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800字初中
“讀書只讀一流書。”讀一流書才能用最少的時間得到最多的收獲,才能節省我們寶貴的時間。用最少的時間來充實自己,這是每一個忙碌的人都夢寐以求的事情,那么怎樣做到這一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800字初中,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
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800字初中篇1
作者王小波又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書中有一篇寓言式雜文叫《一只特立獨行的豬》。他用那頭豬影射自己,在嘲諷中來表達自己的人生追求:無視生活的設置,要做一個特立獨行的人!
這只特立獨行的豬與其他家豬有很大的不同,它有著山羊一樣的敏捷,還和貓相似,喜歡到處游玩,不喜歡被關押在圈里。而且這只豬有著它獨立的思想,在選母豬這點上看,它的愛好和思想都與其它豬不同,對于同一個圈里的母豬,它覺得這些母豬被過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還又臟又臭,它就到村寨里去找母豬。它還會模仿各種聲音,特別是汽笛聲。但這個汽笛聲也給它帶來了災難,由于學汽笛叫因此誤工擾亂工作時間表,于是,一場殺身之禍從天而降。但是這頭豬并沒有在槍火下死,而是逃逸了,最后逃出村寨,到林子里獨立生活,還長出了獠牙。作者沒有安排它死,而是活著,并且是特立獨行地活著,永不征服地活著。這個的結局,是作者的理想:在他人安排的生活中,不能失去獨立的思考和靈魂。在生活的磨難之中,不能滅失掉人性中那些美好的東西---正義、善良,不能做"沉默的大多數",因為沉默造就了怯懦的人,沉默造就冷漠的人。
看完《沉默的大多數》,我立馬理解為什么王小波在文學界享有那么高的聲譽。他的確是個很有思想的人,而且敢說且擅長說。剛讀完這篇雜文會感到比較生澀,還好對"話語"這個詞尚不陌生,因此逐漸體味到文章的深度。自以為是理解了小波繞著彎子想表達的思想和觀點,于是在讀畢獲得閱讀的滿足。
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是對社會權威的對抗和批判。他所質疑的是年幼時期的我曾困惑過的,但那時我的質疑卻未堅持下去,最后隨波逐流,屈服于社會權威及沉默的大多數。小波談到"毛主席語錄"、"十六條"、"五講四美"等,可現今政府機關、事業單位、企業等各種場合里不都充盈著我們習以為常的類似話語么,比如官話、套話、場面話。這就使我想起一些正在政府機關做公務員的同學朋友,他們每天撰寫文件及領導講話稿,這不都是話語的捐稅么?我們現在高談闊論"人權",人權就應"以人為本",即要尊重人,關心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喪失了基本話語權的人們又如何全面發展?
不合理的東西存在于我們周圍,一代代的人不是想到改變它,而是被其馴服,對其視若無睹,逐漸轉而惶恐和壓制對現存不合理的反抗。人們只看到手腳戴上鐐銬的痛苦,卻意識不到思想被戴上枷鎖的更大可悲!
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800字初中篇2
歌德曾有一句話是,“讀一本好書,就是與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與高尚的人談話則是讓人能夠在思想意識、價值觀念上進行淬煉。小波的這本書的確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是做到了,這可能也是因此近年來很多人將他推上神壇的原因吧。但是就我從這本書里認識的小波而言,我覺得他更像是生活在周圍的一個普通而又有趣的人,不時地傾訴著他樸實的思想。
讀這本書有種如鯁在喉的感覺,樸實的語言以及平淡的情感,似乎并不需要細細咀嚼便可以吞咽,然而當我想用腸胃去進一步消化它時,卻發現如果不挑出里面的刺,它只會是我身體里面刺痛我的異物。所以每篇文章讀到一半時,我都習慣性愣地遲疑片刻,生怕有被遺漏的刺。如此一來,讀這本書的確沒法讓人有酣暢淋漓的感覺,因為既沒有讓人大徹大悟的道理,也沒有令人驚艷的文筆。但是你若靜下來讀它,至少可以驅趕心中些許的浮躁。之所以要靜下來,是因為靜默能讓你更理性,而保持理性也正是王小波這本書勸誡讀者去擁有的習慣。正如扉頁的那句話所說,“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
