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讀后感1000字
《牡丹亭》這本由湯顯祖創作的小說,語言細膩,文辭華麗。文中女主人公杜麗娘一個有著聰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牡丹亭》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牡丹亭》讀后感1000字【篇1】
《牡丹亭》一部中國經典古代小說,出生在昆曲發源地的我,也曾有幸看過由這部小說改編而成的戲曲。但由于年齡過小,一直未曾領略其精髓。如今我已是一名中專學生,再次拜讀這本小說,有了不一樣的感觸。
翻開已開始泛黃的書頁,想來是有些年數了。《牡丹亭》這本由湯顯祖創作的小說,語言細膩,文辭華麗。由于閱讀了大量的現在言情小說,他們都是實實在在的愛戀,多數是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而這部小說顛覆了我的看法,柏拉圖式的愛情可以存在。杜麗娘一個有著聰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一日在丫頭春香的慫恿下決定去游園,游園前還打扮了一番。打扮本是為人看,但她說“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提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又怕被人看見。這確實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狀態。“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春天的大自然喚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籠罩著封建禮教氣氛,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眼睜睜地看著青春即將逝去,她卻無能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熾熱的感情壓制在心中。帶著無限的傷懷杜麗娘回到了自己的閨房,不一會就覺得乏了,伏于案幾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正因為這一睡,改變了她的命運,在夢中他夢見了一英俊瀟灑的少年郎,兩人情意綿綿,私下定了終身。在那之后麗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麗娘死后葬于梅花樹下,雖在冥界仍不忘尋覓夢中情郎,歷經千般苦難,終得大團圓。
文明禮貌月又開始了,哪些是文明行為,哪些又不是的報貼隨處可見,最顯眼的一條便是文明戀愛。雖說進了中專校,談談“戀愛”是很正常的,但要論起文明來,恐怕就差遠啦。時下流行的一句話:中學里戀愛的開始,便意味著分手的結局。我看就是最好的說明。
我走進圖書館,借了《牡丹亭》,早就聽說是一部將戀情寫的不錯的古代作品。我們且來看看它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稱道。
《牡丹亭》中杜麗娘是一個知書答禮的富家小姐,而柳夢梅則是貧窮的文弱書生。文章雖然用極其荒誕的手法,讓杜麗娘死而復生,成就了一段佳話。但我們應該看到,即使他們不是富家小姐或貧弱書生,他們對對方的感情都是真摯的,是賦有責任感的。本書單此一點就值得我們學習。
當代中學生談戀愛,很大成分上都只是游戲,圖得一時快樂。中學里勤工儉學的學生還是很少的,大部分學生拿的都是家長辛苦掙來的錢,錢花完了,伸手向家長要,錢便來了,根本是衣食無憂。那些“鴛鴦們”自然不會考慮到出了中學校門以后的情況,即使明知是分手的結局,也還是樂不可止。培養出真感情的也不是沒有,但結局既然是分手,又何苦要傷了這份感情,要知道,身體上的傷痛不算什么,心靈上的傷痛是無法彌補的啊!
感情本就是讓人難以琢磨的東西,而感情中的戀情又是一種特例。那是因為責任的存在,如果沒有弄清楚這一點,就不要談戀愛。也有人說:感情是可以培養的。話是不錯,但培養不是玩鬧開心,培養的目的到最后是要負責任的。我說不清楚,只道:那是別人的事,我不管,看不慣也無權過問。語文寫作能力差,也不去思考這些問題,我過的瀟灑快樂。既然沒有戀愛也能快樂,又為什么一定要選擇戀愛的快樂呢?
