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小學校長帶隊走進曾國藩故居 領略曾氏家風家訓(3)
富厚堂-疏書魚豬 早掃考寶
思云館是曾國藩故居中一座獨立的建筑,在其父母去世后,曾國藩便來這里為父母守孝。佇立在思云館的大門前,凝視著曾國藩書寫的對聯&t;不怨不尤,但反身爭個一壁靜;勿忘勿助,看平地長的萬丈高&t;,仿佛看見曾國藩站在門前告訴我們:一個人不要總是怨天尤人,要有一個平靜的心態,時常反省自己;不要像宋人那樣拔苗助長,一切要順其自然,不要強求。曾公每天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在當時屢戰屢敗的境地中,曾文正公正是用這對聯告誡自己。
白玉堂全貌
高嵋山下是儂家,歲歲年年斗物華。
老柏有情還憶我,夭桃無語自開花。
幾回南國思紅豆,曾記西風浣碧紗。
最是故固難忘處,待鶯亭畔路三又。
在曾國藩的《歲暮雜感》里有這樣一首詩,表達了曾國藩客居京城,對家鄉的濃烈的思念,而這高嵋山下的家正是白玉堂。
白玉堂前半月塘
曾國藩故里-白玉堂門前合影
白玉堂的命名在咸豐元年(1851),原名白楊坪老屋。曾國藩在二十八歲時進了翰林院,三十歲就受翰林院檢討,在其父曾麟書看來,是極為榮耀、得意之事,白玉堂是曾國藩的誕生之地,也是曾國藩少年寒窗苦讀之所;為了紀念兒子的翰林出身,于是在老屋改建一新之后就命名為白玉堂。
白玉堂旁奇跡般復活過來的的老樟樹
這里是曾文正公出生地,他在這里讀的私塾,白玉堂旁的老樟樹有200多年歷史,曾一度被火吞噬、干枯,在白玉堂恢復開館后的第二年竟奇跡復活過來了!
寶農學校大門口前合影
此行的最后一站,我們走進了雙峰縣荷葉鎮寶農學校。寶農學校是為紀念著名教育家、曾國藩第四代孫曾寶茹、曾約農姐弟而命名,緊臨曾國藩的故居--富厚堂。走進學校一股濃厚的書香氣息撲面而來,曾國藩名言佳句隨處可見。近年來,學校成功把曾國藩家教念引入課堂,編寫了曾國藩家教校本教材。曹馳校長首先為我們介紹了學校的念,肖立紅老師和大家分享了,她是如何把曾國藩家書帶入課堂,帶入每一個家庭,讓我們受益頗多。使我們感受到老師們傳承文化的期許之心,看到了編撰書籍時辛勤的背影,也聽到了孩子們清晨朗朗的讀書聲……
星火小學關紅校長與寶農學校曾氏家訓程執教者肖立紅老師交流
沒有雄偉的建筑,沒有富麗的裝飾,庭院幽邃的富厚堂卻讓我們記憶深刻。這座鄉間侯府飽經著風霜,但它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它的文化底蘊、家風家訓將與世長存。(文/ 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