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小學僅一名老師三名學生 三年沒有新生源
&bsp;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孩子的教育是越來越關注,為了讓他們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擁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家長們紛紛選擇進城務工,然后攜子女進城上學,久而久之,偏遠山區農村學校生源越來越少,甚至發展成為一個學校僅一名老師幾名學生的現實。
背景鏈接 蘇子峪小學地處碧流河水庫上游,遼寧省營口市蓋州市什字街鎮南部,距什字街鎮政府16公里。學校興建于1984年,教室11間,1999年并為松山峪小學蘇子峪教學點。
順著營口市蓋州市什字街鎮松山峪的道路前行,三米寬的崎嶇山路隨著山勢回轉。翻過一道嶺,眼前可見稀稀拉拉的幾十戶人家,這就是地處碧流河水庫北側的蘇子峪村。村里的房屋依地勢而建,散落分布在山間,多是就地取材的石料堆砌而成,很難見到紅磚的影子。村口的高崗上,一排暗灰色的校舍置于礫石雜草間,其中只有三間被粉刷和安裝了門窗,教室正前方的一根旗桿已經銹跡斑斑。
三名學生在校舍前的荒地上玩著&ld;跳格子&rd;游戲,游戲中投擲用的布口袋被隨手撿來的石塊替代。學生校服上的&ld;蘇子峪小學&rd;字樣是這個學校的唯一文字標識。男孩名叫金恒宇,是這個學校和班級里唯一的男生。金恒宇玩起這原本不是男孩子的游戲時,也顯得十分熟練。董思沂和張欣逸專注地看著金恒宇的每個動作,如有違規就會被她倆中的一位替換下來。三人互為裁判,玩得認真而開心。游戲間,一位村民趕著幾十只山羊穿過,學生們看上去儼然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場面。山羊在操場上還忙著啃上幾口青草,隨后被陸續趕進隔壁荒廢的教室,山羊過后在草地上留下散落的&ld;羊糞蛋&rd;。
一位村里的老人告訴記者:&ld;1984年蘇子峪小學落成并投入使用,最多時200多人,十多間教室里都是學生。1999年為了保障大連的水供應,碧流河修建水庫抬高水位,一些村民因此搬遷,所以生源也就少了?,F在蘇子峪和鄰近的松山峪村合并了,蘇子峪小學也變成了松山峪小學的一個教學點。現在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多,好多孩子都跟著父母出去讀書了。&rd;
今年53歲的白玉清,是這個學校唯一的老師,肩負著班里三名學生的多科目教學,也是學校教學設備的維護者。白玉清在這里工作了17個年頭,她曾帶病堅持在崗教學,負責為學生發、剪指甲,甚至擔任孩子的臨時父母。十幾年來,白老師在這里默默堅守,得到了孩子家長和社會的認可。并不刻意追求榮譽的她希望孩子們能夠走出山溝,到外面見見世面,成才后回報家鄉,那才是對她最大的安慰。&ld;現在班里的學生再有一年就畢業了,我也快到了退休的年齡,學校已經三年沒有新生源了,這些學生畢業后學校是否關停還是個未知數。&rd; 白玉清說。沈陽晚報、沈陽網主任記者 孫海 攝/文
&bsp;
&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