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800字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800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
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800字篇1
王小波,似乎是很多文藝青年拿來說事的偶像。似乎每個文藝青年心里都住著個王小波。最近草草地,囫圇吞棗似的把他的《沉默大多數》看了一下。
境界實在是高,在看似戲謔調侃,輕描淡寫,但卻縱橫捭闔道出世間萬物,人生百態。那種信手捏來的哲人思想,那種通俗易懂的打比方,那種恰到好處地點到為止,是我們這些俗人企及不來的。
都說王小波的話語很俗,其實我覺得大俗乃脫俗。試問誰可以用大俗之言,把人性,人生,思想,文化,倫理道德等大雅之理剖析得那么入骨三分。
生活中,我們很多人就自覺不自覺地做了那沉默的大多數,“在我周圍,像我這種性格的人特多——在公眾場合什么都不說,到了私下里卻妙語連珠,換言之,對信得過的人什么都說,對信不過的人什么都不說。
保持沉默是怯懦的。”
不可否認,大多數時候,我們的思想在真空中煎熬,不知道是因為世界太荒謬,還是我們自身的原因,我們選擇了沉默,或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不知道我們沉默是不是因為“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 。”
而人類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學習成長的過程,看了這書以后,我真心地感慨,王小波定是很喜歡蘇格拉底,羅素之類的西方哲學家。
“我寧可做一個像蘇格拉底那樣的人,自以為一無所知,體會尋求知識的快樂,也不肯做個“智慧滿盈”的儒士,忍受無所事事的煎熬。”
尋求知識,體會知識帶來的樂趣,這不應該稱之為“文化苦旅”,我也甚至質疑“學海無涯苦作舟”了。
那也許“參差百態,乃幸福根源”,把羅素的理論妄用一下,即追求知識過程中的萬千體驗,估妄言,殊途同歸,都是為了追求終極的快樂。突然又想起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
王小波,他說“在世上,要求不高,就是想弄明白一些道理,遇見一些有趣的事”。
這恐怕已經是人生之高境界了,所以啊,《歡樂頌》中的優質男趙醫生,渴望的就是一場王小波式戀愛。然而人生亦是如此,“胡思亂想并不有趣,有趣的是有道理而新奇。”
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800字篇2
之前就百度過王小波,由于我的心不細,只看到他去世的日子(1997年),就以為他是一位年齡較大的學者。所以我一直以為,他寫《沉默的大多數》的時候,已經到了暮年。
很慚愧,到這本書的中間部分,我才知道,他很年輕,而且很早逝。當我知道是這么一回事的時候,我渾身冷顫,可惜啊,可惜啊,如果他多活30年,得又有多少好的作品啊。
這本書是在微博上看到,說是推薦9本書高分書籍,其中有5本我看過,都是好書,便相信其他4本,也是好書。
我看很多書在一開頭都很困難,因為對作者的思維還不夠熟悉,便有沖突感。其實,很多東西都是這樣的,這是學習的開始呀。
我想到了另外一位作者,大冰。大冰的故事很吸引人,看起來也很舒服,但是總有加工過度而沒有營養的嫌疑。而王小波的這本書,也是在講故事,但里面包含了很多他的獨立思考。
而要理解一個人的思考,便要按照他的思維去走,走到他思維的深處,便和作者在一起了。
最讓我印象的,是“肚子里的戰爭”,“一只特例獨行的豬”,“椰子樹和平等”,“謙卑學習班”,“魚王”,“蕭伯納的吧拉拉少校”。
“魚王”,“蕭伯納的吧拉拉少校”可能是剛剛讀完,所以印象深刻。
“肚子里的戰爭”。
展現了當時年代的荒謬,“人像小白鼠一下,是學習的工具”。
“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這句話體現要在實踐中學習。但是并不是讓人毫無準備就上戰場去實踐。在實踐之前,要做最充足的準備。而很多時候,卻推脫了前面充足的準備。這是歪曲。
“一只特例獨行的豬”。
最近自己老是在想,我是不是應該上完大學,找個女朋友談對象,然后結婚生孩子,過一生。我得承認,我是半吊子,半吊子是我既追求自由(打破人生的預設),也希望穩穩定定(人生的預設有較多的安全感)。我未來不知道我往哪個方向去走,但是我很佩服那只豬啊。
這兩篇,印象最深了。以后和別人談起這本書(在重讀之前),也拿這兩篇舉例。而我不得不承認,這兩篇不是最好的兩篇。我畫了很多線,現在回過頭去看,那些真的好。
