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娃撿到一枚石斧 或將揭開三星堆創造者之謎
&bsp; 人類文明發展至今,其實還留有許多不解之謎,盡管后世各類技術高速發展,也很難進行佐證。日前,據悉四川一放牛娃撿到一枚石斧,這枚石斧或將揭開三星堆創造者之謎,引發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目前,還在進一步佐證當中,相信再過不久便會有定論了,大家拭目以待!
制圖楊仕成
華西都市報記者 唐金龍
石斧發現地:九頂山海拔3000多米的筲箕塘,經專家鑒定,石斧來自新石器時代
佐證觀點:德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章澤曾提出&ld;古蜀人翻越九頂山來到什邡&rd;
終極意義:通過探尋古蜀人到三星堆的遷徙之路,或將最終破解古蜀王陵的未解之謎
10月17日,&ld;古蜀之源‐‐成都平原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來源及路徑學術研討會&rd;在德陽什邡舉行,來自四川成都、德陽、綿陽、阿壩州等地的考古專家聚在一起,試圖解開三星堆人從何而來的困惑。
一枚石斧,成了研討會上的&ld;明星&rd;。
它既不是考古專家發掘,也不是考古人員發現,而是茂縣的一名&ld;放牛娃&rd;余友強在九頂山海拔3000多米的筲箕塘放牦牛的時候撿到的。
正是這枚新石器時代的石斧,讓考古專家們興奮。德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所長劉章澤此前提出的&ld;古蜀人翻越九頂山來到什邡&rd;觀點因為這枚石斧而得到了佐證。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萬嬌表示,古蜀人可能就是翻越九頂山從茂縣來到什邡,&ld;在九頂山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發現了石斧,肯定不是水沖過去的,也不是偶然出現,應該是當時那里有人活動,我決定明年去探尋一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的實物來印證古蜀人的這條遷徙之路。&rd;
A
一大發現
放牛娃撿到一枚石斧
或佐證古蜀人翻越九頂山進入成都平原
今年33歲的余友強,家就住在茂縣營盤山遺址的旁邊,平日里和弟弟放牧著200多頭牦牛,一邊放牧,他們還要巡山,防止盜獵者。
2012年秋天,兩兄弟在趕著牦牛走到距離家40多公里、海拔3000多米的九頂山筲箕塘時,一頭牦牛踩出了一塊石頭。
&ld;當時我跟著牛走,不時在路上撿小石子兒趕牛。&rd;余友強說,突然牛腳踩過的地方出現一塊像斧頭的石頭,他便彎腰撿了起來。
他說,他用衣袖擦去石頭上面的泥沙,真的就像石斧,&ld;還有打磨的痕跡,特別是手柄的位置,痕跡很明顯。&rd;
余友強介紹,因為家就住遺址旁邊,也就聽說過石斧一類的東西,&ld;我就把它背回家了。&rd;
今年他們遇到了德陽登山協會的王曉弟,在聊天的時候,余友強講起了撿到石斧的事兒,&ld;很感興趣。&rd;王曉弟說,當時正好德陽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在搜集這方面的資料,就讓余友強帶著石斧過來。
這枚石斧的出現,給德陽考古專家帶來了驚喜,經專家鑒定,這枚石斧來自新石器時代。
德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章澤見到這枚石斧,更是如獲至寶,因為此前他剛提出一個觀點,&ld;古蜀人從茂縣翻越九頂山直接進入什邡。&rd;
石斧,恰恰對他的觀點進行了佐證。
九頂山上遺跡尚存?
