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800字初一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800字初一,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
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800字初一(篇1)
讀完《沉默的大多數》,試圖想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卻發現我和作者的看法基本一致,這樣寫下來只能照抄原文了。不是我自大,只是此時此刻的我已被作者成功洗腦了!開口的權利似乎被征上了稅金。
一如作者的觀點,話語的世界可以分出兩級。一極是圣賢的話語,這些話是自愿的捐獻。另一極是沉默者的話語,這些話是強征來的稅金。在這兩極之間的話,全都曖昧難明,模棱兩可:既是捐獻,又是稅金。在那些說話的人心里都有一個稅史。
既然談到納稅,不得不說一下那些開口讀書人。中國的讀書人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就是交納稅金。即使做納稅人也要做一個合格的納稅人——這是難聽的說法,好聽的說法就是以天下為己任。
王小波曾經是一個沉默的人,不喜歡在各種會議上發言,也不喜歡寫稿子。然而當作者不再沉默時,卻有著強烈的感受,有如喪失了童貞。違背了他多年的積習,不再屬于沉默的大多數了。但作者還不至于感到痛苦,只是有點輕微的失落感。然而這并不代表自己也是一個合格的納稅人,滿足了自己的責任感。只是作者覺得如果這么做,大家會看到一個最大的廢話簍子,這便是是另一種責任感。
談到廢話簍子,我就會聯想到那些雞湯和官話套話。他們有著最好的發言機會,順應著大部分人的想法,說著讀者喜歡聽的言語,一味的迎合讀者。這樣下來他培養了讀者,讀者也有可能成為了下一代的他們。與其這樣,沉默的大多數該怎么做呢?
首先沉默的大多數是一個巨大的弱勢群體,他問保持沉默的愿意多種多樣。有些人沒能力,或者沒機會說話;還有些人有隱情,不便說話;還有一些人,因為種種原因,對于話語的世界有某種厭惡之情,作者就屬于最后一種。作為最后一種人,也有義務談談自己的所見所聞。
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800字初一(篇2)
今天,我又讀了一次《沉默的漁網》這個故事,故事講的是一對小哥倆在釣魚的時候,撿到了一副漁網,被旁邊的小伙子看到了,想冒充網的主人把漁網拿走。小哥哥用自己的機智和聰明,吸引圍觀群眾,問漁網的特征,最終戰勝了成年人,把漁網搶了回來。并且拾金不昧,把這個漁網交到了公園管理處。
這個故事我已經讀了好多遍,每一次我讀完都對小哥哥更加敬佩。它告訴我,遇到壞人的時候,不要害怕也不要退縮,只要機智勇敢,就一定能取得勝利;它還告訴我,做人要誠實,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貪心,更不能欺騙別人去拿。
爸爸告訴我,這個故事不但講的好,名字起的也非常好。一副普通漁網,本身是不會說話的,沉默的,但是小哥哥的行為賦予了漁網生命,把它的特征展現給大家,把事情的真相展現給大家,讓它成為了一張會說話的網。
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800字初一(篇3)
“沉默的大多數”也有權拒絕“人性的逆轉”
“在喧囂的話語圈下,始終有個沉默的大多數,它是古往今來最大的一個弱勢群體。”在作者這篇《沉默的大多數》完成20年后的今天,網絡之發達讓更多人有了說話的平臺,草根階層也開始有了自己的代言人,他們喊出了自己的聲音,并且影響了公眾。彪悍一點如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網絡辯論節目“奇葩說”, 活躍一點如遍布民間的網絡意見領袖,美好一點如寫出史上最具情懷辭職信的女教師。總之,如今說話的人比以前多了,聲音也響亮了。
但僅憑一場場網絡論戰和網絡狂歡,始終決定不了話語權的歸屬,真正擠進話語圈子的仍然只是少數人。大部分人還是或因為沒能力,或因為沒機會,或因為有隱情,或因為對話語的世界有某種厭惡之情,沒有在彷徨中吶喊,而是依然選擇在沉默中靜待其變。
然而,即便是沉默的大多數,也會有趨利趨樂、避害避苦的本性,不會接受無價值的吃苦和犧牲,當然也有人愿意做出一份犧牲,從而給他人和社會帶來更多幸福,但這是有價值的犧牲,叫做崇高。作者在《人性的逆轉》中描述了上世紀70年代,自己在農村插隊時遇到的一種受虐的品行。在學大寨的口號鞭策和階級斗爭的陰影下,勞動強度超過了人類所能忍受的極限,但結果卻是大家變得更加貧窮,他們吃的苦、作出的犧牲是無價值的,違背了人的本性,作者稱之為被逆轉的人性,并認為逆轉人性必須具備三個因素:無價值的勞動、暴力的威脅和人性的脆弱。
人有權拒絕虛偽的崇高,正如他有權拒絕以生命為代價下水去撈一根稻草。《人性的逆轉》啟示我們,人的本性是改變物質生活的原動力,值得尊重。要從人性角度出發構建理想的道德標準,充分體現對不掌握話語權的“沉默的大多數”人的關懷。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重視對“沉默的大多數”人的關懷也正是法律的生命。
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800字初一(篇4)
王小波的的這篇《沉默的大多數》很是耐讀,這或許與作者的人生經歷和對生活的敏銳洞察力相當大的關系。
與王小波文中所講的一樣,我也屬于“沉默的大多數”的那類人。這是少年時代養成的習慣,是一種難改的積習。小時候我也貧嘴聊舌,但到了一定的歲數之后就開始沉默寡言。當然,這不意味著我不會說話——在私下里我說的話比任何人都不少——這只意味著我放棄了權力。
后來,這樣的情況有了較大的改觀,其原因大概如王小波文章所寫的“不說話的人不僅沒有權力,而且會被人看作不存在,因為人們不會知道你。”我是個性格內向的人,但有時不得不說很多話,從內心深處來講,我覺得是那么得言不由衷。
盡管平時話語不多,但并不妨礙我對事物的觀察,這也許與自己學過新聞學有關吧。雖然自己性格內向,但是也有自己的表達方式,或許被常人不易差距,比較含蓄而已。
文字,對于自己來說,是最好的表達方式。可能很少有人讀懂自己的文字,正所謂“知音難求”。雖然,知道這不是個好習慣,但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多年養成的性格,是很難一下子改掉的。不是說“江山易改,本性難易”嗎,其實講的就是這個事。這也談不上“好不好”,只是最初與人溝通時,給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辭的感覺。
“沉默是金,說話是銀”,國人以“含蓄”著稱,以“中庸”為準則。所謂“沉默的大多數”是由其根本原因的。雖然在信息社會的今天,“溝通”是與人交往的一個“不二”法則,但還是有很多人喜歡含蓄的方式,我大概就是其中的一個吧!