這本書最先讓我產生好感的是自序里面的那句“我對讀者要求的,只是希望他們不要忽略我的那一份懇切而已”,那感覺就像是一位好友在跟你探討他的思想和觀點,你可以沒有任何負擔地傾聽下去。沒讓人失望的是,書中沒有一處語言會讓你感覺到嚴肅或是犀利,沒有一個觀點是站在至高點用俯視的姿態來表達。這應當是很合我口味,因為我總是希望觀點能夠被平等地表達,我也喜歡在云淡風輕中去思考一些有趣的事情。
同時,書里無時無刻不透露著作者思想中理性的光輝,而學會理性地思考我以為便是我在書中最受益之處。比如在書的第一篇文章《沉默的大多數》中,作者就指出在惡劣的環境下,話語通常讓人陷入思維的移植和灌輸中,個性和人性都被嚴重的抑制,反而選擇沉默是保持理性的方式。但是沉默的大多數內心的思想無法得到表達,導致了非理性話語占據了公共文化思想的主導地位,因此作者本書的立場正是站在沉默的大多數這一群體這邊,試圖讓話語成為理性思維的交流。又比如另一篇文章里面提到,“我就會請求上帝讓我聰明到足以明辨是非的程度,而決不會請他讓我愚蠢到讓人家給我灌輸善惡標準的程度”,他希望人擁有明辨是非的理性,不會被動地接受善惡標準的灌輸。作者所贊成的那句話“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也是為了說明思想和知識的參差多態才是人幸福最根本的來源,而理性則是保證思想自由的前提。
不論是中外歷史,社會思想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陷在教條地傳承之中,理性要么被主流唾棄,要么被生活掩埋,社會發展也因此極其緩慢。而當理性被重新喚起時,社會變革則開始轟轟烈烈地開展開來,自然科學、人文藝術也迅猛地發展豐富起來。有價值有意義的思考通常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之上,理性能讓你不被情感所蒙蔽,理性能讓你批判地接受外界信息的輸入,理性能讓你的思想真正獨立。或許當全社會崇尚理性時,才能讓整個社會思想真正地解放,去擁抱自由,精神文明才能極大豐富。
作者自然是沒有想在書中對理性的價值做一番高屋建瓴的評論,畢竟這不是他的風格。然而書往后一讀,通篇點到即止的論述風格實在讓我咬牙切齒。論點總是給人一種只可意會的感覺,捅破天窗的工作只能讀者自己去完成,而其論據則通常是荒誕不經的故事,雖然淺顯易懂但未免過于牽強。也許這涉及個人文學層次的問題我無法體會,但至少在我希望借助作者的思想去思考時,會感覺這種思考猶如空中閣樓一般缺乏支撐,即便存在也是在風中岌岌可危。
除卻思想的深度,思想的廣度同樣讓我無法認同。作者在__中經歷了思想最不自由的年代,因而對思想的自由尤為看重和珍惜。而理性這一思想自由的先決條件,在那個專橫的時代而被人們所摒棄。然而作者反復提起那段過往的經歷,讓我感覺像是聽單曲循環的歌曲,熟悉無比的旋律給不了一絲的驚喜。另外,作者對傳統文化的看法似乎僅源于儒家經典的部分觀點,而且援引的觀點也基本局限在羅素先生的話語中,這讓本已狹隘的思想維度更加地封閉,極大地削減了該書的閱讀性。
所以總的來說,我心中的王小波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他既有種種的不足,又有高尚的思想。我們的時代需要的是更多這樣思想的人,而不僅僅被供著的思想。
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800字初中篇3
《沉默的大多數》是王小波的雜文集,書中收錄了作者對涉及知識分子的處境及思考、社會道德倫理、文化爭論、國學與新儒家、民族主義等很多方面的一個分析和解讀,角度各異,文章里既有文學上的優美,又帶給人們哲學上的沉思,還有一些值得推敲的史學論述。就像書中引述最多的羅素的那句話——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作者給我們展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思想世界,并且照進作者生活過的許多現實狀況。不管是那段瘋狂心酸的經歷,還是現下生存的時代和空間,一切都有其存在的意義。
沉默的大多數是作者以自己為典型而揭露的人群,這些人沒有語言上的障礙,但是很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很多時候都以“沉默”的姿態示人。不知道是不是受到“沉默是金”這句話的影響,反正我身邊有很大一群“沉默的大多數”,他們就是作者描述出來的樣子——在公眾場合什么都不說,到了私下里則妙語連珠,換言之,對性的過的人什么都說,對信不過的人什么都不說。“沉默是金”的名言可能是很多人保持沉默的原因,而這些沉默的人需要的是打破沉默,將自己的思考和所得告訴給身邊的人,否則他們也會變成“弱勢群體”,因為弱勢群體的典型特征就是有些話沒有說出來的群體,作者在書中如是說。
