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狀元調查 超六成狀元來自"超級中學"
2016年全國統一高考的大幕順利落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緊接著,高考成績放榜,各地高考狀元紛紛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對于許多人來說,高考狀元大多天賦異稟,是家長、老師眼里的好孩子,其實,他們和普通學生并無兩樣,也會有壓力,也會想放棄,但是,通過良好的心調節,他們克服了艱難險阻,成為眾人崇拜的&ld;高考狀元&rd;。
大眾眼中的&ld;高考狀元&rd;,大多因成績優異、學習習慣良好、天賦異稟等原因,被打上&ld;乖小孩&rd;&ld;完美&rd;等標簽。但青春期時的他們,是否也和普通同齡人一樣,會有叛逆和不聽話的時候?他們是否也會和父母爭吵?他們的成長環境和家庭又有什么特點?
澎湃新聞(thepaper)根據&ld;2016高考狀元調查問卷&rd;的數據以及對狀元們的采訪發現,跟很多同齡孩子一樣,不少狀元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青春期&ld;小叛逆&rd;,而父母對于他們的溝通程度和教育方式在當時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根據狀元對&ld;父母干預自己學習程度&rd;的打分顯示,家庭并未施加太多壓力。有29位狀元所給出的分數平均為325(打分1-9,1為完全放任,9為非常嚴格),甚至有5人認為父母對自己的學習管屬于&ld;完全放任&rd;。
而在&ld;與父母的溝通程度&rd;這一項中,狀元打出的平均分為706(打分1-9, 1為完全無法溝通,9為完全沒有障礙),給出8分的狀元占比最多,達到3888%,可見狀元與父母家人之間的溝通普遍較為順暢。
&ld;從小到大,父母比較注意幫我選擇一個好的學校。&rd;甘肅省科狀元王晴宜初中就讀的樹人中學是一所當地數一數二的民辦學校,高中西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也是甘肅的&ld;超級中學&rd;。
王晴宜覺得高中的住校環境給了自己很好的影響。&ld;如果我自己學的話就比較容易分心,但看到大家都在學,氛圍很好,就覺得自己也應該那樣。假期和同學一起去圖書館自習,看到他們的進度,就會覺得不能輸。&rd;
根據澎湃新聞&ld;2016年高考狀元問卷調查&rd;,36名各省高考狀元中有6389%就讀于省級、國家級示范高中,相較2015年29名高考狀元中的5172%,狀元中擁有&ld;超級中學&rd;經歷的比例有所上升。
&ld;我從小到大讀的都是最好的學校,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好的學校具備更優秀的師資和良好的學習氛圍,小學老師教的方法,雖然沒有一下就起作用,但到了高中還是對我有很大影響。&rd;廣東省文科狀元李慶泓認為&ld;贏在起跑線&rd;的說法有一定道。
與王晴宜同分并列甘肅科榜首的胡明源雖然覺得孩子小時候的成績不太重要,興趣愛好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更加重要,但仍表示,總的來說,&ld;選一個好的學校還是挺重要的&rd;。
然而,在湖南省文科狀元李丹看來,好學校和好老師雖然有一定優勢,但對于一個孩子的成長并不是決定性的關鍵。&ld;更重要的還是在于自己,在于從小養成好習慣、好品質,在于自身的努力。&rd;
在做學習成長經驗交流時,面對有些小學生家長的詢問,安徽省科狀元孫勇覺得&ld;他們太著急了&rd;。&ld;我覺得學校的影響沒有特別大,特別是小學,再贏在起跑線上能贏多少?&rd;孫勇對澎湃新聞說,&ld;小學階段家長的作用要比學校大得多,有些家長就把孩子放在一所好的學校,自己就管得少了,其實也是一種不負責。&rd;
&ld;初中時,我可以輕松地應付學習,但如果考試考得不是特別好,家長會說我不念(書)啊之類的,我可能就會比較惱火&rd;,安徽省的文科狀元孫勇告訴澎湃新聞,自己那時比較叛逆,&ld;我的父母都是冷處,管得比較少,我說了些過激言論時,他們就不說話,會讓我先自己冷靜下來想一想。所以我青春期的叛逆算是好的吧,沒有發生過大的沖突,也沒有出現過大的差錯。&rd;
上海市科狀元李念在青春期也有不循規蹈矩的經歷,&ld;我從小就挺喜歡模仿身邊的同學,或者一些很有趣的人。&rd;她說,小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向父母活靈活現地模仿起班里一個&ld;極品同學&rd;,卻被父母狠狠訓斥了一番,&ld;他們覺得愛玩沒有問題,可是不喜歡我在背后議論別人。&rd;
但也有狀元表示自己沒有經歷過所謂的那些&ld;叛逆&rd;,天津的文科狀元馬寧妍在談到自己的青春期時,表示自己一直都是這么過來的,&ld;我愛吃愛玩愛旅游,和父母都很有共同語言&rd;。
