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天才"華裔少年被哈佛錄取 家長:知識的知識最重要(2)
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就自己建學校,并不是每個家長都能這樣做,也沒必要都這么做。在跟潘若莎溝通過程中真正觸動人的,是她的認真和用心,她總在認真思考對于潘暉諾來說什么是更好的教育,并且對自己思考的結果付諸實際。
&ld;不少家長總抱怨孩子這不好那不好,其實是自己沒有用心去做。&rd;潘若莎說。一個鄰居見到潘暉諾非常愛讀書,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愛讀書,給他買的書&ld;總是翻一翻就丟在那里了&rd;。潘若莎曾問鄰居自己是否讀書,鄰居回答:沒時間。
一次鄰居的孩子過生日,潘若莎主動提出幫忙帶孩子們一起玩。
潘若莎把孩子帶到了書店,面對各種圖書,這個孩子總是亂翻。潘若莎在一旁仔細觀看,發現雖然這個孩子在每一本書上都不會過多停留,但是當他看到一本恐龍的書時&ld;多看了一會會兒&rd;。潘若莎問孩子要不要買回時,孩子回答&ld;無所謂&rd;。
到家之后,潘若莎先把那本書仔細地看了一遍,吃飯的時候便把書上有意思的內容拿出來跟孩子們一起聊。那個孩子聽了之后覺得非常新奇,飯后,迫不及待地把書找出來認真地看起來。
在對潘暉諾的教育過程中,潘若莎總結出這樣的規律:孩子越小父母越不能著急。&ld;父母著急,就把功利心給了孩子,孩子學會了這個之后,這個人的&ls;格局&rs;不會大,走得就不會遠。&rd;潘若莎說。
現在很多父母都知道閱讀對孩子有價值,就不停地給孩子買書,恨不得把個書店搬到家里。其實,家長的這種行為也是一種推卸責任&ld;書都買了,再學不好就不是我的問題了&rd;。而孩子需要的是父母把孩子引到讀書這條路上去。
所以,在教育潘暉諾的過程中,潘若莎時常會問自己:&ld;我這樣做是為孩子好還是為自己好。&rd;
如何要求和約束自己比如何要求和約束孩子似乎更重要。因為沒有哪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能做對所有的事,那么如何降低自己的錯誤對孩子的影響呢?&ld;做孩子成長的土壤和空氣。&rd;潘若莎說,在不斷自我約束的過程中,讓自己成為最利于孩子成長的環境,這樣,即使出現少量的&ld;塵埃&rd;和&ld;細菌&rd;,也不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說到功利,我們看到的,往往是太多被音樂傷了的琴童。
&ld;沒有恨過,你肯定沒有真的愛過。&rd;潘暉諾說,不過他不是恨鋼琴、恨音樂,而是恨自己。他曾經為了一個曲子6個月都沒有練好而恨自己。直到現在潘暉諾對音樂都有著強烈的感情。
應該說,潘暉諾在音樂上也非常有天分:他3歲的時候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小提琴,在休斯敦青年交響樂團連續5年擔任首席小提琴手。不過他最喜歡的還是鋼琴,曾與眾多交響樂團合奏,也應邀在密蘇里大學等學校表演獨奏。
&ld;我覺得音樂是有聲音的數學。&rd;這是剛剛學琴不久的潘暉諾跟潘若莎說的話。大概是潘若莎從小對潘暉諾&ld;知其然還必知其所以然&rd;式的教育,讓潘暉諾的學琴道路伴隨著思考。音樂是有規律的,這跟數學一樣。因為有普遍的規律所以才會有那么多人能被它打動。所以,在他看來音樂有兩重美,一重來自規律,一重來自隨性和感性。在性思考基礎上的熱愛大概能夠更持久,所以潘暉諾上了中學之后,仍然沒有放棄音樂。
&ld;美國九年級之后的孩子學習壓力是很大的。&rd;潘若莎說,都說中國的高中生辛苦,但是他們只為高 考奮斗,而美國的高中生則每一天都要奮斗,因為他的每一次作業、每一個項目,哪怕只是學校要求的一個家長簽字,如果晚交了電腦就會自動減分,&ld;這個成績要累計4年,只要在日常學習中丟掉了一點分數,就會跟好學校擦肩而過。這個學校前十名的孩子,平均分數的差距要在小數點后面第四位才能區分出來&rd;。
即使在這么緊張的情況下,潘暉諾一直堅持每天練琴。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大學。
&ld;我經常凌晨四五點才睡,早上9點多就又起床了。&rd;潘暉諾說,&ld;別人在鋼琴房里看手機、看電腦、看Faebk的時候,我百分之百投入在鋼琴上。&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