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機構存理財陷阱 部分家長上百萬資金被卷走
&bsp; 家長們為了讓孩子今后能夠飛黃騰達,爭先恐后的給他們報各式各樣的培訓班學習,補缺補差。經常忽視了那些潛在的隱患。尤其是近幾年來,全國各地頻頻出現教育機構&ld;卷款&rd;關門的現象,一再給大家敲響警鐘,千萬不要盲目從眾,一定要學會擦亮眼睛,慎重選擇。
高考前夕,一家名為&ld;聚智堂&rd;的教育機構在北京、天津、南京、武漢有多個學區突然停業,令無數家長(微博)震驚、懊惱不已。與以往教育機構&ld;卷款&rd;關門不同,聚智堂卷走的不僅是學費,而是部分家長幾十萬、上百萬元的資金。
在北京市朝陽區一所寫字樓內的聚智堂教學點,幾位保安守在教室門口。透過已經上鎖的大玻璃門,記者看到墻上貼著火紅的橫幅和標語:距離高考還有21天。
如果不是順利收到了第一筆回款,北京市民張先生不會把30萬元存款投入到孩子的課外輔導學校里。他說,一開始就是為了上課,正常交學費。后來學校向老學員推出了&ld;感恩&rd;活動,承諾吸納一部分本金后,按照約定時間退還本金,贈送免費學課時。
&ld;簽約金額1萬,贈送800元免費學,2萬送2000元,3萬送3600元,5萬及以上贈送比例增至15%,這就是&ls;感恩&rs;活動的主要內容,說是回饋老學員。&rd;一位曾經在聚智堂西城學區上課的學生家長孫女士說,孩子中考(微博)前曾在這所學校補習,感覺教學質量還可以。后來,工作人員推銷5萬元返7500元沖抵學費的活動,承諾一年后返還5萬元本金,相當于免費上課。出于對學校的了解和信任,她繳了5萬元,并簽訂了合同。
&ld;當時也有人勸,說這些教育機構承諾不可靠,我并沒有當回事。&rd;孫女士說,&ld;現在看確實不對勁兒,15%的回報率也太高了!如果當初說是財、投資,我一定警惕性更高。但是協議上并沒有&ls;財&rs;兩個字,只有學校促銷活動等字樣,我就放松了警惕。&rd;
在一些家長心里,把錢借給學校一段時間后用利息充抵學費,比自己&ld;財&rd;收益更劃算。實際上,一些家長的確收到了前幾筆回款,因此&ld;放心大膽&rd;的繼續投入。萬萬沒想到,一旦學校出現問題,不僅是家長的錢打了水漂,孩子的教育也被耽誤了。
&ld;很多家長就是普通工薪階層,騎著自行車來上課。可能家里存款只有30萬,就為孩子投資20萬,如果錢追不回來就太慘了。&rd;張先生說,事發后,他所在的校區對40余人進行損失統計,大多數人繳納幾萬元費用,一些家長投入數十萬元,個別家長超過百萬元。家長們參與的項目不同,有的是學費、有的是定金、有的是承諾考入某所重點學校的活動費用,僅一個學區的總金額就超過1200萬元。
事發后,聚智堂創始人楊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本人是在美國處一些私事,并沒有&ld;卷款跑路&rd;,所有學費都用于學校全國范圍的擴建。楊志稱,去年他已將聚智堂轉手,現在不在聚智堂擔任任何職務,但&ld;就算個人傾家蕩產,也會退款給家長和員工,懇請家長相信他&rd;。
目前,一些家長正準備通過民事訴訟程序,維護自己的權益。一位家長猶豫不決地說,自己已經卷入了10萬元,如果聘請律師還將花費大約2萬元。在此前類似事件中,即便家長獲得勝訴判決,追款依舊很難。
據此前聚智堂官網信息,聚智堂已在全國17個城市開辦業務,包括北京、天津、保定、武漢等地。其中,在武漢市開設的校區最多,達到35個,其次是北京市,為27個校區,全國總校區數超過170個。
近年來,國內多地曾發生類似的教育機構&ld;卷款&rd;關門事件,如春藤英語、英特國際少兒英語(微博)等學校申請破產,與今日的&ld;聚智堂&rd;如出一轍。
業內人士分析,教育機構頻繁倒閉與其自身的行業特點有關。在選擇機構時,家長往往只注重教學質量,對教育機構本身并不了解。實際上,民辦教育培訓機構具有較高的財務風險,盲目投入本身就是一件&ld;高風險&rd;的事情。
