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嫂走俏亂象難消 魚龍混雜局面困擾行業發展
&bsp; 伴隨著&ld;全面二孩&rd;政策的放開,月嫂如今已經成了香餑餑,不僅如此,月嫂價格還在與日攀升當中。但是與此同時,不可否認的是,月嫂市場魚龍混雜,月嫂質量參差不齊,各種亂象比比皆是,嚴重制約著個月嫂行業的健康發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放開二孩后,月嫂更加緊俏,但魚龍混雜的局面困擾著行業健康發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政服務行業的收費水漲船高,特別是月嫂行業的高收費自2011年以來不斷見諸報端。全面放開二孩后,國內月嫂市場更加緊俏,一線城市目前月嫂的平均月薪已超萬元。
今年2月1日起,為規范家政服務市場而批準發布的《家政服務母嬰生活護服務質量規范》和《家政服務機構等級劃分及評定》兩項國標開始實施。這兩項&ld;新國標&rd;的出臺,在當時被認為是月嫂行業規范向好發展的一大利好信號。
然而,記者通過連日來的調查發現,&ld;新國標&rd;出臺雖然為業界和廣大消費者提供了一個的行業評價標準和依據,但對于遏制月嫂市場亂象并未發揮實質性作用。專業培訓評級標準隨性、不統一,行業監管缺失等因素仍然嚴重制約著月嫂行業的健康發展。
培訓市場混亂 準入&ld;門檻&rd;低
在月嫂行業巨大的市場空間帶動下,月嫂培訓業成為當前各地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的一大熱門。
記者在百度搜索&ld;月嫂培訓&rd;發現,目前通過網絡招收學員的月嫂培訓機構鋪天蓋地,上到&ld;國字頭&rd;的職業技能培訓機構,下到地方&ld;名不見經傳&rd;的家政公司,大都設有月嫂培訓項目。
中國職業培訓技能指導中心甚至推出了&ld;金牌月嫂&rd;視頻培訓教程,并打出了&ld;僅需468元,0基礎,7天入門,15天精通月嫂學習,全國貨到付款,免費送貨上門,包學包會,無效退款。&rd;的吸睛廣告。
線下培訓機構則大多是打著&ld;無任何學歷要求,學成后頒發國家統一職業資格證書&rd;的旗號招攬學員。學時設置在7到30天之間,收費標準同樣是從幾百元到數千元不等,課程開設和職業資格認定更是&ld;五花八門&rd;。
記者隨機以&ld;報名培訓&rd;為,聯系了湖南一家主打&ld;高端月嫂&rd;培訓的母嬰護職業化培訓機構。該機構一名工作人員稱,只要在他們機構培訓完,會頒發國家中醫藥管局的&ld;中醫藥適宜職業資格證書&rd;,而且他們培訓過程中還會開設小兒中醫推拿、催乳師的相關特色課程。
但據記者了解,目前,國家勞動保障部門尚未專門對月嫂職業資格進行認定,而是將其劃入家政服務員行列。國家制證中心文件規定的育嬰方面證書,也只頒發了3級(高級育嬰師)、4級(育嬰師)和5級(育嬰員)職業資格證。
&ld;月嫂職業資格認定的缺失,直接導致了月嫂培訓市場當前&ls;低門檻&rs;的混亂現狀。&rd;河南鄭州一位多年從事月嫂培訓的機構負責人坦言,月嫂目前在人力資源市場只是客觀存在而已,培訓機構承諾頒發的職業資格證書也是&ld;量力而為&rd;,培訓合格后能頒發同類的育嬰證書已經算是比較規范的機構。
評級&ld;隨性&rd; 國標淪為&ld;擺設&rd;
與混亂不堪的月嫂培訓市場并存的是月嫂專業評級的&ld;隨性&rd;。
今年2月份出臺的《家政服務母嬰生活護服務質量規范》盡管統一將母嬰生活護人員從低到高劃分為一至五星級和金牌級共6個等級,并制定了詳細的評級標準,但記者連日來在北京月嫂市場調查發現,現實中的月嫂市場,&ld;國標&rd;幾乎淪為&ld;擺設&rd;。各地月嫂等級的評定標準參差不齊,大多家政公司內部評定,在服務質量上也相差很大。
在朝陽區北京婦幼保健院附近的一月子服務中心,據負責接待的前臺工作人員介紹,他們的月嫂分為三星級、二星級、一星級、特級和導師級。而對于母嬰生活護人員&ld;國標&rd;的等級劃分標準,該工作人坦言:&ld;影響不大,很多月嫂等級的劃分是中心依據內部標準來定,客戶要求和評價都不同嘛。&rd;
記者發現,一般而言,不同級別、不同費用的月嫂,工作要求不一樣,低級別的月嫂只負責基礎的月子照顧,經驗相對欠缺;高級別的月嫂大多被稱為&ld;育兒嫂&rd;,學歷較高,在催乳、寶寶疾病預防、潛能開發等方面的母嬰護技術相對全面,并持有相關的職業資格證。
&ld;規模比較大、經營時間長的家政公司、月子中心注重口碑,在月嫂等級的劃分上還相對好一些,一般有一套自己的標準。&rd;從業多年的育兒嫂師阿姨告訴記者,現在一些小規模的家政公司,在對月嫂的專業評級上不存在任何的規范標準,有相當一部分家政公司為了獲得更高的報酬,便想盡辦法將自己公司的月嫂包裝成金牌月嫂,根本不具有專業水準意義上的&ld;含金量&rd;。
對此,正處哺乳期的邢女士說,自己之前在香港請過月嫂,&ld;香港請的阿姨更專業,甚至可以詳細講解嬰兒要打的疫苗&rd;。
監管缺位 制約標準規范統一
不難看出,兩項&ld;新國標&rd;的出臺對目前月嫂市場的規范并不具有強制性,對于遏制月嫂市場的混亂局面也并未起到實質性的推動作用。
記者注意到,《家政服務母嬰生活護服務質量規范》中雖列有&ld;育嬰師&rd;內容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但對于母嬰護人員的專業評級也同樣認可&ld;同等級的相關資格證書&rd;,這間接促使培訓機構&ld;五花八門&rd;的職業證書和&ld;零基礎,花上錢,哪怕不識字,都能拿到證書&rd;的行業亂象層出不窮。
與月嫂培訓監管缺失相對應的是,對月嫂機構的監管。據了解,目前月嫂行業對口管部門,是衛生部門,還是人力部門,抑或是工商部門?仍沒有定論。在高薪的誘惑下,完全依靠月嫂機構自我監管和市場自我約束力,難免會出現魚龍混雜的局面。
&ld;目前國家層面的引導和標準比較初步,遠未達到精準,監管力度和標準規范都應繼續加強。&rd;暨南大學管學博士劉登順認為,治亂象叢生的月嫂市場,政府監管職能不可替代,相關職能部門需要做的就是盡快明確監管職責,健全監管機制,統一行業標準,積極發揮作用、有所作為,讓消費者放心消費。中工網記者 徐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