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是什么族的節日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火把節是什么族的節日供大家參考,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火把節是什么族的節日
火把節不止是彝族的節日,火把節還是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火把節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
火把節起初是彝族人民的盛大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開始,持續整整三天。在這三天里,彝族人民都會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這體現了人民尊重自然規律的美好愿望。
到了今日,火把節不僅僅是彝族人民特有傳統節日,也是周邊少數民族的商貿活動的日子。
很多人都知道彝族火把節,但是,火把節不止是彝族的節日,火把節還是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火把節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不過在日子上有所不同。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火把節各族傳說
納西族
天神子勞阿普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將到人間,要他把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將年紀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一問方知背著的孩子是侄子,牽著的孩子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應該好好照料侄子。老天將為這樣的人間美德深受感動,想著人們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于他們,便將天神燒毀人間的消息告訴給那漢子,要他告訴人們于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此免去災難。于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了火把,天神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后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拉祜族
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后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并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里冒出來的水淹死了。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搞生產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白族
在白族的火把節傳說中,還有著名的阿南(即曼阿喃)的傳說,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彝族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兩人都有拔山的力氣。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是阿體拉巴有急事要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既然以鐵餅為飯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后,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茲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舊歷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起來,到田里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撒梅王與異族抗爭,頭被砍掉,待到星宿出現又長出一個頭來與之奮戰廝殺。最后,由于奸細的出賣,砍掉頭用尖刀草掃過脖子后,撒梅王的頭就再也長不出來了,死不復生。據說尖刀草上的紅斑就是撒梅王的血染紅的。后來撒梅人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都要打起火把紀念撒梅王,并尋找他的英靈。