《牡丹亭》讀后感1000字【篇2】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坦。”讀懂《牡丹亭》,讀懂湯顯祖,更讀懂了新舊時代的矛盾和斗爭,新生力量反抗舊制度舊思想的堅強意志和渴望美滿生活的熱情。
這書,似乎更適合獨坐清輝之下,在墨香縈繞的案幾前,看窗外落花如雨,飛云過盡,為書中杜麗娘為情而死,又為情還魂復活的斗爭的力量所震撼、感動。
杜麗娘在當時封建統治的嚴格管制下,在官衙里住了三年,連后花園都沒去過。唯一可以接觸的男人是她的老師——年過六十,滿腦仁義道德,滿口之乎者也的老學究陳最良。
在《尋夢》一折中她說:“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在一次偷去花園,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她的青春覺醒了。她不甘于做一個循規蹈矩典范的封建婦女,雖憧憬著自己的理想,卻找不到出路。于是她只好把自己的理想托付給偶然在夢中出現的書生,而且為他相思成疾,最終為他埋骨幽泉。對于杜麗娘來說,這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新的斗爭的開始。在擺脫了現實的約束之后,她果然找到了夢中的書生——忠于愛情、勇于進取的柳夢梅,主動向他表示了愛情,還還魂為夫婦。
作者湯顯祖生活的.年代,正是清朝的政治極端腐化的時代。像湯顯祖這樣有才氣的文人士子,不愿墮落而潔身自好。因此受到迫害和打擊。這樣的風骨和操守,讓這位“清遠道人”在《牡丹亭》中高舉“情”
大旗,以對抗“理”的束縛,宣揚為了情,生者可死,死者可以生,帶有強烈的個性解放的時代特征。
幾百年后的我們,難道不也同樣需要這種追求個性解放、追求自我理想的新思想嗎?為了美好的自由的愿望,我們要勇于斗爭、奮發進取,突破格律式的束縛,用生命的輝煌高歌!
《牡丹亭》讀后感1000字【篇3】
翻開這書前,我還一直沒有分清主角是杜麗娘還是杜十娘,就像幼時把《長門賦》當成《長恨歌》一樣。但待我讀后感嘆同為佳人,杜麗娘的命誠然比陳阿嬌和楊玉環好些,柳夢梅沒像漢武帝那樣因鬼神之事冷落麗娘;杜麗娘縱然因感傷柳生離魂,總好過馬嵬坡賜死。縱觀麗娘游園、離魂、驚夢、還魂……這系列多舛的經歷,才子和佳人到底求成正果,至最后柳生高中,杜寶闔家團聚,也算個完滿的結局。戲曲的編者在安排人物角色時就隱隱決定了最后結局。柳生才華橫溢,風流隨意,以致張榜報喜的人們找狀元郎左右不得,卻發現他正被杜相吊起痛打,令人忍俊不禁。陳夫子腐朽村儒,降于敵寇又以宋使身份招降敵寇,徹頭徹尾尷尬好笑;杜老相頑固倔強,痛打狀元女婿,抵死不信女兒死后還魂;杜老婦人仁慈愛女,早早與女兒團聚,共享天倫。萬事皆因麗娘游園因春感思,花神引柳生入她夢境開始,以二人佳偶天成做尾,環環相扣。
死后復生這種事在古代戲曲小說中并不少見,《長生殿》中就可見一二,它看上去就像網絡小說里的穿越。兩種創造出這類奇特情節的作者都有他的無奈,試想杜麗娘作為一位侯門繡戶,連后花園都不讓逛的千金小姐;柳生作為一個無權無勢的嶺南秀才,縱使他們緣定三生,二人相識、相會,以及后來喜結良緣都是不可能的事。在封建禮教的.層層束縛下,除了這種特殊情況,發展出來的極端產物(死后還魂),一個作者無論再怎么妙筆生花,也無法讓柳生和麗娘的愛情深得人心。如紅樓夢里史老太君看戲時曾批道:那些故事原本濫俗,滿紙富貴人家,書香門第的小姐,知書達理,才貌雙全,如何見了人家男子便不顧父母,私奔而去。況何曾大戶小姐,身邊只一個丫頭,便是我們這樣人家也不至如此。
不過,王實甫寫的就比網絡小說一干人等想過百倍,游園感傷,斯園,斯柳,無可奈何之時,“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則為你如花美眷,逝水流年,是答兒閑巡遍,在閨閣中自憐”,比之“一道閃電,當再度睜開眼睛,她的世界已完全顛覆”何其太韻,同為男女主角相逢做引(一離魂,一穿越),但前人絲毫不應付讀者,寥寥數筆,帶出千古絕句。今人卻只想草草交割,趕緊進入正文。細節決定成敗,在開頭,已大勢已去。 詞句縱妙,但原本認為元戲曲雜劇,明清小說已過了它的朝代鮮有人問津,不過,看眾篇穿越文,都少不了都套用《牡丹亭》、《紅樓夢》原句,為人物潤色,他們文章好壞還在其次,看有很多人也和我一樣喜愛,甚是開心。
經典不管過了多久,仍是風華正茂,如秋霜中一枝傲菊,獨立不敗之地。
《牡丹亭》讀后感1000字【篇4】
“忙處拋人閑處住,百計思量,沒個為歡處,白日消磨斷腸句,世間只有情難訴。
玉茗堂前朝后暮,紅燭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
這是《牡丹亭》的第一出,初次聽聞,極是年幼,是隨外婆去趕集,路經戲園子,咿咿呀呀的樂音就飄進了耳朵,曲終散場,余音仍繞梁不絕,似乎莫名地就被感動了,未曉其間韻味,只單純地覺得好聽。回到家里,尋來戲詞,央求哥哥一遍一遍地念著,然后跟著一字一句認認真真地背,雖不會唱,卻也覺得萬般美好。不解詞中意,記下之后,還得意洋洋獻寶似地背給外公聽,在家人清朗的笑聲中,即便莫名其妙,卻也跟著呵呵傻笑不停。
年幼真好,只是小孩子不懂珍惜,所以覺得只一剎那間就長大了。如今,孩童已是亭亭模樣。當年癡迷的《牡丹亭》全篇閱過百十次,不說感慨,但好歹是懂了詞中之意,想起往昔那些事,也僅付淡然一笑罷了,可那一出出的戲還是會不厭其煩地去聽去看。
