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文獻記載了什么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火把節文獻記載了什么供大家參考,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火把節文獻記載了什么?
火把節風俗,在史書里多有記載。最早見于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竿縛火炬照明。”師范《滇系·雜載》中說“農民持炬照耀田間以祈豐年,通省皆然。”《遵義府志》記載:貴州西部彝族每逢“六月二十四日,各醵錢祀山川、宰牲歌舞,或數日始罷。”明弘治《貴州通志》普安府風俗:“州志:夷人每歲以冬、夏二季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屠豕宰牛,以祭其先,小兒各持火炬喧戲于市,如上元,除歲然。”《黔南職方紀略》:“僰人,威寧、興義縣、貞豐、普安縣、普安廳有之。男子披氈,不沐浴。六月二十四日為度歲,朔望持齋梵誦,通各苗語。”清光緒四川涼山《越嶲廳全志》卷十《夷俗》記載:“倮以六月二十四日為小年,滿山星火,名火把節;十月朔為過大年。”
火把節起源傳說
火把節是彝族人民特有的傳統佳節,自漢唐起,已沿襲一千多年。火把節一般于每年農歷二十四日舉行,歷時三天。有關火把節起源的記載和傳說有數十種,內容豐富,優美動人。其中較為普遍的幾種說法是:
一、相傳天上的恩梯古茲(彝族神話中的天神)派嘍啰到凡間危害眾生和莊稼,人們在支格阿魯(彝族神話中的英雄)率領下毫不畏懼,在農歷6月24日這天用火把焚燒了害蟲,戰勝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代代相傳。
二、書倫撰修《西昌縣志》載:……唐開元間,有鄧耿詔者,六詔之一也。南詔欲并五詔,因星回節召五詔令飲于松明樓。鄧耿妻慈善,懼難止夫勿行,不聽,乃以鐵釧約夫,背而別。比至南詔,火其樓,諸詔尋夫骸不可識,獨慈善以釧故將其骸以歸。南詔異其惠,以幣聘之,善以夫未葬為辭,既葬乃于櫻城自守。南詔以兵圍之,三月食盡,善盛服端坐餓以死,南詔尋悔,旌其城曰德源。今滇俗6月24日,比戶所松焉。燎長丈余,入夜爭先燃之,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卜之豐歉。戚友會聚,剁牲飲酒,夷漢同之……。正如《西昌縣志.文藝志》(建昌竹枝詞)所載:赴宴先知去不回,柴樓煙冷尚余哀,而今火樹沿成俗,忍使冰心化作灰;慧心早卜去難回,贈到金杯隱自哀。千古人猶照亮節,吞來六詔已成灰。
三、遠古的時候,天上的一個大力士和地上的一個大力士摔跤,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戰勝,狼狽地逃到天上,在天神面前拔開弄是非,于是天神不分青紅皂白,遷怒于人間,遣派大量的害蟲到地上糟踏莊稼,危害人民,人們點燃火把到田間驅除蟲害,戰勝了天神,這天正好是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火把節節日習俗
按彝族的傳統習俗,火把節要過三天,第一天清晨,男人聚集河邊殺豬、宰牛、打羊分肉;婦女在家忙著煮蕎饃、磨糌粑面,準備以后兩天的熟食,這一天還有一項重要的內容,那就是每家要殺一只雞,察看雞舌、雞膽、雞股以占卜來年的吉兇,并燒雞祭祖,祈盼闔家平安、牲畜興旺。第二天,四鄉八部的人們穿帶節日的盛裝從方圓幾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山寨潮水般涌向青山環抱的火把場。這天的活動可謂精彩紛呈,傳統項目有斗牛、賽馬、斗羊、摔跤、斗雞、爬桿、搶羊、射擊、賽歌、選美、賽衣、老鷹捉小雞、跳“朵樂荷”舞、耍火把、打情火等。
活動極富原始情趣和鄉土氣息。第三天繼續前一天未完的活動。太陽映紅了天邊,他普牽著獲勝牛,阿衣抱著不敗的雄雞,小伙子簇擁著“火把美女”、阿米子緊跟摔跤英雄回到山寨,點燃用蒿枝或細竹扎成的火把舉行神圣的“送火”儀式。火把節萬眾歡騰的高潮來臨,彝家男女老少高舉心中的火把,歡慶豐收,祈禱平安,祝福吉祥。
火把節是大小涼山彝族人的“狂歡節”,是阿哥阿妹男歡女愛的“情人節”。明代文人楊升庵對火把節狂歡之夜的盛況先贊嘆不已,留下了千古傳頌的詩句:“云披紅日恰含山,烈炬參差竟往還,萬朵蓮花開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間”。彝族諺語形容火把節為:“苦什”(過年)是嘴巴的節日,“都則”(火把節)是眼睛的節日。
火把節古老民俗保持得最完整、最具特色、最隆重的要數涼州的布拖、普格兩縣,它們是涼山火把節的中心,被譽為“火把之鄉”。兩縣除縣城過火把節外,布拖縣還有拖覺鎮、依蒙鎮;普格縣有西洛鎮、螺髻山鎮,都是極佳的拍攝地。
火把節的來歷
云南各民族關于火把節的傳說,各有各的特色內容。彝族關于火把節的傳說,實際上是以游牧為主轉為以農耕為主之后,新的文化形態對原有文化形態的揚棄。這個傳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節來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源頭的一個傳說。納西族關于火把節傳說的諺語中保留了火把節來歷的重大信息,與《玉溪編事》、《祿勸縣志》、《峒溪縣志》中的記載共同對探究火把節的來歷提供了重要線索。大理和昆明一帶關于火把節的傳說,雖然遮掩了火把節的來源,但其“星回節”的說法,一樣露出了火把節的源頭活水及深厚文化。
火把節日由來
彝族,中國四川西部一個崇拜火的民族。人口150多萬,居住在6萬余平方公里的大小涼山。彝族人民繁衍生息在這片有悠久歷史、古老文化、神奇傳說的土地上,到今天還保留著最古樸、最濃烈、最獨特的文化傳統。火的民族、火的子孫,祖祖輩輩崇火、尚火、戀火的彝族先民認為火是生命的起點,火也是生命的終結。
火把節是涼山彝族一年一度傳統的重大祭祀性節日。但最初不過是彝族先民用打火把來驅蟲辟邪、企盼豐收的民間習俗。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歷史進程中,這種習俗逐步演變成今天的民間文化體育節日。為了歡度人戰勝神這一偉大的勝利,人們相聚一個叫“日都迪散”的高原平壩(如今稱火把場),狂歡三天三夜。饞嘴的阿衣(彝族小孩)等著吃過節的砣砣肉,愛美的阿米子(彝族姑娘)盼望過歡樂的火把節,每當節日來臨,彝家山寨便忙碌起來,姑娘趕縫新衣彩裙,小伙子馴馬、摔跤躍躍欲試,阿衣抱著雄雞山野覓食;好斗的公牛不勞而獲還享受他普(彝族老人)的特殊特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