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升入初中 父筆四千言家書刷爆朋友圈(2)
搜索微信朋友圈,記者發現,這封長信被朋友圈轉發后,各種評論點贊不斷刷屏:&ld;睿智、慈愛之聲滿溢于屏&rd;,&ld;真筆、真摯、真愛、真實、真情,對家長有啟發之意義,對孩子有直視和鼓勵的作用,總之,既刺痛了人心底最柔軟的那個地方,又開了藥方!&rd;更有贊語道,&ld;這是今年中國最好的散文。&rd;
而在一片好評中,此信也掀起了不小的波瀾,亦引發了朋友圈關于&ld;平凡&rd;及&ld;普通人&rd;的爭鳴。
&ld;這封信發自內心地承認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戳中的是眾多家長無法正視的一個事實:90%以上的孩子都是平凡人,只有少數是天才。而我們大多數家長嘴上說得好聽要給孩子寬松愉快的成長環境,但是下手卻極其狠。從幼兒園到小學到初中,隨處可見家長為孩子選校瘋狂,為孩子報培訓班奔走,而真正的事實是,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家長不斷降低期望值的過程。&ld;教育工作者青山綠水點評說。
&ld;我感同身受。我與女兒有一段對話:她說,媽媽我是小草你就不要奢望我長成參天大樹,我說當然可以,但你要努力使自己成為經得起風吹雨打的小草。&rd;網友紅纓評論。
&ld;敢于面對平凡才能承受經歷風雨后的不平凡,平凡的心態在浮躁的國人面前彌足珍貴。&rd;……
也有網友擔心,孩子的智能是多元的,孩子的成長也是很多因素決定的,現在給孩子資質稟賦下結論,是不是為時過早?會不會對孩子的自我認知和定位帶來迷茫和困擾?&ld;我覺得如果有條件還是應該激勵孩子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不是家長來設定孩子成長的&ls;天花板&rs;,說不定堅持不放棄會有不平凡的孩子誕生呢?&rd;網友望江樓如是直言道。致上高中的女兒一封信
互聯網時代,電子書信代替了紙質書信,成為父母與子女新的溝通方式。比起口頭交流,書信更加正式、縝密、深入、全面,可以反復閱讀并保存。在新學年這樣一個別具意義的&ld;關口&rd;,不少家長寫起了&ld;勸學信&rd;、&ld;親情信&rd;……
上周,市民代女士的女兒走進高中校門,作為一名高一新生參與學校軍訓。盡管平時跟女兒無話不談,代女士亦鄭重提筆,寫滿感觸……
&ld;從那天開始,女兒就要開始住校了,一周見一次。&rd;看著曾經的小女娃娃就這樣轉眼長大,盡管平時跟女兒無話不談,代女士依舊鄭重提筆,用最原始的書信方式,為女兒寫下注意事項,&ld;沒想到,這一寫就寫成了一封充滿感觸的信。&rd;
代女士告訴記者,家庭角色中,她是扮紅臉的那個,&ld;我要求孩子很嚴格,批評多過鼓勵。&rd;而在女兒真正考進成都名校,自己料生活起居時,她才意識到,女兒已經出落成大人模樣。
信中,代女士反思自己在教育女兒的道路上走了不少彎路,把言語交流無法表達的&ld;道歉&rd;一一列舉。&ld;每次聽到你說在重要場合需要好好表現時,但一看見我你就會很緊張,我都非常難過,我知道,這是我的錯,因為在你小時候表現不夠完美的時候,少了媽媽的鼓勵,甚至很多次對你嚴厲的批評;每次聽你問我:媽媽,你愛我嗎?我都非常慚愧,我知道,這是我的錯,因為對你的愛附加了很多條件讓我虛榮的心能否得到滿足。在你表現的不夠好,甚至在發生有失我面子的事情時,我會粗暴地指責你,讓你懷疑我對你的愛不是真愛了。&rd;
于女兒立志三年后報考美國的學校,代女士意識到,自己的教育念需要作出改變。&ld;信中的&ls;道歉&rs;,其實是想鼓勵女兒放大自己的優點,適當張揚個性。這些都是西方教育所看重和提倡的,而這些,我在之前做得并不好。&rd;
&ld;我們是個很民主的家庭,只要誰說得有道就聽誰的。&rd;把信交給女兒后,代女士隨即走開。女孩讀完信后,&ld;假裝&rd;淡定,輕輕說了句:&ld;嗯,老媽的文筆有進步呀。&rd;隨后,便小心翼翼把信收好,輕輕放進行李包的最里一層準備帶去學校。&ld;父母的叮囑,可能說出來孩子就忘了。恰恰是這些寫下的文字,他們可能在某個時刻拿出來回味,長久記得。&rd;(華西都市報記者楊曉蓓)
蔣璟璟一封書信,脈脈溫情。開學之際,一封以父親之名寫給女兒的信,忽然間就在朋友圈里熱傳開來。字里行間所漫溢的,是太多的惦念,太多的牽掛;太多不及傳授的人生經驗,太多誠摯有愛的內心獨白……
&ld;你可以沒有洪荒之力,但我要你有愛有堅持&rd;。這些走心的詞句,不知勾起了多少人的共鳴。忙碌的日子里,沉重的期許中,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可還保持著從前的初心?我們是否總是不斷加壓,而總是吝于鼓勵?我們是否總是習慣于失望,而忽略了孩子身上那些細節的閃光?我們是不是只記得嚴詞厲色,而忘記了一個笑臉所應具備的分量?
時間會改變許多,時間也可挽回許多。當曾經融洽無間的親子關系變得劍拔弩張,當最熟悉的人開始漸行漸遠,我們實在應該靜下來想想。放下父親的權威,放下人母的威嚴,用一份長信對談,以文字的力量叩開心房,我們也許會驀然發現,一切原本不必如此執拗,一切原本不必糾結。也許,只消&ld;兒女成長快樂&rd;,家長們便已是福樂綿長。
對于總是慣于說教、怯于傾訴的中國式家長而言,實在太需要以一紙信箋來自我陳情。兒女的人生路太長,家長能夠相伴的實則很短。只不過,走得久了也就走得遠了,隨著考試、升學、培訓、擇校等等雜事,占據了家庭生活的重心,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或許都可以用書信為媒,來重新找回雙方之間已經蒙塵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