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包"上學20天有家長焦慮有家長淡定
&bsp; 9月1日開學至今,已經有將近一個月的時間了,在這段時間里,不管是學生、老師,還是家長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生們逐漸適應新學期的學習生活,老師們逐漸回到教學的正軌,那么,家長朋友們呢?據記者調查發現,有的家長處于焦慮狀態,而有的家長則處于淡定狀態,那么,你們屬于哪一種呢?
開學20多天,剛歡呼著把&ld;熊孩子&rd;送進小學的家長,卻遭遇了&ld;崩潰&rd;的事:檢查數學作業、記錄語文作業、輔導英語作業、規劃一學期任務,不少家長紛紛吐槽&ld;到底是小孩讀書還是我們讀書?&rd;為此,記者隨機采訪幾位家長發現,在升學壓力較大的學校,不乏十分焦慮、慌張的新手父母,有的甚至后悔讓孩子選擇這所學校,但在不存在&ld;小升初&rd;壓力的大學附屬小學,也有家長受益于老師貼心、周到的安排,輕松應對,孩子也真正體驗到了快樂教育。
開學才半個月,李麗(化名)卻愁壞了,她的孩子今年進入首都師范大學附屬朝陽實驗小學讀一年級,但她和孩子似乎都進入了專家所說的9月&ld;入學的調試期和恐懼期&rd;。
&ld;孩子開始上學很興奮,穿上校服就不愿意脫下來。但是第二周他還是出現了厭學情緒,每天都有課堂作業,他完不成!&rd;李麗說,她一直反復鼓勵
他,總算沒輟學。偶爾遇到喜歡的科目和老師,或老師夸了一句半句,孩子又高興了。
李麗直言,孩子入學前她一直在踐行之前倡導的&ld;快樂教育&rd;,于是沒讓孩子上學前班。但到了班里發現,80%的學生都學過,老師會遷就那些學生的知識基礎,自己孩子學起來就會吃力。&ld;當一個比賽活動,80%的人都不守規則搶跑,那我們這些守規則的就成了落后的,這讓我們這些家長情何以堪?&rd;
李麗介紹,學校的特色之一就是一小時一節的語文課,但對于自己家這個毫無基礎的&ld;小豆包&rd;來說頗具壓力。&ld;走神肯定的,我沒問過娃適應否。但是老師總是要求某些家長在家訓練孩子的注意力。&rd;
李麗說,開學一個月來的學習內容對于上過學前班的孩子并不太難。語文會要求寫字拼音,每天帶上傳統文化課本和國學誦讀。一周兩三節英語課時間對著電腦練習英語,加上組織活動,每天都有事做。&ld;不管多少做業,我會將孩子作業時間控制在一個半小時以內,不管能不能完成,都必須休息。現在是長身體的時候,耽誤了可不得了。&rd;李麗說。
不僅孩子壓力大,李麗也一直處在焦慮緊張中。她沒請保姆沒請老人幫忙,自己帶孩子。每天早起準備早餐,和孩子爸爸一邊工作一邊瞅著手表看著日程表,你一三五我二四六地分工接送。本來大人的工作都不輕松,這樣的接力跑消耗了很多精力。
&ld;我上下班通勤時間在三小時左右,每天的時間以分鐘計算,神經幾近崩潰。而且還要輔導完成各種口頭或書面作業,精疲力竭,又焦慮,怕孩子受打擊,怕老師嫌棄我娃跟不上。&rd;李麗決定,下周開始請托管班來接娃了。而她這樣的問題許多家長也出現過,有幾個家長因為孩子總被點名批評,情緒低落。
除了孩子的學習,家長微信群也讓她神經緊繃:&ld;微信群很讓人害怕,一小會兒沒看,就是兩三百條新信息,最多的一天發過500多條信息。我就頭皮一緊,急忙往上翻,生怕錯過重要信息。&rd;
李麗坦言,選擇進入這所學校,現在有的時候還會有點后悔,&ld;幼兒園時沒為他選一所教學念與家長念相符的學校。在擇校這件事情上只是圖近,沒有付出更多努力。&rd;李麗說,對于孩子的學業和未來,她沒有太多期待,只是希望身心健康。而她和孩子爸爸最擔心的是,孩子的天性、個性不能這么小被打壓掉。
她說,曾經多次有將孩子轉到私立國際學校的想法,但孩子的大部分朋友都在這所學校,孩子很看重這些,為了不影響孩子,就放棄了,還是先在公立體系里待著。
與李麗這樣&ld;慌張&rd;、焦慮的父母相比,有些小學新生父母則過得比較從容。孩子就讀于西城區某重點小學的楊琪(化名)告訴記者,相對于之前的幼小銜接班,孩子覺得上小學很輕松。
楊琪介紹,為了讓孩子適應小學的上課方式,今年暑假,她安排孩子上了一個月的幼小銜接班。之所以覺得現在更輕松,從課程安排看,因為銜接班是全天的課,孩子剛去挺不適應,覺得很累。而現在是入學第一個月,9月屬于淡季課程,主要任務是幫助孩子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
