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陽一小學課間廣播操改為"鑼鼓操" 場面宏偉壯觀
&bsp; 廣播體操是一項廣為人知的體育運動,不需要借助任何器械便可完成,在全國各地中小學校園都廣為盛行,不僅能夠幫助廣大青少年鍛煉身體,還能舒緩身心,使人心情愉悅。日前,據悉溧陽一小學將廣播體操改編成&ld;太平鑼鼓操&rd;,場面極其雄偉壯觀。
你見過課間不做廣播操,而是全校一同表演一次非遺的嗎?只要天氣允許,位于溧陽市戴埠鎮的戴埠中心小學每天都會有1000多名學生一起表演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太平鑼鼓,場景甚是壯觀。
&ld;太平軍駐扎戴埠以后,引入軍隊,加以改編,遂成軍鼓。過去太平軍敲鑼打鼓是為征戰,今天溧陽人鑼鼓聲聲是賀盛世太平。&rd;溧陽戴埠中心小學校長沈海華介紹,太平鑼鼓歷經六代傳承,流傳至今,殊為不易,許多民間藝人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民間太平軍鑼鼓隊伍年齡結構日趨老化,傳承上出現斷層,境況堪憂,學校引入&ld;太平鑼鼓&rd;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傳承這項民間音樂。
據了解,戴埠小學千方百計從民間收集素材,并聘請了三位民間老藝人作為藝術顧問,根據口耳相傳流傳的節奏加上自主的創作形成了獨具特色的&ld;太平鑼鼓&rd;隊。戴埠中心小學&ld;太平鑼鼓&rd;更是于2009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命名為&ld;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rd;。
&ld;剛開始我們每4年只培養30名學生,省級非遺項目惠及的學生太少了,我們就思考怎樣讓更多學生加入進來,讓非遺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承。&rd;沈海華校長想到了把&ld;太平鑼鼓&rd;變成&ld;太平鑼鼓操&rd;。沈海華的想法得到了省市各級文化部門的支持,經多次努力,鑼鼓操在2013年顯現雛形。2014年底,開始編排千人太平鑼鼓操。2015年開始利用大課間和音樂課加以排練。多次改良后,動作造型、隊形圖案和音樂、服裝、道具等已定型。 通訊員 石建偉
揚子晚報記者 郭靖宇 編輯:肖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