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打破"一考定終身" 為啥家長學生更不適應
&bsp; 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以后,高考便成了莘莘學子人生中必經之路和必過難關,上線和落榜,演繹著一出又一出人間悲喜劇。也正是如此,一場考試在無形中決定了考生今后的生活以及事業發展軌跡。為了打破這一局面,當代中國開始探索實行新高考,但是,新高考實施以后,考生真的輕松許多嗎?
新高考為有需要的考生提供第二次考試機會,打破了被吐槽幾十年的&ld;一考定終身&rd;的局面;&ld;7選3&rd;,也給考生更多選擇機會,一展所長。高考改革的出發點肯定沒錯,可為啥大家還是壓力山大呢?
杭城教育圈幾位大咖給出的答案是:不適應。
許多學生、家長,包括部分高中老師都不適應新高考。盡管高考制度改了,但在學習和教學的心態上,大家還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
新高考的關鍵詞是&ld;選擇&rd;,但是現在的高中生,從小到大都沒選做過這樣的選擇,都是考什么就學什么,而如今變成了選什么學什么,&ld;讓學生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將來要做什么,這樣的生涯規劃應該從初中,甚至小學開始做。&rd;在一些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論壇上,錢報記者多次聽到類似建議。顯然,目前初中到高中沒有這樣的銜接。
現行中考政策沒有與新高考完全接軌,也是讓學生和家長感到無所適從的關鍵。
為應對中考,初中教學更重視科,到了高中,發現文界限被新高考打破,許多科有優勢的學生心態有變化,不知道如何在分數上體現自己的優勢,更不知道該如何選課。
錢報記者發現了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在選課時,往往是那些各科實力都很出色的傳統好學生難以抉擇。反倒是那些有長處也有短板的學生能很快明確目標,少了許多煩惱。
前兩天學考選考期間,一位普通中學的學生家長在朋友圈感慨:&ld;今天送考中,遇見幾位重高的家長,談到現在的新高考戰線拉得很長,她們覺得很不好,我倒覺得很好,學生有兩次考試的機會。然后她們表示這樣一來,重高會失去優勢。而我卻認為,新高考最大的優勢就是在抹平原來中考造成的層級區分,使孩子在更公平的環境下進行競爭。&rd;
除了選課不適應,考生和家長對于選擇考試時機也不大適應。
三年考22場,實際上是有22場機會,考生必須面對的學考和選考場次只有10場,語數外高考各1場,選考3場(同一門科目的學考同時完成),其余學考科目4場。而傳統高考所有科目均要單獨學考,僅學考就有11場,再加上高考4場‐‐語數外和文綜(綜),實際有15場。
新高考提供兩次考試機會,本意是避免考生因發揮失常造成遺憾。在現實中,更多考生和家長為要不要考第二次糾結,因為大家是沖著超常發揮去的,和以前一樣,仍是應試心。
換句話說,就是考生和家長任何機會都不敢放棄。這樣一來,參加的考試場次自然多了,考生會更累。
杭州一所重點高中的校長說,在新高考適應期,大家有糾結難免的。風物長宜放眼量,新的考試制度好不好,現在誰都不能下定論,要等事實來說話。就跟選擇參加第二次考試一樣,第二次就一定能考得更好嗎?
還有一位校長反問錢報記者:都說新高考家長焦慮,但送考家長不是明顯比原來少了嗎?調心態,選擇合適的科目,合適的考試時間,或許有另一番局面。 (本報記者 沈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