尋空去了趟木瀆探個朋友,回家放下行李,出門便溜進戲園子,坐下聽一出“游園”。臺上生旦凈末丑,唱念做打間是一場場悲歡離合的戲,忽然不自覺地嘟囔了句:“先前那旦角兒,何時竟換了?”旁邊的哥哥瞟了眼,笑著說了句“這你都能注意到?先前那個模樣也不見得多好”,便繼續看著戲了,心不在焉地。
其實,哪是模樣問題呢,臺下如何,眉目妖嬈或是清水芙蓉,上臺呢,便只是濃墨重彩水袖翻飛,人是貴妃丫鬟小姐穆桂英祝英臺崔鶯鶯杜十娘,卻獨不是活在繁華都市里的自己,哪瞧得出戲外模樣。只是這個,唱腔兒終究有些拖沓,似帶了幾分敷衍,少了幾分真情,失了幾縷繞梁不絕的纏綿回音。
倒也難怪,旅游旺季,到哪兒都似趕集,人世浮華,人心便也煩躁得很,來聽曲兒的有幾個是真心喜著真意歡著的,無非如“不到長城非好漢”一般,來了這處地兒不聽聽昆曲總覺回去難以“交代”,有負此行罷了。唱者無心,聽者無意,倒也恰當,那廂椅子上不是有人昏昏欲睡嗎?倒只是苦了我,眼巴巴地來卻討了個失望。
世人皆說:“游園一曲,驚夢百年。”當年的那出戲,無關風月無關情,卻真迷了我心,驚艷了幼年的舊時光。那時的自己,不染愁緒不知世事,不懂他人蹙眉為何,只管拿著皺皺的舊書卷躲到大樹底下學著大人說唱念戲本,也顧不上自己還缺著牙,吐音還漏著風,著實逗趣好笑。如今看來,一切顯得那么遙遠。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戲散場了,人也走了。只有那些唱入人心的戲詞依舊在流傳著,一代一代。縱是時過境遷,戲里的故事,那些才子佳人世俗恩怨仍伴著水袖纏綿唱腔婉轉,依舊不曾離去。
也許,就這樣一天一天慢慢過去,一晃又是十年。若有那么一天,我年少不再,滿頭銀絲,只希望含飴弄孫之隙可躺在搖椅上,聽得鄰家稚兒唱“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呵,古老的唱詞里有著歲月沉淀的記號。街頭巷尾,煙花巷陌,孩童奔走相戲,其音稚嫩,笑靨如花。也許我將含笑而視,仿若時光倒流,看到了幼時的自己……
原來,是有戲一曲,婉轉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藏。
這一切,時間帶不走,浸在流年里,經久彌香,此生難忘。
《牡丹亭》讀后感1000字【篇5】
《牡丹亭》主要講的是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跟他說他倆之間有姻緣之分,從此之后柳夢梅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又一女名麗娘,才貌出眾,知書達理,喜歡讀書。她讀了《詩經·關雎》后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后在睡夢中見到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她在死前要求她的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并囑咐丫環春香將她的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托陳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觀”。三年后,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游后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后來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發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后,受杜麗娘之托,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后,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牡丹亭》的愛情描寫,具有過去一些愛情劇所無法比擬的思想高度和時代特色。作者明確地把這種叛逆愛情當作思想解放、個性解放的一個突破口來表現,不再是停留在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狹隘含義之內。作者讓劇中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戲劇的嶄新思想是通過嶄新的人物形象來表現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無疑是塑造了杜麗娘這一人物形象,為中國文學人物畫廊提供了一個光輝的形象。杜麗娘性格中最大的特點是在追求愛情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堅定執著。她為情而死,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當時現實社會中青年女子追求愛情的真實結果,同時也是她的一種超越現實束縛的手段。
