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三小輻射優(yōu)質教育資源關注"鄰家孩子"
&bsp; 城鄉(xiāng)之間、校際之間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一直以來都是困擾各個國家的社會問題,當然中國也不例外。為了消除不均衡的現(xiàn)狀,國家及各地政府紛紛結合實際,采取相關措施進行改善。近日,據(jù)悉中關村三小輻射優(yōu)質教育資源關注&ld;鄰家孩子&rd;,讓更多的學子從中獲益。
&ld;北京的老師來了,北京的老師來了!&rd;前不久,貴州省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涪洋中心完小的孩子們奔走相告,興奮的小臉上是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那是北京海淀區(qū)中關村第三小學教師、&ld;太陽草愛心社&rd;領隊蔡新穎一行,來的不僅是老師,還有中關村三小籌備的文化用品和捐款。
中關村三小倡導&ld;關注鄰家孩子&rd;,希望為其他學校的孩子也盡一份力。在這個念下,學校輻射優(yōu)質教育資源,與許多薄弱學校結成了&ld;親戚&rd;。
支教,向薄弱校出發(fā)
&ld;這次支教去哪里?有沒有我能參與的?&rd;一到學期結束,中關村三小的老師們紛紛互相打聽。原來,&ld;太陽草愛心社&rd;又要開展活動了。&ld;太陽草愛心社&rd;學校教師自發(fā)組織、利用假期自費支教,目的地是全國教育薄弱地區(qū)的小學。
&ld;每堂支教課程都是老師精心準備的,經(jīng)過了學校各學科團隊的精心打磨。在授課時,老師會根據(jù)當?shù)睾⒆拥奶攸c和接受能力,對課程進行再調,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課堂實效性和示范引導作用。&rd;蔡新穎介紹道,這不僅為了讓聽課的孩子受益,更為了讓當?shù)乩蠋熢诼犝n中有所收獲。
秉持這樣的念,支教不僅是講課,中關村三小的老師們還開展相關學科專題講座,組織當?shù)乩蠋熯M行工作坊式的學習培訓,并給孩子們帶來趣味運動會、音樂形體表演等,豐富孩子們的校園生活。
&ld;確實開眼界!&rd;校長劉可欽帶領的教師授課結束,北京市門頭溝軍莊小學的老師們贊嘆不已,&ld;支教不僅帶來了改革的春風,先進的課程念更給我們提供了思路。&rd;隨后,軍莊小學領導干部決定,去中關村三小進行&ld;影隨式學習&rd;。
&ld;每個人無論能力大小,都應為他人和社會做些力所能及之事,這也是我參加支教的初衷。&rd;中關村三小教師張文龍說:&ld;作為一名三小老師,不僅要點燃自己學校的孩子,鄰家小孩也是肩上的責任。&r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今,創(chuàng)建逾3年的愛心社日漸壯大,支教隊伍已從最初的9人擴展到54人,足跡近在北京郊區(qū),遠達福建、河南、貴州、青海等地。
聯(lián)盟,共享教育成果
不僅是幫助&ld;鄰家孩子&rd;,讓&ld;鄰家學校&rd;同本校結為教育共同體,從而共享教育成果,共同發(fā)展成長,也是中關村三小一直以來的努力方向。從2012年6月起,中關村三小與優(yōu)秀者比肩同行,共同組建全國小學教育聯(lián)盟校,現(xiàn)已發(fā)展成33所學校的規(guī)模。&ld;在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qū)的當下,我們希望尋找好學校的共同基因,探索學校共同發(fā)展途徑。&rd;劉可欽表示。
在聯(lián)盟中,有&ld;老朋友&rd;,也有&ld;新朋友&rd;。如青海省西寧市賈小莊小學,因參加了三小舉辦的小學教育國際會議,對聯(lián)盟學校的綜合實力及合作研究成果&ld;一見鐘情&rd;;如河南省洛陽市實驗小學,希望用更開闊的視野思考教育藍圖,擁有專業(yè)的國際交流平臺,聯(lián)盟的出現(xiàn)讓自己&ld;相見恨晚&rd;……
&ld;之前上課,每逢學生吵鬧,我便條件反射似地用更大的聲音說話。聯(lián)盟的交流學習讓我明白教師大嗓門易引起學生反感,反而讓教學效果下降。&rd;內(nèi)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三小教師李繼平很感慨。臨河三小與中關村三小的教師結為&ld;專業(yè)伙伴&rd;,常常通過網(wǎng)絡、微信等多種方式進行科研和教學交流。
不僅如此,聯(lián)盟學校還攜起手來,幫助更多鄉(xiāng)村學校。2015年聯(lián)盟的小學教育國際會議上,3所分別來自四川、江西、甘肅的鄉(xiāng)村小學成了特殊風景。活動期間,鄉(xiāng)村小學的&ld;小客人&rd;住在聯(lián)盟校小伙伴家中,3所鄉(xiāng)村學校則與3所優(yōu)質校結成&ld;姊妹學校&rd;,得以獲得長期的資源和幫扶。
聽說和甘肅省舟曲縣拱壩鄉(xiāng)藏族中心小學結成了&ld;姊妹學校&rd;,中關村三小的孩子們高興極了,他們通過圖書和手工義賣等募捐了14萬多元,為對方學校實現(xiàn)了教學樓無線網(wǎng)絡全覆蓋。
領航,培訓更多校長
一位好校長,往往能給一所學校帶來新希望。中關村三小,能為培養(yǎng)好校長做點什么呢?
近幾年,劉可欽作為名校校長,通過&ld;名校長工程&rd;等掛職研修,對來自各地的校長進行培訓,僅2016年,就有來自重慶、江蘇、廣東、福建、遼寧等地的45名校長跟隨劉校長跟崗學習。在中關村三小,這些跟崗校長可以走進課堂,參加學校的科研、行政活動,了解三小最真實的管流程與細節(jié),感悟三小先進的教育念。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天問小學就是&ld;名校長工程&rd;的受益者。&ld;經(jīng)過多年連續(xù)的跟崗實踐,我校改變管方式,調動了教師教研熱情,教育質量迅速提升。&rd;該校校長王昌勝自豪地介紹,學校已從面臨招生困難、不足400人發(fā)展到如今的1200多人,進而先后承辦3個公立學校。
北京市昌平區(qū)第二實驗小學校長高海燕,被中關村三小&ld;數(shù)學好玩&rd;的課堂深深吸引了,&ld;老師把孩子置于課堂中央,教學方式靈動,這給了我重建課堂的決心&rd;。回到自己學校,高海燕倡導讓出話語權,讓學生學習而非老師教案成為課堂主線,孩子們有了探索空間,覺得上課越來越好玩……
日前,中關村三小已與26所少數(shù)民族學校簽署了&ld;友好協(xié)議書&rd;,學生間的牽手,拓展為師生間的互訪交流。為幫扶民族學校提高教學水平,三小師生還多次走訪民族學校,總行程達52萬公里。
張 爍 張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