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800字初一(篇5)
一開始見到這本書,是在學校的圖書公益活動上,一眼被封面與標題吸引,快速的把它攥在手里帶回了教室,被同學借去讀完后剛好趕上忙碌的日子,閑置了很久。最近重新翻閱,但還是沒有讀完,只能寫一寫并不完整的讀后感了。
還沒看這本書前,我覺得作者王小波先生,是想寫一寫現如今遇事避事的大多數人,當然也包括我自己,可能是想在王小波對大多數的批判中尋求一點伸張正義的勇氣,我買下了這本書。可是當我慢慢讀完每一頁,事實卻并非如此。
在正序中,作者談起了倫理問題(尤其是社會倫理),在他眼中,倫理問題的是與非,不在于一己之言,因為世界上沒有能顧及所有人的圣人。正如書中蕭伯納筆下的安德謝夫老爺子對自己的兒子所斥:“這件事難倒了一切科學家、政治家、哲學家,怎么你什么都不會,就會一個明辨是非?”
明辨是非不易,因為倫理是大家的事。其實,不懂明辨是非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覺得自己已經能明辨是非實則一無所能的人。正如安德謝老夫子的兒子,但不是每個自以為是的人都有像安德謝老夫子這樣清醒的父親,能給出逆耳的勸誡。這也就造就了愚蠢甚至恐慌。
很多人害怕成為這樣的搗亂者,沉默似乎成為一種明哲保身之舉。但是,在這本書中,作者并沒有批判那些沉默者,而是把過去的自己歸入其中甚至成為代表,向讀者靜靜講訴自己沉默的選擇與原因,自己決定不再沉默的契機與感悟。
謙遜,是作為發聲者的態度。我想,正如書中作者想表達的,把自己的觀點是非坦坦蕩蕩的交付公論。把判定是非的權力從一個人擴散到公眾;把發聲者的角色從決定者轉化為建議者、傳遞者。這樣發出的聲音,才能長且遠。
再來說說這本書不容忽略的一大方面,俄國文學家別林斯基說過: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沉默的大多數》有一個不容忽略的背景——七十年代,一個讓無數中國學者耿耿于懷的年代。
奇妙的是,王小波先生筆下的那個充滿血與淚的年代,卻是平淡的。他用詼諧自嘲的筆觸,寫下那個時代“無趣”的書籍、“無話可說”的伙伴,以及“無味”的思維。他親歷痛苦卻能思考痛苦,在他的筆下看不到仇恨與控訴,讀者能直面那個時代所發生的,在嘆息時又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些在枷鎖中保持獨立思維的少數人的可貴;然后去思考——是什么造就了那個時代。
直面過去,直指未來,才是這本書最珍貴的。
《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想5
《沉默的大多數》是一本雜文、隨筆和書評合集,書中的文章多數創作于1995年左右,即便是時間已悄然晃過了20年,那些值得反復咀嚼的文字里仍然閃爍睿智、理性、人本和新奇的光芒。
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800字初一(篇6)
不必做”一只特立獨行的豬“,但要學著體會
“思維的樂趣”
對被設置的生活不喜歡,不喜歡又能怎樣?作者在《一只特立獨行的豬》中,講了一只自己在插隊時喂過的與眾不同的豬。這只豬主要有以下事跡:它能像山羊一樣敏捷,一米高的豬圈一跳而過;它跑起來像顆魚雷,能把狗撞出一丈開外;它會模仿各種聲音,汽車響、拖拉機響、汽笛聲,學得都很像;它聰明的逃過了人類對它的宰殺,跑得瀟灑至極。總而言之,這只豬無視生活的設置,成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我認為這只特立獨行的豬改變自己的命運依靠了三個特質:超豬的能力、超豬的智慧和超人的膽量。盡管我很佩服這只特立獨行的豬,向往它沖破設置后自由的生活狀態,但也知道我們不可能都去做“一只特立獨行的豬”,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具備那樣的勇氣,更重要的是,作為社會中的人身上擔負了太多東西,不可能像豬一樣單純。
。面對生活的設置和思想的灌輸,我們可能已經逐漸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是習慣于被動接受;我們可能已經失去了平和自由的心態,而是習慣于用自以為是的善惡標準來評判別人。《思維的樂趣》啟發我們,要善于進行批判思維,用獨立思考去發現新奇、頭腦開放而不盲從、自信并尊重他人。要學著對自己不贊同的觀點報以理解、對自己不了解的東西報以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