們這樣人家也不至如此。
不過,王實甫寫的就比網絡小說一干人等想過百倍,游園感傷,斯園,斯柳,無可奈何之時,“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則為你如花美眷,逝水流年,是答兒閑巡遍,在閨閣中自憐”,比之“一道閃電,當再度睜開眼睛,她的世界已完全顛覆”何其太韻,同為男女主角相逢做引(一離魂,一穿越),但前人絲毫不應付讀者,寥寥數筆,帶出千古絕句。今人卻只想草草交割,趕緊進入正文。細節決定成敗,在開頭,已大勢已去。詞句縱妙,但原本認為元戲曲雜劇,明清小說已過了它的朝代鮮有人問津,不過,看眾篇穿越文,都少不了都套用《牡丹亭》、《紅樓夢》原句,為人物潤色,他們文章好壞還在其次,看有很多人也和我一樣喜愛,甚是開心。
經典不管過了多久,仍是風華正茂,如秋霜中一枝傲菊,獨立不敗之地。
牡丹亭的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2)
《牡丹亭》主要講的是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跟他說他倆之間有姻緣之分,從此之后柳夢梅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又一女名麗娘,才貌出眾,知書達理,喜歡讀書。她讀了《詩經·關雎》后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后在睡夢中見到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她在死前要求她的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并囑咐丫環春香將她的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托陳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觀”。三年后,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游后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后來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發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后,受杜麗娘之托,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后,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牡丹亭》的愛情描寫,具有過去一些愛情劇所無法比擬的思想高度和時代特色。作者明確地把這種叛逆愛情當作思想解放、個性解放的一個突破口來表現,不再是停留在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狹隘含義之內。作者讓劇中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戲劇的嶄新思想是通過嶄新的人物形象來表現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無疑是塑造了杜麗娘這一人物形象,為中國文學人物畫廊提供了一個光輝的形象。杜麗娘性格中最大的特點是在追求愛情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堅定執著。她為情而死,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當時現實社會中青年女子追求愛情的真實結果,同時也是她的一種超越現實束縛的手段。
無疑,杜麗娘是作者的光輝創造,而《牡丹亭》主題的基本傾向也就從中體現出來。杜麗娘的形象告訴我們,情愛決不僅僅是要一個稱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愛柳夢梅,并不像崔鶯鶯愛張君瑞那樣,僅僅因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為兩個人對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杜麗娘的父母反對他們相愛,也恰恰因為他們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發展。也就是說,在她父母看來,作為一個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愛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條。鶯鶯的母親并沒有這種思想,只認為她找的女婿應門當戶對。所以,杜麗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欲”:性欲、情欲,而不僅僅是男歡女愛的美滿婚姻。她父母恰恰不允許她有這種“欲”,不準她有人性、人的權利。雙方發生沖突,杜麗娘于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來抗爭。這一沖突,矛頭直指封建禮教和程朱理學,直指壓制人性的封建意識,所以,《牡丹亭》所寫的愛情,遠遠超出了愛情的范圍,它公然倡導人性的復蘇與回歸,表現出追求人性,要求個性解放的傾向,即:滅天理,頌人欲,大聲疾呼沖破理學禁錮的枷鎖,以求得對活生生的自然的人的體認與尊重。