在安徽省科狀元邢夢琳眼中,家庭的和睦是自己能平穩度過青春期問題的主要原因。&ld;那個是初中時候的事情了,會和父母有些小拌嘴,大多數時候是不太說話。我的父母比較開朗、外向,在家里他們沒有固定的分工,家務兩個人會分擔著做,他們關系比較和睦,也會互相幫助。&rd;邢夢琳還向澎湃新聞介紹了她和父母之間一個溫馨又特別的溝通方式,&ld;我們每天晚飯后會有類似一個小討論的形式吧,大概十幾到二十分鐘,我們會分別說一下一天的見聞、自己的想法,有的時候也會傾訴些煩惱,我覺得我們之間的交流還是挺不錯的。&rd;
跟父母經常談心溝通的還有天津文科狀元馬寧妍,她對澎湃新聞表示自己和父母關系融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有相同的愛好, &ld;我們一家都是體育迷,從F1賽車到BA,從兵乓球到中國女排,我們總能從運動中找到話題,&rd;她笑著說,高考后她和父母每天的功課之一就是觀看歐洲杯足球賽,為自己支持的球隊搖旗吶喊。
從初中開始,遼寧省文科狀元劉雨桐的父親每天都會陪她出門散步1至2個小時,邊走邊聊聊學習和生活心得。
這種散步交心的方式已經成為了父女倆每天生活的&ld;標配&rd;。劉雨桐對《千山晚報》表示,父親每次都和她聊一聊學習的心態,如果成績不想,就會幫忙分析每一科的差距在哪里。&ld;每天散完步,我都特別開心。老爸用這種方式陪我度過了最艱難的中考和高考。&rd;而劉雨桐的母親則負責全家的后勤保障,&ld;媽媽將我的生活照料得很好。我們也經常聊天,吃啥、喝啥、娛樂八卦我倆都聊。&rd;
成長于單親家庭的文科狀元雯雯(化名)則在與父母溝通上有些&ld;困難&rd;,平時遇到煩心事,她通常都自己消化,不太會經常跟爸爸媽媽訴說。雯雯說:&ld;如果意見不同,爸爸會反過來說教。媽媽是一個更好的傾聽者,但媽媽不在身邊,所以一般有事我都自己解決了。&rd;她說,&ld;我一直都挺叛逆的,但通常只記開心的,難過的都忘掉了。&rd;
除去和孩子的溝通問題,父母們給孩子營造的學習氛圍、教育環境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
&ld;孩子一出生就是和我平等的人,我不認為我可以規定他的一切,撫養孩子是父母的責任,沒有權力限制他,必須聽他自己的。&rd; 北京市科狀元周展平的母親說,從沒有在分數上對孩子做出嚴格要求,&ld;所有事情都盡到努力就行&rd;。
談到教育方式,她介紹,小學時,周末會帶孩子去博物館,把全北京的博物館都逛了一遍。&ld;長大了孩子就更多地在家看書、運動,做一些簡單的家務。一家三口誰有問題就討論,平時都是自己干自己的事情。&rd;
父母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孩子們常常被他們口中那些&ld;別人家的孩子&rd;比下去,因而心生自卑。對于這類現象,周展平的媽媽表示,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沒有什么可比的,如果喜歡比較還不如領養別人的孩子。而且自己的孩子的基因都是父母遺傳的,你怪孩子就是在怪自己,有點滑稽。
甘肅省科狀元胡明源的父母也給他提供了一個寬松的教育環境,父母常讓他在學習方面自己做一些決定。&ld;平時爸爸媽媽在學習上基本對我沒有什么管束,主要是我自己在學。他們也沒有干涉過我對自己的規劃,像選擇準備競賽和專業的選擇,都是我自己做的決定。&rd;
據《西部商報》報道,胡明源的父親胡蘇剛認為,養成孩子的好習慣非常重要,&ld;以前流行S、跑跑卡丁車等網絡游戲的時候,我沒有直接拒絕孩子去玩,而是和孩子商定每周可以玩兩次,每次一個小時,多一分鐘都不會延續。這樣下來,孩子對于時間的把握變得非常精確,這對做題時規劃時間有很大的幫助。&rd;
負面情緒調查。
遇到學習瓶頸時傾向于用哪些辦法解決。
完成作業方式傾向。
澎湃新聞調查顯示,8889%的高考狀元表示自己完成作業的方式是&ld;獨立完成,有不懂的自己查閱相關知識點&rd;。遇到學習瓶頸時,9444%的狀元選擇&ld;自己分析薄弱所在&rd;。面對高三的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8611%的狀元會進行自我心調節。此可見狀元們的獨立自主性頗高。&ld;基本上是&ls;放養&rs;。&rd;黑龍江省文科狀元曲鐵男很坦率說道,&ld;我不惹是生非,學習成績還不錯,他們也沒什么管的必要。我做事比較有分寸,這是家庭教育的結果吧。&rd;
的確,寬松的教育氛圍能減少帶給孩子們無謂的學習壓力,提供一種相對輕松的學習氛圍,但來自孩子本身的努力和自律更是必不可少的。雯雯覺得,雖然爸爸沒有要求過她要考進多少名,但是總覺得可以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期望,不希望讓爸爸媽媽失望。&ld;爸爸是一個比較嚴厲的人,小時候自己總感覺考不好的話,爸爸會不高興,就是一種自己的感覺。所以為了讓家里人高興,會努力地學習,慢慢地就成為了一種習慣。&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