首先,于教育行業的特點,國內外普遍采取預付費的方式,先交錢、后服務。學校在集中收取一段時間的學費后,往往擁有充足的現金流。這意味著,當其收取的總費用大幅超過倒閉風險和成本的話,選擇倒閉更加&ld;劃算&rd;。因此,一些小的機構為了套取資金,通過降低價格進行瘋狂招生,然后惡性卷款。
其次,入行門檻低,是個行業魚龍混雜、狀況頻出的重要原因,也讓一些好的、大的教育機構疲于應付競爭。北京師范大學(微博)教育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成剛副教授說,從研究數據上看,我國課外輔導行業還在快速發展,沒有達到成熟階段。最大規模的公司連市場份額1%都沒占到,這說明行業集中度很低,抗風險能力弱。
其中,競爭最為激烈的是基礎教育階段的課外培訓,很多公司并非惡意倒閉,而是經營不善,出現資金鏈的斷裂。此前曾經在廣東民辦學校出現過一批案例。例如,有的學校教學狀況很好,成績得到家長認可,但為了擴張,邀請家長一次投入10年的學費,給予折扣等優惠條件。而如此聚集的資金名義上用于學校正常發展,實際上往往用于激進的投資行為。
第三,相關監管明顯不到位。業內人士分析,絕大多數的教育培訓機構名義上是&ld;學校&rd;,其本質是一家文化或科技公司,注冊在工商部門,無需在教育部門注冊也可以營業。
實際上,即便是經過注冊的正規民辦教育培訓機構,工商部門只掌握其納稅、法人等情況,對公司資金使用情況不會監督。一些規模較大的培訓機構在地方教育部門也有注冊,教育部門對其開展年檢,往往關注教室、教學等情況,對其資金使用情況也不掌握。
事發后,聚智堂在官方微信上發表聲明,稱所有學費都用于學校全國范圍的擴建,以及收購了北京一處地產項目。然而,一些家長已經不相信其給予的任何承諾。
&ld;每次出事后,民辦教育協會就會組織行業力量,盡力挽救,降低對社會造成的不利影響。&rd;北京市民辦教育協會秘書長馬學雷說。此前英特國際少兒英語等學校倒閉,行業曾組織多家成員接收學員,完成課程。
據馬學雷了解,聚智堂采取的&ld;吸納本金,按照約定時間退還本金&rd;的模式并不是普遍的現象,大部分教育培訓機構只是預收學費。他建議,家長在選擇學校的時候要檢查其辦學許可證、年檢、是否能開具正式發票等情況,并且拒絕一次性預付長期的學費。
一位家長說,出事后有機構的教師個人主動提出,陪孩子到高考,令她十分感動。這位老師在給家長的短信里說:&ld;雖然我也幾個月沒拿工資,但我愿意免費上課,不想耽誤孩子,更不希望孩子對社會失去信心。&rd;
北京城市學院教育發展研究所鄭麗君等專家認為,民辦教育涉及學生、出資者、教師等多方利益,一旦停辦或倒閉,會帶來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善后問題如果解決不好會對學生、教師、舉辦者等相關利益者帶來巨大經濟損失。她建議,成立民辦教育風險保障金制度,從辦學經費中提取一定資金,并存入指定的第三方賬戶中,用于處意外事故發生后的退費等問題。
也有專家提出,目前最可行的辦法,是盡快向家長提出消費警示,讓更多人走出誤區,避免類似事件一再重演。成剛等專家建議,教育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共同建立評價體系,對于教育培訓行業的財務風險進行評估。比如國家教育部曾發布留學(微博)預警,對家長鑒別涉外學校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但目前,教育培訓行業既沒有權威機構發布的&ld;白名單&rd;,也沒有監督部門的&ld;黑名單&rd;,家長只能依靠個人經驗進行判斷。
記者采訪了解到,在海淀區教委、海淀民辦教育協會的協調下,有關人員正在安排聚智堂的學生復課,但截至發稿前尚未復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