“東西方精神的最大差別在于西方人沉迷于物欲,而東方人精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前者從征服中得到滿足,后者從人與人的相親相愛中汲取幸福。”,其實提到“物欲”,我們一定會想到許多文章,大到文學著作、各期刊雜志的文章,小到一篇普通的學生作文,“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這句話不知道被多少人引述,持著或褒或貶的態度。“物欲”是古代先賢批判的“外物所累”,是現在很多人叫囂著的“錢,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對物質的追求在我們看來都是需要被批判的,因為物質索取會讓精神變得不純潔,這是傳統文化潛移默化中告訴我們的。而人性的追求,從來就不止精神和思想高尚,再賢明的人也離不開一日三餐,再高尚的人也難以脫離粗布蔽體,脫離物質而存在的精神,這是肯定不存在的。
“從孔孟到如今,中國的哲學家從來不挑擔、不推車,所以他們的智慧從不考慮降低人體的痛苦,專門營造站著說話不腰疼的理論”,如果你也曾覺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勞其筋骨,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很有道理的話,你再想想其用以安撫那些辛勞的人們安心接受辛苦時的作用,也許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了。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說所有逆境都是為順境的來臨而預備,給人們這樣殷切的盼望卻沒有任何保障性的結果。或許是我曲解了,但是我覺得作者這一觀點仍然是值得我們細細分析的,我們可以去尋找更多的例證,證明其正確以及錯誤性。
赫拉克利特說“善與惡為一,正如上坡和下坡是同一條路,不知道何為惡,焉知何為善”,就像那些標榜著“善”的人很有可能是“惡”的所在,事物的兩面性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句話不僅是對善惡的解讀,也是盡力給人們啟發的意義。我們常說事物都有兩面,當看見華麗的正面,我們卻抹不掉陰暗的背面。每個人對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認識,有自己的處事方法,甚至有很多時候向好向懷的發展只是我們單純企盼,但是卻不能忽略其反面帶來的影響。抱著最好的期待做最壞的打算,這是我們常說的一句話,但是確確實實的踐行大概才是該做的。
魯迅說:人是一種善于遺忘的動物。這實在是人性,人的本能中有一種讓自己快樂的動力。魯迅說了遺忘的壞處。假如人生活在一種無力改變的痛苦之中,就會轉而愛上這種痛苦,把它視為一種快樂+人是一種自己欺騙自己的動物。人的動物本能讓自己學會趨利避害,且絕無例外。這話說起來或者讓人聽了很難受,畢竟我們標榜著“大公無私”“不求私利”的大字標語讓人再熟悉不過,但是我們又真實的知道每個人都是自私的。人的利益選擇不是由于知識文化道德決定的,而就只是因為我們是動物,我們的本能就是自私。
也許話語中有很多道理,但是沉默也許能給人更大的思考空間;也許沉默可以明哲保身,但是話語卻是我們每個人的權利,還是需要我們好好使用。
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800字初中篇4
讀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能夠感覺到“特殊時代”在他身上的烙印,但不得不佩服他語言的犀利和觀點的獨到,總體感覺此書能夠面世,一是說明時代在進步(不是禁言的時期);二是要珍惜當下的大好時光(盡管仍然存在著諸多不盡人意之處)。
因為是雜文,作者談及的主題很多,先將我本人看到的精彩語句摘錄如下:
和任何語言相比,饑餓都是更大的真理。
幼年的經歷、家教和天性謹慎,是我變得沉默的起因。
好在人不光是在書本上學習,還會在沉默中學習。
至于沉默的理由,很是簡單。那就是信不過話語圈。
所謂弱勢群體,就是有些話沒有說出來的人。
然后我又猛省道自己也屬于古往今來最大的一個弱勢群體,就是沉默的大多數。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種多樣,有些人沒能力,或者沒有機 會說話;還有些人有些隱情不便說話;還有一些人,因為種種原因,對于話語的世界有某種厭惡之情。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面鏡子,外國文化是另一面鏡子。還有一面更大的鏡子,就在我們身邊,那就是沉默的大多數。