另一方面,銜接班更注重知識的傳授,孩子可能覺得枯燥、沒意思。但現在學校的念就是傳遞&ld;以愛育愛&rd;,做法實際上是在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作業負擔并不重,而且教學方式老師花了很多心思,趣味性比較強,孩子們通過多種多樣的學習方法來完成課程學習。
楊琪舉例,從語文來看,老師注重對習慣的培養,給每位家長發了一張以一個星期為界限的&ld;笑臉卡&rd;,以此來約束家長每天陪孩子進行10分鐘課內閱讀和10分鐘的課外閱讀,而之前已經給家長提供了一些參考書目。
&ld;10分鐘這個閱讀時間對一些家長是很容易完成,比如我們孩子從小就開始繪本閱讀,每天完成后孩子會在上面涂上各種顏色,每個星期交一次,老師會告訴家長,每學期根據笑臉完成情況評出&ls;讀書小博士&rs;之類的獎勵,孩子比較受鼓勵。&rd;楊琪說,比如對國學的學習,老師設計了接龍類游戲,你一句我一句地背誦,孩子在游戲中就完成了背誦。一是作業負擔不重,二是作業也不是單純地抄寫,趣味性強。
楊琪說,孩子所在的學校周邊停車困難,但每天部分家長自愿組成了家長志愿服務隊,維持停車秩序,從車里接過孩子。從進入校門起,老師對每個孩子微笑、問候。孩子回來也告訴她,老師的親和力強,沒有特別嚴厲、兇的老師。
課堂教學和交流中,也是鼓勵得多,孩子經常回來告訴她,今天又得了多少花,老師表揚了什么。&ld;這些獎勵都是普發性的,沒有孩子因為拿不到就失
落、有壓力。比如有10個孩子幫老師發書,老師會微信每一位家長,孩子懂禮貌、表現好,我們聽了之后也很受鼓舞、很受重視&rd;,楊琪說。
在安排任務與家長溝通上,學校也做得比較細致。班里建了幾個微信群,一個是通知群,不給家長在里面交流,以免妨礙其他家長接收信息。同時,老師會每天給大家發一個長微信,大概三五百字的&ld;家書&rd;,體描述一下孩子們今天學的內容、大致表現,同時注意事項提醒家長,要交的東西、作業,請家長協助孩子養成學習的習慣。
另一個則是溝通群,老師和家長可以在此交流,但信息比較繁雜。還有一個志愿者群,征求家長意見,做好家校溝通工作,每當有活動會召集一些愿意主動為班級活動和事情出謀劃策的家長,老師也會經常在群里發一些孩子參與活動的圖片和小視頻。
孩子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實驗小學的張潔(化名)表示,入學半個月,現在孩子挺適應學校生活的,還說覺得&ld;上小學挺好的,比幼兒園還好玩&rd;。她一方面感到高興,卻也有絲絲擔心,&ld;現在是一點沒覺得有課業的壓力,這是不是也不正常?&rd;
張潔稱,在北師大實驗小學,特別重視全面素質的培養,重視閱讀。于是,入學給孩子一個月的適應期,培養團隊意識和規則意識。她和孩子同學家長聊天,大家感覺都還不錯,剛入學感覺壓力不太大。
&ld;不過也因為很多學生的家長都是大學的老師,可以直升學校附屬的初中,所以大家都沒有小升初的壓力。&rd;張潔說。
她介紹,學校基本沒有課后作業,一些練習和寫字在課上老師就帶領孩子完成了,個別沒完成的或有錯的讓回家繼續寫完或改錯。老師有微信通知群,班里家長有家長群,年級家長還有個大群,信息交流還算順暢,有事也可以個別給老師發私信。
&ld;因為是大學附小,感覺學校除了單一的書本知識外,更重視對孩子能力的培養,比如探究能力、閱讀能力、文體能力等,能力比可查到的知識更重要,我們也期待孩子能逐漸培養起獲取知識的能力,當然基礎知識也應該打牢。&rd;張潔說,還有一點她們覺得學校不錯的方面是,課間和中午飯后,都允許甚至鼓勵孩子到操場去玩,聽說有的小學課間都不許孩子出教室。
采訪中記者發現,即便沒有作業、微信群溝通少,有些家長依舊不放心。一名家長表示,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給孩子留點作業回家做可以鞏固白天所學知識。而&ld;看著別人家的學校老師建了各種微信群,發布信息,安排任務,我們什么都沒有,心里覺得慌,還不如安排些任務。&rd;
家長辛苦,老師也不容易。最近,網上一位公辦小學一年級班主任一天的課后安排被曝光,引發網友感嘆,&ld;老師也太拼太辛苦了&rd;。
