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天才"華裔少年被哈佛錄取 家長:知識的知識最重要
&bsp; 其實,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謂的天才和蠢材,他們知識天生資歷不同罷了。一般來說,&ld;天才&rd;往往是后天訓練的結果,只要你發憤圖強,也有成為&ld;天才&rd;的機會。所以,家長們不要羨慕&ld;天才&rd;是別人家的孩子,腳踏實地的培養好自己的孩子,照舊可以讓其創造輝煌人生。
孩子越小父母越不能著急。父母著急,就把功利心給了孩子,孩子學會了這個之后,這個人的格局就不會大,走得就不會遠。
家長在不斷自我約束的過程中,讓自己成為最利于孩子成長的環境,這樣即使出現少量的&ld;塵埃&rd;和&ld;細菌&rd;,也不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古老的公式是:成功=1%的天分+99%的努力,在潘暉諾的成功等式中,還應加上&ld;父母的性引導&rd;。
兩歲開始閱讀,3歲已達到六年級閱讀解標準,此后連續3次跳級。16歲獲得全美高中生最高榮譽總統學者獎,被哈佛大學錄取,主修神經生物學和生物醫學工程學,同時被新英格蘭音樂學院錄取攻讀鋼琴表演碩士學位……
在不少中國家長眼中這份簡歷所描述的就是一個&ld;大寫的天才&rd;。
天才,這兩個字讓不少中國家長羨慕。因為天才意味著令人艷羨的天賦、無師自通的驚喜、曲高和寡的優越。
不少專家批評中國的家長太過功利。中國每年有那么多孩子學奧數、學鋼琴,還有上萬名孩子參與神童測試的壯觀景象。
不過,如果跟家長們接觸多了,就會發現家長們功利的外表之下是一種深層次的焦慮‐‐不知道把孩子向哪個方向培養。不少家長有這樣的共識:只要找到孩子的&ld;特長&rd;,孩子的培養之路就會變得&ld;簡單明朗&rd;了。所以,不少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試圖尋找他們身上天才元素的蛛絲馬跡,甚至不惜&ld;花重金&rd;把孩子培養成天才。
專家總往那些在尋找的路上隨時準備&ld;邂逅&rd;特長的家長身上&ld;打板子&rd;,其實這些焦慮的家長更需要一條把他們引向光明的道路。不久前,記者在中國科學院大學見到了來這里參加&ld;對話科學與藝術&rd;座談會的潘暉諾及他的媽媽潘若莎女士,這個天才少年的培養之路是怎樣的?他的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否總能體會到&ld;四兩撥千斤&rd;的快意?記者采訪了這對母子。
人們熟悉潘暉諾是因為這樣的新聞描述:2014年來自休斯敦明湖高中16歲的華裔高中生潘暉諾獲得總統學者獎。
據介紹,美國的總統學者獎是全美國高中畢業生的最高榮譽,它的評選要根據SAT或AT考試成績,還要根據每個人的學術成就、個人品德、領導才能和社區服務經歷及論文情況進行評估。
潘暉諾13歲時SAT就拿了滿分。這樣的學業成績無疑是令人羨慕的。
潘暉諾兩歲時就已經能夠閱讀了。跟很多超常兒童的家長一樣,媽媽潘若莎盡可能滿足兒子的閱讀需求,&ld;每次去圖書館都會借20本書&rd;。
不過,一些家長就會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教孩子認字、背詩……
潘若莎本能地覺得對于潘暉諾這樣的孩子來說教知識沒有那么重要。
為了給潘暉諾更好的教育,潘若莎自己學習了很多,她逐漸意識到&ld;對于孩子來說知識并不是最重要,知識的知識才是最重要的&rd;。也就是不僅要&ld;知其然&rd;還要知其&ld;所以然&rd;。用心學來解釋,這其實是在試圖建立知識和知識之間的聯系。
正是有了這樣的思維方式,潘暉諾上學之后成了最喜歡問問題的學生,他不僅想學會老師教給他的知識,還要弄明白這個知識是怎么來的、為什么會這樣。大概正是因為不局限于每一個孤立的知識,所以,潘暉諾從小學起就對學習很感興趣,總是充滿好奇,學習起來很快樂。
&ld;因為懂得了知識之間的聯系,他從小就比別人做得事情多。&rd;潘若莎說,與其說是過人的聰慧讓潘暉諾連跳三級,不如說是這種&ld;廣泛聯系&rd;的學習方式讓他成為了一大塊快樂的海綿,對吸收知識總是懷著強烈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