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中小學教師陰盛陽衰 不能只憑待遇
&bsp; 中小學教師陰盛陽衰早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隨著時代的發展,其負面效應日趨凸顯,逐漸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了實現基礎教育男女老師比例搭配均衡,促進中小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各方都在付諸不懈的努力。那么,如何才能有效避免中小學教師陰盛陽衰呢?
單憑待遇留不住男教師,還要在事業上助其建樹,在社交上助其融入。
7月2日,2016年民盟廈門市基礎教育研討會在禾山中學召開。參加研討會的老師和專家指出,男教師偏少,男女教師比例失調是近年來較為值得關注的問題。以前,這種問題更多存在于幼兒園、小學,但現在已經&ld;蔓延&rd;到初中、高中。男女教師比例失調,造成學生的人格不夠豐富,特別是男生不夠陽剛。(《廈門日報》7月3日)
筆者妻子的大學同學就在島外做中學教師,去年在廈門相遇時暢聊得知,島內與島外教師工資標準一致,但在其他獎金等待遇上島內要好于島外。即便是這樣,島內男教師比例仍低于一水之隔的島外,這就基本排除了&ld;待遇留&ls;人&rs;(男教師)&rd;的慣性說辭。那么,是什么&ld;吸&rd;走了島內中學的男教師?
男教師有選擇其他職業的機會。廈門島內比島外繁榮,擇業機會更多,男教師&ld;棄教&rd;情況也多。相關部門曾統計過10年來男女教師比例變化:城、鎮、鄉初中女性教師的比例分別為644%、4788%和4167%;北京、上海、廣州小學專任女教師占比分別是744%、7421%、6174%,而貴州、云南、西藏則是4366%、4656%和4915%。可見,在經濟越發達的地區,教師職業對男人的吸引力越弱。
我做過9年中學教師,后來轉行從事新聞。&ld;叛離&rd;職業初衷,是因為在中學感覺永遠是&ld;校園人&rd;而非&ld;社會人&rd;,天與學生打交道,教書、考試、算分……周而復始。邁過苦逼的經濟拮據年代,男性固有的冒險探索、做番事業、深融社會的需求上升,便離開了產生職業倦怠的校園。而女教師因為天生的母性,更趨向于以培養孩子為最滿足的事業,所以多能&ld;從一而終&rd;。我妻子就是中學教師,這么多年從未想過改行。與身邊好多叛離的和留守的教師們交流,大家對此都&ld;心有戚戚焉&rd;。
大家不妨關注高校的男女教師比例,這兒為何沒有失調的現象?因為高校與社會對接充分,高校里的教師也與社會和諧相融:高校教師除了教書育人,還做課題、搞科研、出論著,在培養學生成才外還有一番自己的事業;他們還廣泛參與社會活動,兼職授課、受邀講學、參與(社會)項目,他們的工作內容豐富,社會閱歷廣泛,事業成就感強,這正是男性所普遍追求的。所以,高校男教師可能頻繁兼職或跳至他校,但很少離開高校;個別轉入仕途的,離職后還會回到高校任教。
單憑待遇留不住男教師,還要在事業上助其建樹,在社交上助其融入。中小學已引入教授職稱,也可引入高校的松散管模式,在擴充教師編制的基礎上,輪流讓一部分教師去進修業務、去研究課題、去兼職講學、去著書立說……給他們施展才干和揮灑個性的舞臺,中小學校園里的男教師才不會像&ld;大熊貓&rd;一樣稀缺。(成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