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擬在5年內將全市205所小學全部辦成優質學校
&bsp; 教育是一個國家的百年大計,要想使國家人才濟濟,各項事業繁榮、蒸蒸日上,就必須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只有教育事業跟上了,國家的綜合國力才能夠提升。日前,據悉中山擬將在5年內把全市205所小學全部辦成優質學校。
1月3日,記者從中山市教育和體育局(下稱&ld;市教體局&rd;)獲悉,隨著異地中高考制度和&ld;全面二孩&rd;等政策放開,預計到2020年,中山市將迎來新一輪入學高峰。為此,中山市已研究制定中小學校建設5年規劃草稿,規劃將以公辦學校建設為主,通過優質小學和薄弱小學組建發展共同體等精準幫扶模式,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把全市205所小學全部辦成優質學校,讓每個孩子都能就近入讀優質小學。
日前,市教體局召開專題會議,傳達市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和貫徹落實思路與舉措。該局局長李長春說,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市教體局扎實推進教育和體育領域綜合改革,在辦學體制改革等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動中山教育和體育事業實現長足發展。
作為中山教育的短板,幼兒園的發展取得一定成效。2016年,中山市級學前教育專項經費達到3527萬元,比2015年增加近2000萬元,帶動鎮區配套投入財政性資金近2億元,推動新建擴建一大批幼兒園,3年來共累計新增規范化幼兒園學位22272個,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達99%以上,省規范化幼兒園超過85%,較好地滿足了市民的入園需求。
中山市還順利完成高中辦學體制改革,先后將桂山中學等9所普通高中和沙溪工學校等8所中職學校收歸全市統一辦學,不僅激發了廣大教師從教治學的積極性,也推動全市高中階段學校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中山市普通高考三年連上三個臺階。
&ld;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與先進地區和中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需要相比,還存在著各類教育發展不夠協調、教育國際化水平不高、教育公平性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有待提高、競技體育后備人才不足等問題。&rd;李長春表示,在新的發展階段,將按照&ld;強基礎、補短板、促公平、建高地、惠民生&rd;的發展路徑,深入推進教育和體育事業改革與發展。
他介紹,今后幾年全市將實施小學質量提升&ld;1 1&rd;行動計劃,通過優質小學和和薄弱小學組建發展共同體等精準幫扶模式,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把全市205所小學全部辦成優質學校,讓每個孩子都能就近入讀優質小學。同時,還將新建、改建和擴建一批公辦中小學校,讓更多的隨遷子女能夠入讀公辦學校。
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培養人才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中山市有5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近5萬人,雖然有一定的規模,但總體規模不大、層次不高、創新能力不強,難以吸引高端人才,無法支撐創新驅動發展對人才引領和科技創新的需求。因此,今后幾年中山將加快推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發展,以破解高端人才不足和創新能力不夠的難題。
據了解,在條件可能的情況下,中山將推動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就地轉型升級,提高辦學層次。同時,將引進國內外高水平大學,特別是高水平應用技術性大學合作辦學,推進與英國考文垂大學、德國代根多夫應用技術大學和英戈爾施塔特應用技術大學的合作項目盡早落地。
&ld;考文垂大學本月內將正式簽訂辦學協議。&rd;李長春介紹,在發展高等教育的同時,中山將重點推進中高職一體化發展,加快建立中德跨企業(跨學校)職業訓練中心,通過引進德國&ld;雙元制&rd;培養模式,實現企業&ld;跨學校&rd;合作、學校&ld;跨企業&rd;合作,切實將該訓練中心打造成為集實訓教學、技能鑒定、師資及企業職工培訓、技能競賽、技術研發服務五位一體的實訓基地,培養更多適合中山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ld;以前職業技術教育的上升空間比較窄,學生讀完三年很難再繼續深造。我們希望在職業教育改革后,能夠引入國外職業院校,讓職校學生也能拿到本科、碩士,甚至是博士的學位,讓職業教育更好地服務本地的經濟和產業發展。&rd;李長春說。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要依靠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市教體局計劃用3年時間,分6期培養80名農村初中骨干教師,并深入推進名師帶動戰略。同時,將進一步完善教育系統人才政策,吸引更多高素質教育人才落戶中山,并探索開展高等院校&ld;岐江學者&rd;和中職學校&ld;岐江名匠&rd;評選活動,形成強大的教學名師和學科領軍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