在大學畢業之前,我要重復20本書,現在確定的有:《圍城》,《人類簡史》,《少有人走的路》,還有《沉默的大多數》。
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800字篇3
《沉默的大多數》是王小波的一本雜文隨筆集,它以輕松幽默的筆調來解析身邊復雜的事態,讓人捧腹之余更多的是深深地思考,從中體會閱讀的快感和思維的樂趣。這本書雖然寫于九十年代,但它閃爍的自由主義之美穿透時間的阻隔,今天讀來仍有啟迪心靈的力量。
讀王小波的雜文會讓我想起魯迅的雜文,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但魯迅的雜文具有對敵的戰斗性,他的雜文是匕首,是投槍,是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的東西,他的語言在辛辣、幽冷中帶著深重的悲愴。
王小波的雜文,更多的是輕松幽默,其荒誕不經的想象力和妙趣橫生的敘述方式往往贏得讀者更多的會心的微笑。微笑之余,引起的卻是心靈的震動和深深的思考,那個時代發生的那些人那些事,現在想想是覺得荒誕可笑,但卻是真真實實發生在身邊的事,是作者親身經歷的事。比如他的《肚子里的戰爭》一文,是王小波插隊時的故事,他住院時碰到一哥們犯了闌尾炎要手術,但當時醫院里沒有大夫,都是工農兵出身的衛生員——真正的大夫全都下到各隊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去了。于是一個闌尾炎手術開了三小時也沒找到闌尾,急得主刀大夫把他的腸子都拿了出來,上下一通緊搗。眼看天色越來越暗,別人也動手來找,那哥們被人找得不耐煩,撩開了中間的白布簾子,也去幫著找。
最后終于在太陽下山以前找到,把它割下來。這個看似太離譜、太荒唐、太不可思議的故事就是作者親歷的事,他輕描淡寫的敘述初而令人捧腹,繼而令人嘆息,最后令人想流淚,這就是王小波雜文的藝術魅力。《沉默的大多數》中有好多這樣的文章,如《一只特立獨行的豬》等等,都是讓人讀了不會忘記的文章。
其實我對王小波知之很少,還是從他夫人李銀河為他寫的祭文中稍有了解的,我一直在想,這是個怎樣的人呢?能讓他死后好多年,各種版本的作品本層出不窮,盜版書也熱賣不止。恰逢農工黨蘇州市委舉辦了“重溫經典,學新知新”讀書節活動,參加的黨員可以選本書讀,我毫不猶豫的選了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王小波生前就像這書名一樣,只是沉默的大多數中的一個,他文學的全部目的也非常質樸和簡單:我要試著創造出一點美。
我想我們每一個人如果都能創造出一點點美,那么生活一定是有趣的。像王小波那樣努力做一個有趣的人,在GDP和房價的生長中保持著曼妙的想像力和激情,生活可以沉默但不能無趣。作者:謝慶琳
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800字篇4
王小波的書和別的作家很不一樣,通常我們作為讀者讀不讀的下去書是主觀的意愿,從你讀第一段話或者第一篇故事就能知道你讀不讀的下去。可是他的書一直讓人有一種捉摸不透的感覺,虛幻而又真實,幽默中帶點諷刺意味,也虛度了好幾遍也無法弄清作者究竟在想些什么。可以說王小波的寫作風格是特立獨行的,但又保持著理性的狀態,不至于驚世駭俗或者說太過荒誕。
《沉默的大多數》是我讀的王小波的第一本書,第一次看到這個標題我想到了魯迅先生。“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時,學校組織看電影,當播放到日本人屠殺中國人的畫面時,當時的中國留學生沒有一個站出來表達過不滿,魯迅至此棄醫從文,將紙筆化成尖銳的刺刀來抨擊那些‘’沉默者”。而如今時代變了,中國也從當年的衰落走向了繁榮,卻還是有人不敢‘’說話‘’王小波的這本書也正是抨擊那些‘’沉默者”,在這喧囂的話語圈中保持沉默,也許是社會的現實壓力讓他們有所顧忌,沉默是金,沉默也許是他們為了保護自己的盾牌,這也情有可原。但是,若在需要開口時中保持沉默,那么中國人也就失去了向心力了。
在生活之中可能有很多人保持沉默是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我們大學生在討論小組作業時,其實你有不錯的想法想要提出來,但卻因為擔心別人不認同你的觀點或者覺得你的觀點不夠好而選擇把自己的想法藏在心里。很多這樣的同學可能是性格原因造成的吧,他們天生內向而自卑,總是默默做一些事卻不想被人知道。殊不知他們收起羽翼隱藏自己光芒的時候,可能會錯過很多展現自己的機會,別人發現不了你的閃光點,又怎么會發現總是隱藏在角落優秀的你呢。
