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火把節的來歷和傳說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彝族火把節的來歷和傳說_民俗供大家參考,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彝族火把節的來歷和傳說_民俗
火把節是彝族人民特有的傳統佳節。一般每年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歷時三天。按照彝族十月太陽歷的一年五季十月、每月36天、留下五日過年日(小年二日、大年三日)的年節規制,自古沿襲至今。
彝族火把節的主要活動內容為:祭祖、祭火神、祭農神、祈福消災等系列傳統民俗活動。其中,以迎火神、祭火神、誦祭火經、贊火把歌、送火神、走村串戶、巡山繞田、撒火凈宅、火把狂歡等儀式為主要表現形式。
火把節各族傳說
納西族
天神子勞阿普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將到人間,要他把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將年紀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一問方知背著的孩子是侄子,牽著的孩子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應該好好照料侄子。老天將為這樣的人間美德深受感動,想著人們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于他們,便將天神燒毀人間的消息告訴給那漢子,要他告訴人們于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此免去災難。于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了火把,天神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后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拉祜族
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后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并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里冒出來的水淹死了。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搞生產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白族
在白族的火把節傳說中,還有著名的阿南(即曼阿喃)的傳說,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彝族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兩人都有拔山的力氣。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是阿體拉巴有急事要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既然以鐵餅為飯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后,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茲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舊歷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起來,到田里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撒梅王與異族抗爭,頭被砍掉,待到星宿出現又長出一個頭來與之奮戰廝殺。最后,由于奸細的出賣,砍掉頭用尖刀草掃過脖子后,撒梅王的頭就再也長不出來了,死不復生。據說尖刀草上的紅斑就是撒梅王的血染紅的。后來撒梅人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都要打起火把紀念撒梅王,并尋找他的英靈。
火把節起源傳說
火把節是彝族人民特有的傳統佳節,自漢唐起,已沿襲一千多年?;鸢压澮话阌诿磕贽r歷二十四日舉行,歷時三天。有關火把節起源的記載和傳說有數十種,內容豐富,優美動人。其中較為普遍的幾種說法是:
一、相傳天上的恩梯古茲(彝族神話中的天神)派嘍啰到凡間危害眾生和莊稼,人們在支格阿魯(彝族神話中的英雄)率領下毫不畏懼,在農歷6月24日這天用火把焚燒了害蟲,戰勝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代代相傳。
二、書倫撰修《西昌縣志》載:……唐開元間,有鄧耿詔者,六詔之一也。南詔欲并五詔,因星回節召五詔令飲于松明樓。鄧耿妻慈善,懼難止夫勿行,不聽,乃以鐵釧約夫,背而別。比至南詔,火其樓,諸詔尋夫骸不可識,獨慈善以釧故將其骸以歸。南詔異其惠,以幣聘之,善以夫未葬為辭,既葬乃于櫻城自守。南詔以兵圍之,三月食盡,善盛服端坐餓以死,南詔尋悔,旌其城曰德源。今滇俗6月24日,比戶所松焉。燎長丈余,入夜爭先燃之,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卜之豐歉。戚友會聚,剁牲飲酒,夷漢同之……。正如《西昌縣志.文藝志》(建昌竹枝詞)所載:赴宴先知去不回,柴樓煙冷尚余哀,而今火樹沿成俗,忍使冰心化作灰;慧心早卜去難回,贈到金杯隱自哀。千古人猶照亮節,吞來六詔已成灰。
三、遠古的時候,天上的一個大力士和地上的一個大力士摔跤,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戰勝,狼狽地逃到天上,在天神面前拔開弄是非,于是天神不分青紅皂白,遷怒于人間,遣派大量的害蟲到地上糟踏莊稼,危害人民,人們點燃火把到田間驅除蟲害,戰勝了天神,這天正好是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火把節飲食習俗
1、楚雄羊湯鍋
楚雄羊湯鍋
羊湯鍋是彝族人待客的一道名肴,每年楚雄州人民過火把節時就是吃羊湯鍋最熱鬧的時候。將宰殺后的肥羊所有部位全部切成塊,放在一鍋煮,煮的時候除了放鹽,不再放任何佐料,當食用的時候再放花椒、辣椒粉、薄荷等,就著蘸水吃。就這樣竟形成了一個傳統。
2、祿豐烤小豬
祿豐烤小豬
元謀和祿豐羅次一帶的烤小豬,是一種具有地方風味的傳統佳肴。它選用三、四十斤重的瘦肉型小豬,宰殺湯褪去毛后,去掉肚雜和四蹄,涂上各種香料、佐料放在木炭火上烘烤,直至皮黃肉熟??雌饋砩珴甚r艷,吃起來外焦里嫩,贊不絕口。
3、雙柏麻栗樹腌肉
雙柏麻栗樹腌肉
原料為豬里脊、炒米粉、花椒、辣椒等,放在缸內腌制半年后即食。味道醇厚,切一塊剁碎炒進炒飯里非常的可口。
4、牟定叫花雞
牟定叫花雞
牟定叫花雞選取味香肉嫩的珍珠雞、經過腌制后包裹上香茅草或荷葉,并將姜蔥等配料塞入雞的肚子里, 再用錫紙將雞包兩層塞入烤箱,食用時剪開錫紙和荷葉就行,香味四溢、肉質嬌嫩。
5、永仁宜就全羊湯鍋
永仁宜就全羊湯鍋
永仁宜就全羊湯鍋是宜就彝族人民傳統的風味食品,食材選用本地黑山羊,薈萃羊肉、羊頭、羊蹄、羊血、內臟等連皮帶肉用大鐵鍋一鍋燉熟,香溢數里。羊皮的香,羊肉的鮮,羊肚的脆,羊血的嫩,羊蹄的韌……,強烈震撼著你的味蕾,讓你意猶未盡。宜就全羊湯鍋不腥不膻,營養豐富,老少皆宜。
6、元謀涼雞
元謀涼雞
作為正宗滇味的代表之一,元謀涼雞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涼雞的選料考究,以未生蛋或未啼鳴的仔雞為最佳。將仔雞宰殺開膛洗凈后,整只置于鍋中慢慢燉煮,邊煮邊放清水,待雞皮明顯萎縮,撈出冷卻后切塊,甜辣的沾水配上鮮嫩的涼雞,余味無窮。
火把節的來歷
云南各民族關于火把節的傳說,各有各的特色內容。彝族關于火把節的傳說,實際上是以游牧為主轉為以農耕為主之后,新的文化形態對原有文化形態的揚棄。這個傳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節來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源頭的一個傳說。納西族關于火把節傳說的諺語中保留了火把節來歷的重大信息,與《玉溪編事》、《祿勸縣志》、《峒溪縣志》中的記載共同對探究火把節的來歷提供了重要線索。大理和昆明一帶關于火把節的傳說,雖然遮掩了火把節的來源,但其“星回節”的說法,一樣露出了火把節的源頭活水及深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