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開創"在家上學"模式 強調家長的參與性(2)
陣雨過后,陽光從云隙間射在洱海波光粼粼的水面,形成一個巨大的光圈。
大古鎮的復興路上每天游人如織,沉淀下來常住的除了想遠離城市喧囂的歸隱者,還有一個新人群,想讓孩子在蒼山洱海間的陽光下開始一段不一樣的學習體驗。
蔬菜教育社區的創始人&ld;菜媽&rd;,出生于四川,在廣東成家立業,現定居大古城。常被人叫做菜媽,她的真名宋夏艷反而很少有人知道。
2010年,菜媽也是因為女兒希希(化名)的教育問題從廣東江門來到大。此前,她是一家世界500強企業的運營經,丈夫在江門銀行系統工作。
從幼兒園開始,希希就不喜歡學校。2010年上小學四年級時,菜媽和孩子的班主任溝通作業減負無效,就給自己報名去廣州的華德福學校上了幾天的課,這讓她一下打開了眼界。后來,菜媽在網上搜到了大那美學校的招生啟事。2010年8月底,菜媽辭職,帶著希希來到大。
2011年10月21日,菜媽創建&ld;大蔬菜教育社區&rd;,她希望更多的家長參與到這個社區共建中,很快就有一批家長來&ld;投奔&rd;。
現在,蔬菜教育社區有30多個學生,包括幼兒園、小學段和中學段。蔬菜教育社區有獨立的課程設置,自然科學課用的是美國主流科教材,還融合了國際學校的課程。教師則主要是菜媽在大的各種朋友。
2010年,大的新式教育&ld;崛起&rd;。逃離大城市的新移民(微博)們,希望給孩子全方位的自,而從體制內教育走出來的家庭也會聚于此。
在菜媽看來,最早的&ld;在家上學&rd;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是從西方國家拷貝來的,各家想各家的教法。&ld;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各種形態開始分化,各個同為&ls;逃離體制、在家上學&rs;的組織開始明確自己的立場,所謂的體制外教育的不同路子更加具體明晰了。&rd;
但它們也有一些共同點,就是強調家長的參與性。
某幼兒社區小學部周一到周三的課程設置與普通學校相差不大。周四是外出課,包括爬山、自然課堂,或根據主題課開展其他外出活動。周五下午2點放學,有選修的游泳課。
幼兒園的課程則更特別一些。早上9:15到校,上下午各有一次開心會,上午孩子們一起分享昨天離開幼兒園后發生的開心或不開心的事情,下午則分 享一天在幼兒園的開心和不開心。此外有專門的分組時間,幾個小組同時展開,每個領隊老師會有關于小組的廣告,孩子們根據興趣自選擇。
&ld;我們不是幼兒園,是作為一個以幼兒成長為主旨的自組合的社區。父母、孩子和老師共同參與。&rd;創辦者陳鋼接受采訪時如此表示。
陳鋼和夫人姍姍曾在迪慶藏族自治州參與籌建一所公益學校,兩人都曾支教。后來發現很多孩子的問題都是7歲之前造成的。于是,與一些志同道合的家長共同組建了幼兒社區。
盡管多數研究和數據顯示,&ld;在家上學&rd;成效明顯。但也有人認為,這種成效被群體內部夸大了,需要持續深入的研究和長時間的檢驗。特別是&ld;在家上學&rd;目前的質量保障,帶有很強的隨機性和主觀性。
在一個&ld;在家上學&rd;群里,大多數成員對&ld;在家上學&rd;持觀望態度,真正能夠性提出到底該如何&ld;在家&rd;教育孩子的方案及教學計劃的家長是極少數。
一名家長透露,因為很多家長認為孩子&ld;在家上學&rd;是零門檻,認為只要家長真心愛孩子,肯定會給孩子最好的東西,至于能走到哪一步,就&ld;邊走邊看&rd;。之前,也有不少家長嘗試著讓孩子&ld;在家上學&rd;,但后來發現走著走著&ld;沒路了&rd;,就只好放棄。
菜媽也提到,這幾年實踐中細節的反思其實挺多的。比如之前在制度建設方面過于&ld;靈活&rd;和&ld;人性化&rd;,進入社區幾乎沒有門檻,而于家長觀念參差不齊,給社區發展帶來不少麻煩。
有部分家長覺得學校的收費太高了。以之前提到的某幼兒社區為例,目前的學費是2500/月,假期不收費(每年三個月)。目前幼兒園的學費每年會有5%左右的漲幅。
而小學目前的學費是1‐3年級30000/年,4‐6年級35000/年,學費每半年一交。這些學費包含了在校期間的所有費用(包括伙食費、外出費用等一切費用)。
實際上,家長們對&ld;在家上學&rd;持觀望態度的最大原因還在于,小學沒有學籍,怎么升初中、高中、考大學?
從2013年9月1日起,我國建立了史上最嚴的學籍信息管制度,實行全國學生&ld;一人一號&rd;,全國統一編碼。&ld;每名學生的學籍檔案基本信息只采 集一次,主要在小學一年級入學時采集。學生在進入更高年級或更高教育階段時,其學籍檔案基本信息均采用第一次采集的數據信息,終身使用。&rd;
一名家長在考察后依然顧慮重重,&ld;&ls;在家上學&rs;雖然已有成功案例,但每個人、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成功不可復制。而且&ls;在家上學&rs;太過&ls;小眾&rs;,將來孩子進入社會,可能會不適應。就拿文憑來說,現在找工作都需要,沒有的話怎么找工作呢?&rd;
當然,也有家長想出了折衷辦法‐‐孩子日常在大的教育社區讀書,戶口所在地的學籍依然保留,每次考試時回到原籍參加考試。
現行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少年因身體狀況需要延緩入學或者休學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提出申請,當地鄉鎮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批準。
實行&ld;在家上學&rd;的父母或其監護人,一方面沒有讓適齡的子女或者被監護人按時入學,同時也沒有經過當地人民政府的批準。
菜媽坦承,&ld;于國內在過去幾十年都沒有獨立探索發展教育的機會,而現在,各個教育社區雖然打著各種先進教育的招牌,但要跟國際接軌,恐怕不能直接拿來就用。不過,國際化是不可避免的大趨勢。&rd;
目前,&ld;在家上學&rd;的方式越來越多元化,大體上可歸納為以下3種。
A。家庭學堂教育辦學模式 主要父母專職獨自在家教育自己的孩子,教學活動的場所主要是在自家,也就是家庭學校。自請名師,自排課表。
B。家長聯合教育辦學模式 是幾個家庭結成小組,交其中一個或幾個家長統一代管。在過去叫私塾教育模式,主要是擁有共同念的幾位父母通過辦學成本分攤、教育資源共享等互助形式,將各自的孩子聚集到一起,聘請專門的教師進行教育而成立的學堂。
。微型學校教育辦學模式 也可以說是&ld;在家上學&rd;的&ld;商業學堂辦學模式&rd;,指一般有自己的教學地點,辦學形式比較專業,面向社會招生,并收取學費的教育機構。實行家長委員會制,集體決定教師聘任和教材選用。
文&iddt;圖/本報首席記者 林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