杜麗娘令人感動,不但因為她吐露了內心的情懷與對幸福的憧憬,還敢于起而行,走入夢的世界,去追求夢中情人,去實現她對幸福與快樂的向往。夢醒之后,她并不甘心放棄理想,還要去“尋夢”,還把自己的生命投入理想愛情的追索,為“情”而死,而且“雖九死而未悔”,在冥界也不曾忘情,終能因情癡而沖破生死界限,還魂復生,實現了理想的幸福,與夢中情人結合。杜麗娘的執著與百折不撓的信念,跨越千年,跨過地域,與所有等愛的人發生共鳴。縱使社會環境不容納,道德不允許,但在我們的內心世界里,幸福的想像卻可以翱翔,可以像湯顯祖筆下的杜麗娘那樣去經歷美好的憧憬。“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就算此生無法得到,或許,還有來生吧?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外,其藝術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義手法引入傳奇創作。首先,貫穿整個作品的是杜麗娘對理想的強烈追求。其次,藝術構思具有離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節離奇,曲折多變。再次,從“情”的理想高度來觀察生活和表現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發掘人物內心幽微細密的情感,使之形神畢露,從而賦予人物形象以鮮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內涵。三是語言濃麗華艷,意境深遠。全劇采用抒情詩,傾瀉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纖細的語言風格。這些特點向來深受肯定。一些唱詞直至今日,仍然膾炙人口。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
牡丹亭的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3)
看到三分之一,看不下去了,最近頗不寧靜??戳私浀涞挠螆@驚夢,想起小時候。我有一個伯父,跟我爸爸是一個爺爺的。伯父是個中醫,記得小時候他家客廳左右兩面墻貼的就是牡丹亭的圖片。那種二十年前流行的,就好比十幾年前農村特別流行的扁一樣吧,二十年前的是紙質版的畫。記得老婦人,春香,小姐,柳夢梅。那時候我還小,字都認不全,也就記得這幾個人名,不過那圖片是挺好看的,那人物形象都是帶著戲服和實景的,現在看來也是挺精美的,就好像帶插圖的故事書,每一幅圖下面有一段簡單的文字,大概就是介紹圖片上的內容吧。
每次我去他家時候我不喜歡看電視,就愛看墻上的畫,和畫里的人,字就不認識多少,只記得媽媽說是一出戲,牡丹亭。一個官家小姐和一個翩翩書生的愛情。好像愛情戲里總有個聰明伶俐的小丫鬟,有個古板的老夫人,老夫人阻止,貼心丫鬟鴻雁傳書。媽媽說?,F在看戲文,大概明白了當年畫的是什么了,只是這一出戲并沒有萬般阻撓的老夫人,也沒有讓貼心丫鬟聰明伶俐的鴻雁傳書。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只是愛情可讓生者死,死者生,總歸是有藝術的處理。
十多年前,我的夢里曾經出現了一個溫暖的人,總在我需要的時候出現,給我溫暖,給我力量,給我特別安心的擁抱。好像每次都在我人生重要的時候或者生活中遇到挫折時出現在我夢里。我夢到他很多次,卻從來記不起來他的臉,也沒有問過他的名字,唯一清楚的就是我站在他身邊的感覺,還有那溫暖的懷抱。不高不低,我站著剛好到他胸前,大概第二個扣子的位置,不胖,也不瘦,稍微壯壯的感覺。我一直在找他,后來,上大學之后很少夢到了,我想也許是快要遇到了。直到后來,我遇到了一個人,站在他身邊時候,就好像回到夢里一樣,欣喜的以為終于找到了。竟忍不住想靠近,想關心他,想他不被任何邪惡試探,永遠陽光明媚。
后來,我又夢到了那個久違的夢中人,這一次不是我的挫折,是兩個人一起開心的生活,看清楚了他的樣子,就是現實里遇到的人。當我第一次站在曾經的天家廟宇里,面對神佛時候,我想好的心愿突然煙消云散,腦子里慢慢的浮現出三個清晰的字,是他的名字。我知道自己怕是躲不過了。從認識開始我就沒有一點點套路,最終也沒有。只可惜現實里的人終究不是那個人吧,所以我才能和他在夢里渡過了開心和不開心的,加起來是一個完整的一生。也許我就不該記著那些夢,也不應該執著的尋找一個夢里的人吧。
牡丹亭的讀后感范文1000字5篇
牡丹亭的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4)