放學后,這位老師要在群里回答家長各種問題,包括當天的作業、明天要帶的東西等。因為全班家長的微信都加了,所以群聊的同時,還有家長私信問一些具體問題,有時同時在閃爍的窗口多達四五個。&ld;早上手機電量100%,下午3點,電量只剩8%。下午三點多,學校里來了一位媽媽,因為孩子有些特殊情況,來找我聊聊。送走家長后在學校備課。此外,有個孩子入學兩天表現得不太適應,找家長再聊一聊。&rd;
晚上九點多回家,還要看些專業書。作為一名新教師,要學的有點多,比如專門寫班主任的《臨場發揮的76個技巧》等。晚上,最好上網買點小玩具、小文具等,課堂上獎勵給孩子,他們一天都會很開心。早上6點又要起床了,開始新一天的工作了。
還有家長給這名老師算了工作量,因為安排了視頻作業,全班34名同學,每人的錄音大概是1-3分鐘,再加上老師的點評,全班看過需要兩小時左右。跳繩的視頻也是如此,1分鐘的視頻有34個,加上點評和鼓勵,大約也有40多分鐘。只這兩項作業,就要花掉將近三小時。此外,老師還要備課、準備活動等。
而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一年級老師中,很多一線老師說,小學初期緊張的節奏會持續一段時間,等孩子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孩子和家長也都會步入正軌。
今年9月初新學期開始后,全國有數百萬小學生用了上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ld;部編本&rd;語文教材。新教材,新在哪兒?&ld;小豆包&rd;能否適應?本期記者采訪到東城區教師研修中心李莉和黃薇老師,請他們介紹新教材方方面面的變化。
原來先學拼音后識字,很多孩子覺得枯燥,學的時候感受不到拼音的用處。現在讓一年級的孩子們先認簡單的字,可以讓剛入學的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消除他們害怕甚至恐懼的心。因為字都比較簡單,很多小朋友都認識。先接觸漢字,小朋友在后面學拼音的過程中也會覺得拼音是有用的,學好拼音是為了認識更多的漢字。
教材以&ld;天、地、人;你、我、他&rd;這六個字作為第一課開始學習漢字。&ld;天、地、人&rd;亦被稱為&ld;三才之道&rd;,這個學說很早就深入了中華民族之心,培育了中華民族樂于與天地合一,與自然和諧的精神,這也暗示了孩子的語文學習,對母語的學習,也要從探究和體驗天、地、人的奧秘開始。這就恰恰體現了教材對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視。
第一單元先學40個常用字,如&ld;地&rd;字,對孩子來說并不陌生,在童話里、繪本里常看到。在新教材里,增大了常見字的比重,減少了一些和孩子生活聯系不太緊密的漢字。
同時,部分課文被替換,新增兒童詩。另外,新增課文《秋天到了》《江南》《明天要遠足》《小蝸牛》《升國旗》。其中《明天要遠足》是臺灣作家方素珍之作。文字雖少,意境不少,適合一年級孩子解。
專家表示,之所以會放這么多兒童詩,一是因為短小精悍,讀起來沒有太大障礙,減少閱讀難度;二是孩子容易上口,會增加閱讀興趣。
新增了&ld;快樂讀書吧&rd;和&ld;和大人一起讀&rd;欄目,兩個欄目的設定都是為了激發新入學兒童的閱讀興趣,拓展課外閱讀。&ld;快樂讀書吧&rd;安排在&ld;識字一&rd;后面,&ld;學拼音&rd;前面。既激發學生讀書的樂趣,又有了想學好拼音的欲望。把閱讀習慣提升到和識字、寫字同等重要的地位。
&ld;和大人一起讀&rd;欄目中,&ld;大人&rd;兩個字包含很多意思,可以是老師、爸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也可以是鄰居家的小姐姐等。每個人講述一個故事,表達是不一樣的,有人比較精煉,有人比較口語化,兒童聽到的故事不同,就會形成不同的語文素養。
另外,語文園地里新增了一個&ld;書寫提示&rd;的欄目。寫字是有規律的,一部分字有自己的寫法,筆順都有自己的規則,新教材要求寫字的時候,就要了解一些字的寫法。現在信息技術發展很快,孩子并不是只會打字就可以,寫字也不能弱化。