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顆由中學生參與研制的衛星11月10日成功升空
近幾年,我國航天技術發展迅猛,已經從航天大國逐漸向航天強國轉變,可以說是航天事業的一大發展與進步。與此同時,青少年兒童正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希望,是民族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的一次次進步,都意味著我國航天事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新華網北京11月10日電10日上午,一顆命名為“豐臺少年一號暨少年夢想一號”的小衛星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成功升空,這是全國首顆由中學生參與研制的衛星,標志著我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法國、日本、印度之后第6個發射由青少年參與研制衛星并順利升空的國家。
錢學森青少年航天科學院的階段性成果
據了解,豐臺區“小衛星計劃”項目啟動于2011年錢學森青少年航天科學院的成立。2011年3月,為在廣大中學生群體中普及航天科學技術,培養青少年參與科技創新的意識與能力,在紀念我國航空事業奠基人錢學森誕辰100周年之際,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科協和豐臺區政府共同創建了錢學森青少年航天科學院。
2011年,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余夢倫和眾多專家的帶領下,北京十二中錢學森航天實驗班的學生開展了十二個課題的學習。2012年在專家指導下首顆初樣星研制成功并完成制作,在當年全國科技周北京主會場展出。
在此基礎上,北京十二中、北京十八中、北京市航天中學3所學校6名學生在專家龔萬驄老師的指導下,參與“豐臺少年一號暨少年夢想一號”小衛星課題研究。他們利用周末和節假日時間,系統地學習了衛星結構、星箭分離、衛星電源技術、星地無線電通訊、衛星發射場的雷電探究與防治、衛星軌道的分析和計算、太空環境對食用菌的影響等七個專題的學習,并參與衛星研制、星箭匹配、衛星測試,最終于11月10日成功發射升空。小衛星的升空也是給錢學森青少年航天科學院成立五周年的獻禮。
隨著研究的推進,錢學森青少年航天科學院將啟動下一顆小衛星的研制,預計2017年下半年發射,這顆小衛星的功能將更加強大,在軌工作時間更長,可以達到2年。
“科技伴我成長”科技節暨科技嘉年華拉開帷幕
10日,以“科技伴我成長”為主題的豐臺區第三十四屆學生科技節暨科技嘉年華活動開幕,與會院士向參與小衛星研制的學生代表贈送了小衛星發射成功紀念封。據悉,“豐臺少年一號暨少年夢想一號”在軌運行時間大約10天。在此期間,豐臺區將開展手持衛星天線制作、小衛星制作、火箭模型制作、信號抓抄比賽、天地通聯實驗等系列活動,在全區中小學生中掀起航天科普、航天科技活動熱潮。
在科技嘉年華活動中,來自全區的北京市金鵬科技團、市區級科技示范校共27所中小學通過展板展示和實物展示相結合的方式立體呈現近年來豐臺學校科技教育所取得的特色成果。
豐臺區中小學科技課程中心成立
為整體提升豐臺區青少年科技教育水平再上新臺階,借助小衛星發射的契機,借助本屆科技節,依托東高地科技館,豐臺區正式掛牌成立豐臺區中小學科技課程中心。
該課程中心旨在推動科技類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整體優化和協調發展,優化課程結構、教材體系和教與學的方式,以綜合實踐活動為支撐點,推動學科、課程整合和校內外教育一體化,進而全面推進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實施,圍繞科學與技術領域,加強科學學科實踐課程的開發實施,逐漸形成有本區特點的科技教育課程體系。
課程中心還將依托航天科學技術普及部、航天器創意設計部、航天科學實驗室兩部一室建設逐步建立健全中小學科技教育專家指導團隊,完善科技教師專業發展支持體系,建立“市級、區級、集群、學校”科技教師四級聯動的教師研訓體系。
課程中心將加大科技教育資源整合力度,豐富科技教育資源供給,滿足學生成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