有一本書最好在靜夜里讀,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閣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愛情最好在生離死別中吟,那還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頁的書角,我問自己:夢到底是什么?于丹說,夢只關乎情懷,只關乎一個人內心的感受。湯顯祖卻道:“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而我想說:“夢很簡單,就是走出深閨大院,恍然間,看到那個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遺落的本真。”直言罷,“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附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便是我對《牡丹亭》最深的懷想。
杜麗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閨女眷,被《詩經》中《關雎》一章所描述的愛情故事所打動。梁夢中,見一書生柳夢梅持柳求愛,從此共度良辰,幽會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麗娘因夜有所思,情無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終身。死后,其母親將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后移至梅花庵觀,丫鬟春香將麗娘的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當柳夢梅赴京趕考,留宿庵觀中,拾得那幅畫卷,憶起夢中佳人。他不顧開棺處死的危險,掘開杜麗娘的墳墓,讓她起死回生。幾經波折,兩人最終興得皇帝賜予姻緣,從此相伴相隨,相知相愛。倘若緣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繾綣。
《牡丹亭》與《長恨歌》不同,它沒有皇家宮苑,沒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藥花開,杏花雨落,青橋石板,滿園春色,還有那段夢回千轉,相思不相負的愛情?;蛟S如果麗娘不走出那深閨大院,沒有看見“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的風光,這段愛情會不會鎖進封塵中,不會出現呢?不,它會出現。因為它的背后有兩顆脫去世俗的心。這便是《牡丹亭》留給我最美好的夢幻。在那個宋明理學壓制,封建脅迫的年代里,杜麗娘解放個性,追求幸福,是福還是禍?我說,是福。封建思想讓她從唯唯諾諾變得執著勇敢,敢于為愛情放棄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據理反駁,慷慨陳詞。只有為自由,為信念奮斗的人才會變得至情至理。我想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詩經》中“關關雎鳩”便是麗娘尋找本真的開始。誠然,每個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麗娘不應該甘于禮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尋找幸福;林逋不應該求生于污濁的官場,所以它隱于湖畔,梅妻鶴子;嚴子陵不應該安于富貴所以他逐夢山水,無憂無慮。請相信,人有時會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會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邊,卻無法被庇護,但人有時會因渺小而強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實人的本真很強大。
我想,我該重新翻開第一頁,因為愛情的故事沒有盡頭,自我的實現沒有終點。今晚,又是一靜夜。
牡丹亭的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5)
我走進圖書館,借了《牡丹亭》,早就聽說是一部將戀情寫的不錯的古代作品。我們且來看看它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稱道。
《牡丹亭》中杜麗娘是一個知書答禮的富家小姐,而柳夢梅則是貧窮的文弱書生。文章雖然用極其荒誕的手法,讓杜麗娘死而復生,成就了一段佳話。但我們應該看到,即使他們不是富家小姐或貧弱書生,他們對對方的感情都是真摯的,是賦有責任感的。本書單此一點就值得我們學習。
當代中學生談戀愛,很大成分上都只是游戲,圖得一時快樂。中學里勤工儉學的學生還是很少的,大部分學生拿的都是家長辛苦掙來的錢,錢花完了,伸手向家長要,錢便來了,根本是衣食無憂。那些“鴛鴦們”自然不會考慮到出了中學校門以后的情況,即使明知是分手的結局,也還是樂不可止。培養出真感情的也不是沒有,但結局既然是分手,又何苦要傷了這份感情,要知道,身體上的傷痛不算什么,心靈上的傷痛是無法彌補的啊!
感情本就是讓人難以琢磨的東西,而感情中的戀情又是一種特例。那是因為責任的存在,如果沒有弄清楚這一點,就不要談戀愛。也有人說:感情是可以培養的。話是不錯,但培養不是玩鬧開心,培養的目的到最后是要負責任的。我說不清楚,只道:那是別人的事,我不管,看不慣也無權過問。語文寫作能力差,也不去思考這些問題,我過的瀟灑快樂。既然沒有戀愛也能快樂,又為什么一定要選擇戀愛的快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