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虐童案引關注 敲響兒童保護警鐘
&bsp; 家長們都非常愛護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很難把握其中的一個度,稍不留神就會釀成慘劇。尤其是近幾年,華裔家庭悲劇頻頻上演,日漸引發大家的關注。也讓大家意識到華裔兒童權益迫切需要得到保障的重要性。
當地時間15日晚,當紐約市警方拿到尸檢報告時,24歲的華裔媽媽李琳終于承認自己將2歲的女兒溺斃在家中的浴缸里,等待她的將是二級謀殺罪、過失殺人罪、危害兒童罪等指控。事件一出,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人們在痛惜小女孩無辜生命逝去的同時,也陷入了對海外華人兒童保護的思考。
事件發生在紐約市布魯克林的二層樓公寓中。當地時間13日晚上8時,華裔母親李琳正在為2歲的小女孩洗澡,只因女孩剛剛尿褲子,盛怒之下的華裔母親便把女孩的頭按在水里以示懲戒,最終致其溺斃。據了解,女孩的父母為福建移民,母親李琳為全職太太,父親從事餐館兼職工作,工作并不穩定,而這名2歲的小女孩也剛剛從中國回到父母身邊。據報道,李琳本身也有一段悲慘的童年。雖然李琳童年的悲慘經歷或許給她造成了心陰影,然而李琳親手殺死自己2歲女兒仍是不可原諒的罪行。
無獨有偶,同樣在布魯克林47街相隔不遠處,一名39歲的華裔女童母親邱慧在3月4日被警方逮捕,因為長期虐待9歲女兒而被指控9項罪名。
兩次華裔虐童案件一經報道,華人社區嘩然一片,紛紛通過媒體譴責這兩個女子,認為她們心如蛇蝎,虎毒不食子,怎忍心連自己親生女兒都不放過。然而事實上,家暴問題普遍存在。據美國衛生與福利部(HHS)2014年公布數據顯示,美國因家庭暴力等原因被虐兒童中,約44%是白人,約21%是非裔,約23%是西語裔,亞裔和原住民僅占極小比例,華裔社區家暴問題絕非最典型。
據報道,在紐約市兒童福利和保護局工作超過28年的羅淑華表示,紐約市每年都會收到將近5萬個兒童虐待相關的投訴,而華裔家庭的案件比例占總數的3%。羅淑華呼吁,華裔民眾應當更多關注兒童福利保護法,避免過失殺人造成骨肉分離的家庭悲劇。
中國傳統文化總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華裔父母的教育觀念。在傳統的親子關系中,父母與孩子并非獨立與平等的關系,而是處于支配與附屬的地位。&ld;父母常常將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物,而非獨立的人&rd;,國家二級心咨詢師周麗媛接受本報采訪時說,&ld;當沖突出現時,華裔父母往往不會基于互相尊重的立場去考慮孩子的感受,而尋求更加粗暴的方式去迫使孩子順從。&rd;與此同時,在&ld;不打不成器&rd;、&ld;棍棒底下出孝子&rd;的傳統觀念影響下,華裔父母更容易采用體罰等教育方式。特別是近年來,海外&ld;虎媽狼爸&rd;教育成為一種育兒&ld;時尚&rd;,打罵教育成為父母望子成龍的捷徑。當嚴苛的&ld;度&rd;掌握不好時,常常釀成無法挽回的慘劇,用心良苦的父母也只能自嘗惡果。
也有專家指出,&ld;棍棒教育&rd;的傳統觀念并不能完全解釋華裔父母的家暴行為,家暴本質上是父母的情緒宣泄方式。于隱蔽的家庭環境與孩子較弱的反抗能力,他們往往成為華裔父母最容易控制與攻擊的對象。當壓力無處宣泄時,孩子成為父母的情緒處器。周麗媛分析說,家暴行為往往是&ld;祖傳&rd;的,縱觀兒童家暴事件,在長期耳濡目染下,家暴行為內化為孩子的部分人格。采用打罵教育的父母大多小時候也被如此&ld;教育&rd;過,比如案件中的華裔母親李琳,從小受到繼父母打罵的經歷也讓她使用了相同的教育方式。
除此以外,文化的差異、社會的融入與海外經濟壓力讓華裔父母承受更多的精神負擔,華裔家庭親子關系更加脆弱。&ld;海外生存壓力比較大,遇到一些困難,比如離異,發泄的途徑跟國內不一樣&rd;,西班牙華人徐先生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很多動手打孩子的父母大多都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很容易將自己的怒火發泄到無辜的孩子身上。同時,華人交友圈相對封閉,華裔虐童行為往往隱蔽而持久,只有當惡性事件曝光時才會引起華人社區的注意。
毋庸置疑,華裔父母與孩子都是家庭暴力行為的受害者。&ld;父母不可能故意傷害自己的孩子,即便有孩子死亡的情況,也可能是父母不愿意看到的&rd;,西班牙華人徐先生解釋到。華裔兒童權益的保障需要華人家庭與社區共同的努力。
和諧的家庭親子關系需要父母認識到自身人格的缺陷,&ld;讓父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以完善的人格對待孩子。&rd;周麗媛補充到,&ld;教育父母是個長期的過程,一般父母不認為打孩子有問題,更不能認識到自己的人格缺陷&rd;。同時,她認為孩子建立起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至關重要,如果孩子從小就有足夠的法律意識,也未嘗不是最好的自我保護。
解決家暴問題,華人社區的幫助也尤為重要。澳大利亞華人心咨詢師陸瑋稱,家庭與生活的壓力是移民現實存在的問題,焦慮、抑郁等情緒如果發展到極端,容易引發刑事案件。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應該主動尋求社區和朋友的幫助。華人社區也可以舉辦一些法律普及活動、親子座談會等,來幫助海外的華人父母強化對自我行為的控制。(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