考古專家將探訪古蜀人遷徙路
余友強還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他們在放牧巡山的時候,還發現九頂山里面有很多古人活動的遺跡,比如古驛道、小溪邊的水井。
對于從茂縣翻越九頂山到什邡,余友強說,512地震前他走過,用了五天的時間,但地震后路毀了,很多地方沒有了路,&ld;但還是可以走到綿竹。&rd;
劉章澤認為,發現石斧的筲箕塘位于九頂山翻山路線的中間,這說明當時人們活動區域已經到了筲箕塘,而且茂縣翻越九頂山進入綿竹、什邡的通道一直存在。
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邱登成介紹,目前種種證據指向這條古蜀人遷徙路線的存在,&ld;如果能在九頂山上發現幾個聚落遺址,哪怕是很小很小的聚落,甚至是洞穴遺址,便更能印證這個古蜀人翻越九頂山進入成都平原的猜想。&rd;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萬嬌表示,九頂山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出現了新石器時代的石斧,應該說那個時候那里就有了人在活動。
她說,她將在明年帶著考古的速錄和方法去重新尋訪古蜀人翻越九頂山到什邡的遷徙路線,&ld;希望尋找更多的實物來佐證這條線路的存在。&rd;
什邡市文管所所長楊劍也曾經實地走訪過這條線。楊劍介紹,什邡古文獻記載,什邡最早的縣城在高景觀一帶,也就是九頂山的腳下,然后遷下來的。&ld;有人猜想什邡最早在山上,然后逐漸往山下遷,我們也希望尋找更多的證據。&rd;
B
一大爭論
古蜀人進入成都平原的兩條路徑
翻過龍門山還是順岷江而下
對于古蜀人進入成都平原的路徑選擇,也是考古專家爭論最多的。一些專家認為新石器晚期文化從川西北高原進入成都平原一是直接翻越九頂山(龍門山脈)進入什邡,二是順岷江而下從都江堰進入成都平原,或從涪江以及土門河經平武北川進入盆地。
&ld;山路說&rd;得從什邡桂圓橋遺址說起。2009年,什邡發現桂圓橋遺址,這是目前成都平原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5100‐4600年,早于三星堆一期(寶墩)文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趙殿增這樣評價桂圓橋遺址,他說:&ld;這是古蜀人進入成都平原的落腳點,也是前進地,更是巴蜀文明的起源地。&rd;
此外,考古發掘的什邡南泉鎮略早于三星堆一期(寶墩)文化的星星村遺址,略晚于桂圓橋遺址的靜安村遺址,以及跨越桂圓橋遺址第一期、三星堆遺址一二三四期至西周春秋、漢代的什邡箭臺村遺址,這些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認為孕育和演變為三星堆文化。
那么,桂圓橋的古蜀人從何而來?德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章澤認為是翻越九頂山從茂縣而來。劉章澤說,如果這條線路成立,那么傳入路線具體為:茂縣營盤山‐‐桂圓橋‐‐三星堆一期‐‐三星堆文化。
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三星堆考古工作站站長雷雨則認為是從川西北山區經通口河進入成都平原北部,然后再向南到達什邡地區。
&ld;水路說&rd;的專家們主要認為當時交通不便,川西北高原的古蜀先民都是在岷江河谷地帶居住生活,因此他們逐水而居、順水而下的可能最大。順岷江而下到都江堰進入成都平原并一支進入寶墩,一支進入什邡。&ld;水路說&rd;的另一支認為不是走岷江而來,而是走涪江或土門河而來。而也有部分專家對沿岷江遷徙觀點持不同看法,認為從目前的考古發掘來看,無法支撐。
阿壩州文管所所長陳學志表示,岷江上游新石器時代的遺存,目前考古發掘來看,只到了棋盤溝,漩口、映秀便沒有找到任何線索,石棺葬也是如此。
不過,他也表示,是否是岷江河道改道,還未可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萬嬌也表示,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古蜀人從川西北高原通過都江堰進入成都平原的可能性非常小。
一大謎團
古蜀人最后魂歸大山
三星堆古蜀王陵或在九頂山?
三星堆考古發掘30年過去了,發現了眾多精美的青銅器和玉石器,也在周邊發掘出了仁勝村墓地等,但迄今為止,都沒有發掘到王陵。而通過這一柄石斧探尋到古蜀人到三星堆的遷徙之路,或將最終破解古蜀王陵的未解之謎。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趙殿增表示,在三星堆古遺址區,考古人員在五六年的時間里,基本上是一米一個眼,但都沒有出土器物,&ld;兩個祭祀坑感覺就是所有的存在。&rd;
趙殿增說,估計王陵即便是找到了也沒有什么器物了,&ld;除了生活用具之外,所有的物料都拿來制作祭祀禮器了,把最大的財富都獻給了神。&rd;
&ld;三星堆人是從山里來的,他們在這個地方祭祀祖先,祭祀天、山。&rd;趙殿增說,考古也逐漸發現,蜀王真實存在,蠶叢在茂縣,魚鳧則是在三星堆了,&ld;和傳說對得上。&rd;
而劉章澤認為,如果九頂山遷徙路線的真實存在,那么尋找蜀王墓可能重點就要考慮九頂山了。
他說,從三星堆祭祀文化發現,有很多事反映古蜀人祭山的,&ld;九頂山被認為是神山,如果蜀王去世,可能會葬回山里,因為他們從大山而來來,最后又回到大山。&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