假設善惡是可以判斷的,那么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發展智力,增廣知識。
在這里我想探討一下國學熱的問題。今天國外多處興建孔子學院,國內到處開設國學講堂,更有甚者,別的都不學了,穿漢服、頌經文,搖頭晃腦……
第一、要客觀認識國學。既要肯定國學經典的思想、道德引領,也要認識到其時代局限性。
文中也有論述:“眾所周知,中國文化的最大成就,乃是孔孟開創的倫理學、道德哲學。這當然是種了不得的大成果,如不其然,別人也不會承認我們這種文化。很不幸的是,這又造成了一種誤會,以為文化即倫理道德,根本忘了文化應該是多方面的成果—這是個很大的錯誤。”“真正的科學沒有在中國誕生,這是有原因的。這是因為中國的文化傳統里沒有平等:打孔孟到如今,講的全部是尊卑有序。”
第二、要以平常心來對待國學,切忌不“左”就“右”。
文內講到“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我對文化、浪潮等等抱有充分的尊敬,對哲學和文化人類學也很有興趣。我不滿意的只是在知識領域里的這種古怪現象:它和超聲波哨子、打雞血是同一類的東西。熱起來人人都在搞,過后大家都把它忘掉。”
第三、通過國學課程的學習,解決思想認識、掌握解決的方法論,但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是科學技術。
作者提及“我個人認為,我們民族最大的文化傳統,不是孔孟程朱,而是這種鉆研精神。”又講到“就說國學吧有人說它無所不包,到今天還能拯救世界,雖然我很樂意相信,但還是將信將疑。”
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800字初中篇5
王小波的書和別的作家很不一樣,通常我們作為讀者讀不讀的下去書是主觀的意愿,從你讀第一段話或者第一篇故事就能知道你讀不讀的下去。可是他的書一直讓人有一種捉摸不透的感覺,虛幻而又真實,幽默中帶點諷刺意味,也虛度了好幾遍也無法弄清作者究竟在想些什么。可以說王小波的寫作風格是特立獨行的,但又保持著理性的狀態,不至于驚世駭俗或者說太過荒誕。
《沉默的大多數》是我讀的王小波的第一本書,第一次看到這個標題我想到了魯迅先生。“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時,學校組織看電影,當播放到日本人屠殺中國人的畫面時,當時的中國留學生沒有一個站出來表達過不滿,魯迅至此棄醫從文,將紙筆化成尖銳的刺刀來抨擊那些‘’沉默者”。而如今時代變了,中國也從當年的衰落走向了繁榮,卻還是有人不敢‘’說話‘’王小波的這本書也正是抨擊那些‘’沉默者”,在這喧囂的話語圈中保持沉默,也許是社會的現實壓力讓他們有所顧忌,沉默是金,沉默也許是他們為了保護自己的盾牌,這也情有可原。但是,若在需要開口時中保持沉默,那么中國人也就失去了向心力了。
在生活之中可能有很多人保持沉默是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我們大學生在討論小組作業時,其實你有不錯的想法想要提出來,但卻因為擔心別人不認同你的觀點或者覺得你的觀點不夠好而選擇把自己的想法藏在心里。很多這樣的同學可能是性格原因造成的吧,他們天生內向而自卑,總是默默做一些事卻不想被人知道。殊不知他們收起羽翼隱藏自己光芒的時候,可能會錯過很多展現自己的機會,別人發現不了你的閃光點,又怎么會發現總是隱藏在角落優秀的你呢。
而另一種沉默就更加可怕了,是迫于現實無奈而產生的群體效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些年扶不扶的問題,也許有人會說這都是過時的問題了。但我想說這樣的問題其實并不過時,因為還沒有人讓這樣的現象得到改善,問題仍然存在。值得擔憂的是,會不會以后當一個人發生不幸時,眾人都會有這樣那樣的顧慮導致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提供幫助。‘’會不會是騙子?”“為什么大家都不去救,那我為什么要和大家做不一樣的事呢?”之前太多騙子利用人們的同情心做一些違法的事所以導致產生了信任危機。還是因為社會制度還不夠完善并且我們其實需要一些敢于發聲與行動的人站出來維護正義。
而敢于發聲的人才最值得敬佩,我國的發展之路從來都是充滿著曲折,但總是有一群斗士在維護我國的國家安全。經常刷b站的朋友都知道,我國的外交部真的很給力,每當有別國向我國潑臟水或者甩鍋給我們的時候,外交部總是第一時間回應,用一種溫和且有力的態度來回應別國對我們毫無根據的質疑,體現了大國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