火把節的來歷
關于火把節來歷的傳說,真不知有多少。有的載于史冊;有的經民間文學工作者作了整理載于報刊;有的為大家喜愛而流傳;有的卻只得到一個地方或一個支系的認可。火把節的.故事附會了歷史事件或生活事件,各有說法,不盡相同。它雖不是火把節的真實來源,卻都圍繞著一個中心而闡釋,這個中心便是彝族人民極為崇拜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的火。
火把節的來歷,雖然民間傳說不少,但其真正的來源乃是彝族先民對火的崇拜。
也有人說火把節來源于星回節。可以說火把節與星回節無關。關于這個問題將在下面詳細討論,茲不贅述。
段注《說文):“火,娓也。娓,各本作綴。今正。下文日娓,火也。為轉注。南方之行,炎而上。與木曰東方之行,金曰西行,水曰北方之行,相儷成文。象形。大其下,銳其上。呼果切。古音在十五部。凡火之屬皆從火。”
段注《說文》:“炎,火光上也。洪范曰:火曰炎上。其本義也。云漢傳曰:炎炎,熱氣也。大田傳日:炎,火盛陽也。皆引申之義也。從重火。會意,于廉切,八部。凡炎之屬皆從炎。”
古漢語說:“人火曰火,天火日災。”(《左傳》)認為火分為兩種:一種是人工的火,一種是自然的火。所謂“人火”就是人所用之火;所謂“天火”,就是自然之火,這種火容易造成火災,故稱之為“災”。
“火”之讀音,彝語讀音一致,傈僳語與彝語讀音一致,其它藏緬語與漢語有相近或相同之處,與彝語讀音則遠一些。
從彝語對“火”之讀音相當一致的情況來看,彝族先民至少對“火”之現象有了比較統一的認識和讀音以后才逐步分遷到各地去居住的。所謂對“火”之現象有比較統一的認識,這里指的是對火的崇拜心理和一系列的火文化現象。
云南火把節習俗
1.祭頌火神:
居住在寧蒗縣的普米族,到了火把節這天,要舉辦祭頌火神活動。
2.耍火活動:
居住在鶴慶、麗江毗連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納西族,到了火把節之夜,要舉辦耍火活動。人們在村寨所有的大樹上,系上成團、成束的紅花,象征“紅花火樹如炬燃”。當天上出現第一顆星星之際,人們各舞一把點燃的小火把,載歌載舞,環“紅花火樹”唱頌一通。
3.斗牛:
一聲洪亮的牛角號響起,兩頭公牛怒目圓睜,相向而來,一聲低吼,兩對特意削尖的牛角猛然相撞。四周觀眾吶喊助威,牛得到刺激和鼓勵,犟性大發,時而邊疆猛攻,時而力敵相峙,時而血花飛濺,時而伺機反攻。勝利的牛頭頸披紅戴花,由主人牽著繞場一周,由此身價倍增。
4.摔跤:
摔跤活動在彝族很盛行,分絆腳和不絆腳兩種,以摔倒為輸;不同村寨推選最強壯而有能耐的摔跤能手進行比賽,獲勝者除了獲頒獎品外,他們自己的村寨還另以酒、羊、牛等美食來慶祝和鼓勵。
5.選美:
彝族人世代愛美,追求美,“選美”自古以來一直是彝族傳統火把節中最重要和最具有特色的活動內容。
6.篝火晚會:
夜幕低垂,人們吃著烤肉,然后以松枝點燃火焰,手舉火把圍繞跑一圈,祈禱消除蟲災病害,祈求豐收連年。熱情沸騰的群眾,將火把圍成一堆一堆的篝火,成千上萬的彝族兒女跳起“大三弦”舞。
火把節飲食習俗
1、楚雄羊湯鍋
楚雄羊湯鍋
羊湯鍋是彝族人待客的一道名肴,每年楚雄州人民過火把節時就是吃羊湯鍋最熱鬧的時候。將宰殺后的肥羊所有部位全部切成塊,放在一鍋煮,煮的時候除了放鹽,不再放任何佐料,當食用的時候再放花椒、辣椒粉、薄荷等,就著蘸水吃。就這樣竟形成了一個傳統。
2、祿豐烤小豬
祿豐烤小豬
元謀和祿豐羅次一帶的烤小豬,是一種具有地方風味的傳統佳肴。它選用三、四十斤重的瘦肉型小豬,宰殺湯褪去毛后,去掉肚雜和四蹄,涂上各種香料、佐料放在木炭火上烘烤,直至皮黃肉熟。看起來色澤鮮艷,吃起來外焦里嫩,贊不絕口。
3、雙柏麻栗樹腌肉
雙柏麻栗樹腌肉
原料為豬里脊、炒米粉、花椒、辣椒等,放在缸內腌制半年后即食。味道醇厚,切一塊剁碎炒進炒飯里非常的可口。
4、牟定叫花雞
牟定叫花雞
牟定叫花雞選取味香肉嫩的珍珠雞、經過腌制后包裹上香茅草或荷葉,并將姜蔥等配料塞入雞的肚子里, 再用錫紙將雞包兩層塞入烤箱,食用時剪開錫紙和荷葉就行,香味四溢、肉質嬌嫩。
5、永仁宜就全羊湯鍋
永仁宜就全羊湯鍋
永仁宜就全羊湯鍋是宜就彝族人民傳統的風味食品,食材選用本地黑山羊,薈萃羊肉、羊頭、羊蹄、羊血、內臟等連皮帶肉用大鐵鍋一鍋燉熟,香溢數里。羊皮的香,羊肉的鮮,羊肚的脆,羊血的嫩,羊蹄的韌……,強烈震撼著你的味蕾,讓你意猶未盡。宜就全羊湯鍋不腥不膻,營養豐富,老少皆宜。
6、元謀涼雞
元謀涼雞
作為正宗滇味的代表之一,元謀涼雞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涼雞的選料考究,以未生蛋或未啼鳴的仔雞為最佳。將仔雞宰殺開膛洗凈后,整只置于鍋中慢慢燉煮,邊煮邊放清水,待雞皮明顯萎縮,撈出冷卻后切塊,甜辣的沾水配上鮮嫩的涼雞,余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