而另一種沉默就更加可怕了,是迫于現實無奈而產生的群體效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些年扶不扶的問題,也許有人會說這都是過時的問題了。但我想說這樣的問題其實并不過時,因為還沒有人讓這樣的現象得到改善,問題仍然存在。值得擔憂的是,會不會以后當一個人發生不幸時,眾人都會有這樣那樣的顧慮導致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提供幫助。‘’會不會是騙子?”“為什么大家都不去救,那我為什么要和大家做不一樣的事呢?”之前太多騙子利用人們的同情心做一些違法的事所以導致產生了信任危機。還是因為社會制度還不夠完善并且我們其實需要一些敢于發聲與行動的人站出來維護正義。
而敢于發聲的人才最值得敬佩,我國的發展之路從來都是充滿著曲折,但總是有一群斗士在維護我國的國家安全。經常刷b站的朋友都知道,我國的外交部真的很給力,每當有別國向我國潑臟水或者甩鍋給我們的時候,外交部總是第一時間回應,用一種溫和且有力的態度來回應別國對我們毫無根據的質疑,體現了大國風度。
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800字篇5
“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為此也要去論是非,否則道理不給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讓你遇到。我開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總得申明我的態度,所以就有了這本書——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數。”
這本書的作者是王小波。主要是由作者在一些雜志報刊中發表的文章組成,其中傾注了作者對中國民眾命運的關注,以反諷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從一個輕松的角度來解析身邊復雜的事態。
這本書讀起來很舒服,沒有晦澀難懂的語言和長篇累牘的大道理,經常用一些生動甚至搞笑的比喻,在不經意間就將自己對某一種社會現象的看法與態度表達出來了。這種方法不會讓人感覺壓迫與強勢,而是像一個老友在跟你聊閑天。但是其中的道理和觀點卻表現得很清晰。他每次在說到對當時而言比較敏感的話題時都會加上類似于“個人愚見,對此持反對態度的也不要跟我爭論”這種話,顯得卑微又有趣,這就類似于現在有時候我們在網上說一些大實話又怕被噴的時候,加上狗頭以求保命。
雖然這書的大背景是在90年代,但其中的道理放在今天的大環境中也恰逢其當。他表達了思維的樂趣、中國知識分子相關、道德、極端、國學、人性、謙卑、科學、藝術、精神、文體等各方面的見解,其中不泛針砭時弊的犀利言辭,別具一格且深具批判精神。
中國人民久經儒家思想的教化,長幼有序、尊卑有別,這些放在君主集權制度中有助于社會安定,同時卻也禁錮了個人的思想與個性的發展。現如今,我們還是從小便被教導‘聽話’,很少能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但因此,在潛移默化之中我們也逐漸缺失了一種批判與質疑的能力。小時候,對事物認識得還不完全,只覺父輩的話語便是真知;青少年時,還未形成獨立的人格,便習慣于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誤以為多數即正義;青年還未有成就之時,即便有了一定自己的判斷與認知,卻總是告誡自己“謹言慎行、人微言輕”;諸多因素驅使之下,我自己也一直都是沉默的大多數中的一員。
王小波本人也是從40歲才開始寫作的,或許那個時候他才想明白吧。他說“我選擇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繼續一聲不吭。”這句話讀來,我竟有種被人看透了內心的錯覺,當你一直說個不停的時候,大腦將會停止思考。
可是,一直保持沉默是否也是一種極端?其一,如果你的道理是正確的,卻不愿站起大聲說出來,那么那些謬誤甚至畸形的意識形態是否會因毫無阻礙而大行其道,甚至于成為社會的主流;其二,倘若你的道理原本就是錯誤的,你不愿告訴任何人,只是固執己見的認為那就是真理,那么你可能永遠都明白一些真的道理。
這本書我強烈推薦大家去閱讀,看看作者對一些事物的看法與評價,遇到不認同的點也可以在內心跟他辯上一辯。真理只會越辯越明,慢慢的學著去表達一些自己的觀點,沒有對錯之分,卻能讓自己明白一些道理,遇見一些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