無疑,杜麗娘是作者的光輝創造,而《牡丹亭》主題的基本傾向也就從中體現出來。杜麗娘的形象告訴我們,情愛決不僅僅是要一個稱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愛柳夢梅,并不像崔鶯鶯愛張君瑞那樣,僅僅因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為兩個人對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杜麗娘的父母反對他們相愛,也恰恰因為他們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發展。也就是說,在她父母看來,作為一個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愛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條。鶯鶯的母親并沒有這種思想,只認為她找的女婿應門當戶對。所以,杜麗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欲”:性欲、情欲,而不僅僅是男歡女愛的美滿婚姻。她父母恰恰不允許她有這種“欲”,不準她有人性、人的權利。雙方發生沖突,杜麗娘于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來抗爭。這一沖突,矛頭直指封建禮教和程朱理學,直指壓制人性的封建意識,所以,《牡丹亭》所寫的愛情,遠遠超出了愛情的范圍,它公然倡導人性的復蘇與回歸,表現出追求人性,要求個性解放的傾向,即:滅天理,頌人欲,大聲疾呼沖破理學禁錮的枷鎖,以求得對活生生的自然的人的體認與尊重。
杜麗娘令人感動,不但因為她吐露了內心的情懷與對幸福的憧憬,還敢于起而行,走入夢的世界,去追求夢中情人,去實現她對幸福與快樂的向往。夢醒之后,她并不甘心放棄理想,還要去“尋夢”,還把自己的生命投入理想愛情的追索,為“情”而死,而且“雖九死而未悔”,在冥界也不曾忘情,終能因情癡而沖破生死界限,還魂復生,實現了理想的幸福,與夢中情人結合。杜麗娘的執著與百折不撓的信念,跨越千年,跨過地域,與所有等愛的人發生共鳴。縱使社會環境不容納,道德不允許,但在我們的內心世界里,幸福的想像卻可以翱翔,可以像湯顯祖筆下的杜麗娘那樣去經歷美好的憧憬。“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就算此生無法得到,或許,還有來生吧?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外,其藝術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義手法引入傳奇創作。首先,貫穿整個作品的是杜麗娘對理想的強烈追求。其次,藝術構思具有離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節離奇,曲折多變。再次,從“情”的理想高度來觀察生活和表現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發掘人物內心幽微細密的情感,使之形神畢露,從而賦予人物形象以鮮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內涵。三是語言濃麗華艷,意境深遠。全劇采用抒情詩,傾瀉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纖細的語言風格。這些特點向來深受肯定。一些唱詞直至今日,仍然膾炙人口。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
《牡丹亭》的主題在于一個“情”字,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來發展:第一本啟蒙于“夢中情”,第二本轉折為“人鬼情”,第三本歸結到“人間情”。《牡丹亭》可以說是一部有史詩格局的“尋情記”,上承《西廂》,下啟《紅樓》,是中國浪漫文學傳統中一座巍巍高峰。《牡丹亭》的意義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愛欲的客觀性與合理性,并對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強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與《西廂記》有類似之處,但是,《西廂記》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則是先欲后情;《西廂記》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發展,更多的是表達“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則特別突出了情(欲)與理(禮)的沖突,強調了情的客觀性與合理性。這種不同,是時代的差異造成的。
其實在文學作品里頭,死而復生,生而復死,神神鬼鬼是不足為奇的,且放開心胸去關照。湯顯祖說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愛得死去活來,那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看過《牡丹亭》之后開始對元代戲曲產生了興趣,尤其是優美的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